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新生隐球菌病54例临床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以新生隐球菌所致者最为常见,本文对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二、三医院1955~1980年收治的54例(包括已报告的15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临床分析一、诊断依据本组54例脑脊液涂片或/及培养、动物接种有新生隐球菌者50例;病理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有符合隐球菌所致病变并发现新生隐球菌者8例,其中4例兼有脑脊液及病理检查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分析其临床及治疗转归。方法对76例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发热、脑膜刺激症、颅内高压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表现。有脑膜炎型48例,脑膜脑炎型27例,脑干脓肿1例。分别予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和(或)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26例痊愈,29例好转,死亡9例,无效1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必要时与脑脊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三项检查结合,协助诊断。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方案。对于中度及重度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否须加用氟康唑联合治疗仍有待探讨,一般早期不主张使用氟康唑。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占隐球菌病80%以上。临床上分为脑(脊)膜炎型、脑膜脑(脊髓)型及肉芽肿型,以第一种常见。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均酷似结核性脑膜炎,且合并肺部病变者亦像肺结核,故早期误诊率高达46.7%—100%。目前常用的抗真菌类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大成第二医院魏殿军隐球菌性脑膜炎系由新型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此病罕见,脑脊液一般检查无特异性,常易误诊为其它脑膜炎而耽误治疗。本例即一例由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而致治疗失败死亡病例。临床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5.
荣良群 《右江医学》2002,30(6):543-544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 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 :收集近 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 84例 ,分析其中16例是怎样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病毒性脑膜炎 (病脑 )、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误诊率为 19.0 % ,16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 5例误诊为结脑 ,4例误诊为病脑 ,2例误诊为神经症 ,2例误诊为脊髓肿瘤 ,1例误诊为播散性脑脊髓炎 ,1例误诊为淋巴瘤。其中 10例靠脑脊液找到隐球菌 ,6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极易误诊为结脑、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淋巴瘤 ,反复多次脑脊液找隐球菌、诊断未明前慎用激素以及必要时活检是防止误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0至2015年10月经手术或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证实的3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2例PCNSL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表现以肿瘤侵犯所致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和颅高压为主,手术切除21例,立体定向活检11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占90.6%(29/32),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组织病理为确诊的金标准。若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高度考虑为PCNSL,且脑脊液或玻璃体液中发现有淋巴瘤细胞,可能不需要再行立体定向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特征,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5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病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分析隐球菌感染既往疾病分布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在45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当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9例,肺部感染14例,皮肤感染2例,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论:通过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予以确诊,根据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妥善解决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诊断误诊率高的问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策  顾杰  武秀华  沈慧  张惠箴  蒋智铭 《上海医学》2005,28(11):952-954,F0002
目的 报道2例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病例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及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的转归。方法应用胸部CT检查发现病变,经皮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法获得病原学,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CT随访观察,直到肺部阴影完全消失。结果1例无临床症状,健康体检摄胸片发现多发结节状阴影,边缘锐利,呈肿块样改变。另1例因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入院,胸片呈多发性大片状阴影。2例患者的脑脊液真菌培养阴性,肾脏B超和CT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肺脏病理穿刺检查找到病原菌,苏木精-伊红(HE)、六胺银和PAS染色确诊为隐球菌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培养、分离及鉴定诊断为新生隐球菌,且在其中1例患者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得到新生隐球菌。伊曲康唑静脉注射2周,序贯口服3个月不等,肺部阴影完全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健康人吸入新生隐球菌后可发生肺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任何症状,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阴影,须与肺癌鉴别;迅速进展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肺部阴影表现类似细菌性肺炎,呈多发性片状阴影,可有月晕症。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苏敏 《海南医学》1996,(3):156-158
报告深部脏器真菌病16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及血白细胞数增加。病理组织学检查:16例中单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5例;肺4例;侵袭肺、食管和12指肠1例;心肺肾3例;脑肺肾、肺肾、肺心和食管各1例。其中结合临床符合真菌性败血症改变的5例.菌种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菌、毛霉菌4钟。并阐述清理组织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体金法隐球菌抗原检测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特征。方法采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为隐球菌病患者40例的脑脊液或血液,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并评价效果,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经培养阳性或病理检查确诊为隐球菌病9例,非隐球菌病31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其中9例隐球菌病患者中阳性9例,检测灵敏度为100%;31例非隐球菌病患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特异性为100%。隐球菌病患者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脑脊液葡萄糖、氯化物含量降低,微量总蛋白、微量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升高。结论胶体金法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是一种简单快速的隐球菌病筛查试验,可用于隐球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艾滋病患者153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12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和结果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中,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弓形虫脑病1例、未能明确病原体者5例。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部分患者升高;头颅MR检查异常8例。结论 AIDS患者容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艾滋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可能是预防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文中报道1例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 方法 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离菌株进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测序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和致病性检查. 结果 患者头部CT示颅骨破坏,头皮肿胀.皮损病理示:肉芽肿性炎,并可见球形病原体,特殊染色示PAS( +)、PAM( +)、阿新兰染色阳性.分泌物墨染涂片显微镜下见圆形菌体,沙堡培养基25℃培养出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科玛嘉平皿划线培养菌落呈淡紫红色.根据真菌形态学特点和基因序列结果 鉴定为新生隐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致病性研究显示对小鼠具有致病性且呈播散性. 结论 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新生隐球菌所致的头皮和颅骨损害.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确诊方法近年来虽有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等方法,但国内仍主要依赖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镜检找隐球菌,和脑脊液真菌培养检出病原体。本文报道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在脑脊液检查时因使用污染的墨汁染色,而造成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0例脑脊液及血液均培养出新型隐球菌,CD1+T淋巴细胞中位数19(4~54)个/μl;呕吐、头痛9例,脑膜刺激征4例,气促及低氧血症2例;血尿3例,蛋白尿6例;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数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9例;CT提示肺部损害8例.死亡8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呈多脏器损害,以脑膜炎及肺部损害为主,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断。方法对13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患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84.6%)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12例患者(92.3%)有头痛、发热,7例患者(53.8%)出现呕吐,另外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发作性抽搐、视力损害也较常见。13例脑脊液涂片均发现隐球菌,其中7例为多次涂片发现,大部分病例确诊前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为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詹学  朱朝敏  李奇志 《重庆医学》2005,34(2):179-18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14例院外误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高压为主要特点,发病年龄有小龄化趋势,误诊率极高,反复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病例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0~75岁,平均(50.1±15.0)岁,包括存在宿主因素和(或)基础疾病的免疫损害患者16例。67.6%患者因症状就诊,常见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胸痛、憋气、咯血,32.4%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常见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及结节团块影。20例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19例阳性。11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3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24例患者初诊时被误诊,其中11例误诊为肺癌。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确诊15例,经手术确诊11例,临床诊断8例。手术切除治疗11例,中位随访4年,1例复发。药物抗真菌治疗23例,中位随访8年,3例失访,1例复发。与免疫正常组相比,免疫损害组患者年龄更高(P=0.017)、肺部湿啰音更多(P=0.006)、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者更多(P=0.003),但在症状、肺部影像特点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应首选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阳性有临床疑似诊断价值。规范抗真菌治疗是肺隐球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症状体征、体外药敏及脑脊液生化检查,提高临床医生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2014年-2020年确诊为新型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症状、治疗情况及体外药敏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HIV患者2例(7.1%),非HIV患者24例(85.7%),余2例(7.1%)患者未行HIV检测;18例(64.3%)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根据来源分别为:脑脊液源性18株(64.3%),全血源性6株(21.43%),灌洗液源性3株(4.68%),皮肤脓液源性1株(3.57%)。18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症状主要集中在头痛、发热、呕吐;6例隐球菌血流感染中有5例菌血症患者有发热,1例患者无发热,6例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3例肺隐球菌感染中有2例合并肺结核,1例没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中,6株患者未做药敏,22株药敏结果显示,除1株对伊曲康唑有获得性耐药、1株对伏立康唑有获得性耐药外,为非野生型菌,其余菌株均为野生型,没有获得性耐药。结论 新型隐球菌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  相似文献   

19.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隐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而进入血液循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可有发热,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出现脑疲。由于病程迁延,频繁剧烈头痛,以及在治疗中药物的毒性反应,给病人造成身心上的极大痛苦,因此细心地护理观察是配合治疗的关键所在。1临床资料选择1997~1998年在我科住院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岁。根据临床表现,采用墨汁染色观察脑脊液涂片,找到含荚膜的隐球菌可以确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亦…  相似文献   

20.
陈红梅  陈锐  朱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F0003-F0003
目的:总结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的14例病原学确诊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等药物治疗。14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