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艳  李静  彭军  贺碧霞  张红  丁启龙 《药学进展》2011,35(6):270-277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对单用或合并使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常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5×10^-6、5×10^-1和5×10^-8mol·L^-1)组,地塞米松(3×10^-5和3×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和1.5×10^-7mol·L^1)组。培养24或48h后,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以考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情况,并通过胰岛素刺激和模型持续时间研究进一步验证造模效果。2)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1×10~×10^-7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2.5×10^-5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24或48h,然后对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进行测定,以考察细胞功能状态变化。结果:1)胰岛素(5×10^-7mol·L^-1)作用24h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地塞米松(3×10^-5mol·L^-1)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索抵抗并可维持36h,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共同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2)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以及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分别显著高于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和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5×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细胞的上述指标则与胰岛素(5××10^-7mol·L^-1)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胰岛素、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及合用均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并持续一定时间;米非司酮可改善地塞米松及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而对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黄酸和吡格列酮各自对高脂诱建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5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140~160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14)、模型组(n=14)、大黄酸组(n=12)、吡格列酮组(n=12)。模型组由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配制)喂养,药物组均在12周高脂饮食后即造模成功后给予干预。大黄酸用生理盐水配成5g/L混悬液,每天固定时间100mg·kg^-1·d^-1灌胃,吡格列酮组8mg·kg^-1·d^-1灌胃。于第20周处死。测定所有动物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测定空腹血糖(FBG)、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TNF—α,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酶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水平;HE染色肝病理组织切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AⅡ、AST、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TNF-α MDA有明显下降;大黄酸组肝脂肪变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5),但其肝内炎症较吡格列酮组轻。结论:大黄酸和吡格列酮对大鼠NASH均有治疗作用,但在改善肝脂肪变及炎症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O.4mg·kg-1)组、米非司酮低剂量(20mg·kg-1)组、米非司酮高剂量(40mg·kg-1)组。除正常组外均予以高脂饮食饲养,8周后,取血样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胰岛素含量、空腹血糖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及抵抗指数以判断胰岛素抵抗模型是否形成,测定血清皮质酮浓度以考察胰岛素抵抗形成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以考察交感神经紧张程度,并于实验期间采用套尾法每4周测定1次血压。实验8周末处死大鼠,取出胸主动脉,制备胸主动脉环。用氯化钾预刺激收缩血管环后,分别加入系列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1X10^-1x10^-5mol·L-1)和血管紧张素Ⅱ(1×10^8、3×10^-8×10^-7、3×10 ^-7和1×10^-6 mol·L-1),并在地塞米松孵育后再次加入同等系列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胸主动脉血管的收缩幅度,以氯化钾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为100%,将加入去甲肾上腺素或血管紧张素Ⅱ后的血管收缩幅度与氯化钾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之间的百分比计为收缩率以反映血管收缩功能。结果:高脂饮食饲养8周可致动物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以及血清儿茶酚胺、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血压升高,米非司酮可逆转除皮质酮水平升高以外的上述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米非司酮高、低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收缩反应显著降低,用地塞米松孵育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收缩反应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较正常组及未用地塞米松孵育时显著升高。结论:高脂饮食饲养8周可诱导大鼠形成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模型并伴有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米非司酮可改善以上症状,推测其可能通过拮抗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及降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环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10mg·kg-1·d-1灌胃,其余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3组大鼠断尾测空腹血糖(FPG),心包取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观察3组大鼠FPG、FINS、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比较。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FPG、HbAlc、FINS、HOMA-IR水平降低(P〈0.05);糖尿病对照组、吡格列酮组FPG、HbAlc、FINS、HOMA-IR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自发性IGT-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血糖测定采用葡糖氧化酶法,血胰岛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游离脂肪酸(FFA)采用铜试剂显色法。结果 IGT-OLETF大鼠具有明显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异常,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等特征。吡格列酮可明显提高IGT-OLETF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性,改善其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甘油三酯(TG)、FFA水平,降低肝脂含量及骨骼肌TG含量,使胰岛素敏感指数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IGT-OLETF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观察吡格列酮对高浓度葡萄糖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推测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性心肌肥大的可能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为模型分组给药后,用显微镜目镜计数心肌细胞搏动的频率;用Lowry’s法测心肌细胞的蛋白质含量;用[3H]leucine标记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的合成;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心肌细胞的体积。结果吡格列酮在1~10μmol·L-1浓度对25.5mmol·L-1高糖与1μmol·L-1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蛋白含量、蛋白合成及体积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肥大的效果比1μmol·L-1维拉帕米更为显著;同时观察到10μmol·L-1吡格列酮同1μmol·L-1维拉帕米一样有抑制心肌细胞搏动的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抑制高糖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PPAR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及其糖耐量水平的影响。方法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用链脲菌素(STZ)加高脂肪高热卡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n=10)、吡格列酮组(n=10,10mg·kg-1.d-1,灌胃),健康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n=10),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水平(FINS),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B(IL-1B)、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急相反应蛋白C(CRP)水平。结果FBG、FINS和HOMA-R水平,糖尿病组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吡格列酮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TF实验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吡咯列酮明显减低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TNF-α、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0.05),而吡格列酮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下调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应用高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并探讨吡格列酮对该模型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置于5×10-7mol.L-1胰岛素培养液中16 h,采用3H-D-葡萄糖参入试验观察高胰岛素对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摄取率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葡萄糖参入率明显低于未用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对照细胞)。将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培养液中60 h,其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含有吡格列酮(浓度为1×10-6~1×10-4mol.L-1)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参入率与葡萄糖消耗量明显高于不含吡格列酮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P<0.01)。结论将HepG2置于5×10-7mol.L-1胰岛素环境中16 h,该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产生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可维持60 h。该方法较为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吡格列酮能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明显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0.
陈冬  孙宏  陈明卫  王佑民 《安徽医药》2014,(9):1638-1641
目的:通过建立骨骼肌L6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探讨骨骼肌L6细胞中脂联素( APN)的分泌,以及脂联素对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模型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的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大鼠L6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给予不同浓度的棕榈酸(PA),测定不同时间细胞培养上清液葡萄糖浓度,观察PA对L6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2)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为三组:NC组(正常对照组,即骨骼肌L6细胞组);IR组(胰岛素抵抗模型组);IR+PIO组(胰岛素抵抗模型+吡格列酮组)。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测定上述三组APN和GLUT4表达水平。结果(1)0.4 mmol· L^-1的棕榈酸在作用12、24、36 h以及0.6~0.8 mmol· L^-1棕榈酸作用8~36 h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①与NC组比较,IR组APN和GLUT4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IR组比较,IR+PIO组其APN和GLUT4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L6成肌细胞培养并诱导分化后,经过一定条件下PA刺激,可以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2)大鼠L6细胞可分泌和表达脂联素,骨骼肌源性脂联素上调L6细胞GLUT4的表达;(3)吡格列酮作为PPAR-γ激动剂,可增加大鼠L6细胞脂联素的分泌,进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郑玉粉  于锋  戴德哉  戴茵 《药学进展》2009,33(11):511-516
目的:探讨对氯苄基四氢小檗碱类化合物CPU86017及其手性异构体CPU86017-RS对异丙肾上腺素(ISO)引起心肌细胞中FKBP12.6和SERCA2a异常表达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72小时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ISO组,普萘洛尔(10-6mol·L^-1)组,CPU86017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7、10-6、10-5mol·L^-1)及CPU86017-RS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7、10-6、10-5mol·L^-1),除正常组外,在其余各组的培养基中均另加ISO,使其浓度为10-6mol·L^-1。继续培养24小时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FKBP12.6和SERCA2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SO组FKBP12.6和SERCA2a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lt;0.01)。不同浓度的CPU86017和CPU86017-RS均呈剂量依赖性地逆转ISO引起的FKBP12.6和SERCA2a的下调,且CPU86017-RS的作用强于CPU86017(P&lt;0.05,P&lt;0.01)。结论:CPU86017和CPU86017-RS对ISO诱导的心肌细胞FKBP12.6和SERCA2a异常表达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依托咪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大鼠(NTR)离体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雄性NTR和SHR各18只,二者均分为依托咪酯干预组(再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即5×10-6、3×10-5、5×10-5mol·L-1,n=6)、生理盐水对照组(n=6)和溶剂对照组(20%力保肪宁脂肪乳剂,n=6);分离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的血管环并以不同试药溶液预孵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NE)收缩血管环,将其悬挂于血管张力测量装置后连续记录血管张力的变化(g)以观察血管收缩幅度。结果:与NTR各组比较,SHR各组血管由NE引起的收缩幅度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NTR组中中、高浓度的依托咪酯可减弱血管收缩幅度(P<0.05或P<0.01),SHR组中3种浓度的依托咪酯均可减弱血管收缩幅度(P<0.05或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在同种NE浓度下,高浓度的依托咪酯对SHR组的血管收缩幅度的作用显著大于NTR组(P<0.05或P<0.01)。结论:SHR胸主动脉对NE的反应性与NTR比较显著增强,依托咪酯可削弱NE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且对SHR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8一异戊烯基柑橘素和柑橘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然后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给予雌二醇(终浓度为1×10^-8mol·L^-1)、8-异戊烯基柑橘素(终浓度为1×10^-8mol·L^-1)和柑橘素(终浓度为1×10^-5mol·L^-1),另外1组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在培养的第3、6、9、12、15和18d测定大鼠股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并采用RT—PCR检测骨保护素、I-型胶原、Runx-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8-异戊烯基柑橘素、柑橘素和雌二醇均可提高股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钙含量,并上调opg、bmp-2、collagen-1,和runx-2mRNA的表达水平;8-异戊烯基柑橘素活性强于柑橘素。结论:8-异戊烯基柑橘素和柑橘素均能改善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14.
纪永章  蔡鹰  刘亮镜 《中国药房》2010,(25):2345-2347
目的:观察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红细胞多元醇代谢及脂质氧化的变化及二甲双胍对此的干预作用。方法:用高糖培养大鼠红细胞,测定大鼠红细胞中山梨醇的含量及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加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2×10-5、4×10-6、8×10-7 mol.L-1)处理后对山梨醇和NO含量的影响,同时设立低糖培养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对照组大鼠山梨醇含量升高、NO含量降低(P<0.01);与高糖对照组比较,加入二甲双胍后能显著降低山梨醇含量并可升高NO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山梨醇含量的升高及增加NO的水平减轻高糖所致的红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王晓琳  李宏伟  张竞  谭正怀 《中国药房》2014,(45):4252-4255
目的:评价新化合物结构蜕皮甾酮衍生物TAPA的体内降糖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从细胞水平上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APA-1(1 mg/kg)组、TAPA-5(5 mg/kg)组、TAPA-25(25 mg/kg)组和罗格列酮(2 mg/kg)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后4组即为给药组,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28 d,给药期间每周测定大鼠摄食量、体质量、饮水量及随机血糖水平,末次给药5 h后灌胃葡萄糖测定2 h内的血糖浓度,计算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考察糖耐量。建立胰岛素抵抗肝癌细胞Hep G2,采用3H-d-葡萄糖掺入实验评价在1×10-9、1×10-7mol/L胰岛素环境下,1×10-5mol/L的TAPA和罗格列酮分别对Hep G2细胞和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掺入率。取胰岛β细胞瘤细胞系3(βTC3)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TAPA-Ⅰ(1×10-10mol/L)组、TAPA-Ⅱ(1×10-8mol/L)组、TAPA-Ⅲ(1×10-6mol/L)组和格列齐特(1×10-5mol/L)组,给药孵育24 h后测定各组细胞液中胰岛素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摄食量、体质量、饮水量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血糖水平在给药结束时均明显降低、糖耐量均降低(P<0.05),且降糖效果、糖耐量与TAPA剂量和给药时间均呈正相关。TAPA和罗格列酮对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掺入率无明显影响,能明显提高对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掺入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PA各剂量组βTC3细胞的胰岛素释放量无明显变化,格列齐特组βTC3细胞的胰岛素释放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TAPA可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和糖耐量,体外试验认为其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但不促进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6.
熊晶  白莉  方伟蓉  孔毅  李运曼 《药学进展》2011,35(8):367-372
目的:体外实验评价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提供pENW可开发成为抗血栓药物的依据。方法: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以消化合并刮取法取自牛胸主动脉。H2O2(800μmol.L-1)和LPS(1 mg.L-1)分别用于模拟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经典的G riess Reagent法用于检测一氧化氮的含量。LPS(100μg.L-1)用于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在考察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分别给予H2O2800μmol.L-1或LPS 1 mg.L-1进行造模)、阳性药给药组(在H2O2造模前给予依达拉奉10-5mol.L-1或在LPS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在探讨病理条件下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给予LPS 100μg.L-1)、阳性对照组(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而在进行正常生理条件下pENW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作用的研究时,除不设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亦不给LPS。结果:pENW能剂量依赖性地减轻H2O2和LPS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pENW10-4mol.L-1+H2O2和pENW 10-4mol.L-1+LPS组,细胞存活率分别升高至(97.6±40.4)%和(64.7±8.0)%;10-4mol.L-1的pENW使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合成的一氧化氮由空白组的(15.50±2.82)升高至(48.68±10.81)μmol.L-1(P〈0.01);但pENW能抑制LPS(100μg.L-1)引起的一氧化氮大量升高,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调节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美洛昔康对铝负荷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7d,分成空白对照组(200μmol·L-1NaCl)、铝模型组(200μmol·L-1AlCl3)、美洛昔康小、中、大剂量(10-8、10-7、10-6mol·L-1)组,给药24h后,检测各组神经元光密度值、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铝模型组光密度值降低、LDH漏出率升高、SOD活性减弱、MDA含量升高(P<0.01),神经元形态发生明显损伤;与铝模型组比较,美洛昔康各剂量组光密度值升高、LDH漏出率降低、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神经元形态出现明显改善。结论:美洛昔康对于铝负荷致离体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肠肽Ghreli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获得大鼠胸主动脉VSMCs,经Fluo-4-AM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别检测加入AngⅡ后,1×10^-7mol·L^-1和1×10^-5mol·L^-1的Ghrelin对胞内钙荧光强度(FI)的影响,以及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Sq22536对Ghrelin作用的影响。结果①2×10^-8mol·L^-1的AngⅡ可以使得VSMCs胞内钙FI上升到静息状态的(165±76)%;②随后加入1×10^-7mol·L^-1的Ghrelin可以使FI下降到(117±34)%(P〈0.01vs①);③加入1×10^-5mol·L^-1的Ghrelin可以使FI下降到(87±22)%(P〈0.01vs①,P〈0.05vs②);④预先以1×10^-5mol·L^-1的Sq22536孵育,再加入2×10^-8mol·L^-1AngⅡ和1×10^-7mol·L^-1的Ghrelin,胞内FI为原来的(143±24)%(P〈0.01vs②)。结论Ghrelin能够降低AngⅡ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VSMCs胞内钙离子升高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胞内cAMP/PKA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