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阳还五汤系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益气活血名方,专为治疗气虚血瘀导致的中风病而设,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功能.现代医学从形态学、细胞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对改善脑血管病人的微循环及临床症状均有显著的效果.笔者将本方化裁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理脾涤饮方出自清代名医舒驰远所著《伤寒集注》,由黄芪、白术、干姜、白豆蔻、砂仁、半夏等药物组成,为治疗太阴里证之主方,其组方独特,功超理中丸。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化裁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疗效颇佳,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玥瑾  万迎新 《世界中医药》2014,9(11):1509-1511
清燥救肺汤源于清代名医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具有清宣燥热,养阴益气之功,是治疗秋燥致病的名方。本方专为燥邪伤肺而设,因本方配伍精当,临床疗效确切显著。针对因燥邪所致的肺系疾病,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不明原因肺内结节、放射性肺炎等,采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沆瀣丹临床运用概述四川省万县中医学校(634000)陈代斌沆瀣丹(以下简称本方)现可见于清代儿科名医陈复正《幼幼集成》一书,故习称“集成沆瀣丹”。至于本方是否系陈氏亲手拟订,尚待进一步考证。依照陈氏所言,他也是“得之异授”。本方由大黄、黄芩、黄柏、黑...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著名方剂,是以气虚血瘀而立论,所创补阳还五汤,临床沿用至今,具有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和痿症之名方。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及……  相似文献   

6.
导赤散由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组成。有导心经之热从小便出之功能,故名。如《删补名医方论》所云:“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出。”本方主治心经有热诸症。笔者在临床中,将导赤散入伍于方中,治疗外科常见病,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疑难皮肤病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水治 《北京中医》2002,21(1):63-64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著名方剂,是以气虚血瘀而立论,所创补阳还五汤,临床沿用至今,具有益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和痿症之名方。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及……  相似文献   

8.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98例疗效观察江苏省中医院(210029)朱先康关键词小儿腹泻,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由北宋名医钱乙所创,载于《小儿药证直诀》中。笔者以本方为主治疗小儿腹泻98例,同时设西药治疗对照组72例。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本方主治气虚血瘀所致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语言蹇涩等病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只要紧扣病机、知常达变、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该方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他各科疾病的治疗。应用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可进一步拓宽本方的临床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泓  李先浩 《中成药》1997,19(1):42-43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重用)、当归、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赤书组成,功在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清代名医王任清所创,始载于《医林改错》,现将用其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临床应用研究中风(脑卒中)分缺血性及出血性两类,用本方治疗效果较好。1.1缺血性中风中医辩证可分多型.但气虚血瘀或兼瘀血者为多,且有认为“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1]故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有较好疗效。司氏[2]等治1002例分五组,本方加减组总有效率96,4%,优于血管扩张药、单纯碳酸氢钠、静点脉通和对症治疗组。阮氏L…  相似文献   

11.
止嗽散为清代名医程钟龄氏所制订的一张经验方,见于《医学心悟》一书中,系从《证治准绳》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能治疗诸般咳嗽,他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邪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后世医家常将止嗽散作为止咳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12.
七十味珍珠丸,藏译音为然那桑培(Rannasang-pei,简称RNSP),是藏药中最有代表性的名贵珍宝藏成药之一。由藏医南方学派代表人物苏喀巴·年尼多杰于十五世纪中叶研制而成,十八世纪被名医葛玛·额勒丹增收载于《药方集万部》中,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药。本方选用金、银、铜、铁等10余种金属类药,蓝宝石、珍珠、玛瑙等20多种矿物、宝石类药,以及麝  相似文献   

13.
<正>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消毒丹,方名最早见于清代医家魏之琇所著《续名医类案》[1],据书中记载本方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2]。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皮肤科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现将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异功散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兴强 《光明中医》2008,23(3):388-389
“异功散”为北宋名医钱乙(字仲阳)所著的最早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之方,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生姜、红枣七味药组成。功效有:健脾、益气、和胃。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或呕吐泻下等证。本方的特点是:健脾益气,从而能够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本方作用专一,如运用得当,加减得法,其疗效亦比较明显,兹以临床病例为主,谈谈对其病机特点及方药作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从细胞培养角度对慢性再障(CAA)的疗效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显示补髓生血胶囊治疗慢性再障其作用环节是多方位的。它既能促进再障患者造血干/祖细胞增殖,改善造血微环境,又能修复机体免疫力。且疗效优于再障生血片。还通过本方治疗慢性再障患者前后血象变化观察,并与已知治疗再障的药物再障生血片比较,结果提示本方对回升白细胞、血红蛋白方面确实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景祥 《河南中医》1996,16(5):285-286
《奇效医述》为明末福建名医聂尚恒所著,为治疗疑难重症的记录。本文作者经反复诵读该书,认为聂氏在疾病的认证、辨证、遣方用药等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如论病以辨证为主;制方重视药物加工炮制;严格要求药物质量;重视煎服方法以提高疗效等,对后学有重要的启发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见于《医林改错》一书,本方主治由气虚血瘀阻络所致的病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用本方治疗多种神经性疾病,收到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脊髓前角病变张××,男,40岁,工人。1978年11月7日初诊。患者两手及臂麻木无力,右手尤甚,  相似文献   

18.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原方由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等组成。该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自创的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疗效最显著的一个方剂。《医林改错》载此方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表现的病症达19种之多。本人临证中应用本方  相似文献   

19.
周毅萍 《河南中医》2010,30(3):251-252
运用藏象辨证论治原理,结合医案数据库和数据统计手段,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肝系相关的月经病医案分析研究,总结两部医案中属肝系病证的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表明,属肝系病证的月经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点;伴随症中肝系症状多见目部、耳部、胁部症状;发热、头痛、谵语为有重要诊断意义的症状;常用药物为:丹皮、柴胡、当归、栀子、人参。  相似文献   

20.
胡蓆宝  田晶晶  袁红霞 《光明中医》2011,26(12):2410-2411
甘露消毒丹首见于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中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托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人"之句。本方源自《续名医类案》,后收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晋三云:"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消毒",谓能消除毒疫之气。本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法赅备,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以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