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HP与胃粘膜组织中iNOS-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组织中iNOS-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胃粘膜组织中iNOS-mRNA表达水平,采用14C呼气试验、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HP.结果:HP阳性25例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胃溃疡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iNOS/β-actin峰面积比值为1.35±0.55.HP阴性26例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胃溃疡1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iNOS/β-actin峰面积比值为0.88±0.37.两者iNOS/β-actin峰面积比值比较,t=3.512,P<0.01.结论:胃粘膜组织中iNOS-mRNA表达增强,iNOS活性增高,NO量增加是HP致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 Hpcag A基因感染状况 ,探讨Hpcag 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 Warthin- Starry银染和原位 PCR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4 0例和胃癌 (CG) 35例的胃粘膜 Hp及cag A基因感染状况 .观察非癌患者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 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6 2 % ,0 %和 5 4 % ;cag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2 0 % ,5 0 % ,2 9%和 4 6 % ,萎缩性胃炎、癌旁组 cag 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 cag A+组较 cag A-组、Hp+组较 Hp-组显著增多 (P<0 .0 1) ,且 cag A+组还较 Hp+组明显增多 (P<0 .0 5 ) .结论 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 cag A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 cag A菌株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说明 Hpcag A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糸密切  相似文献   

3.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 C-erbB-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机制。方法对 4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2 2例不典型增生和 37例胃癌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bcl 2、C erbB 2蛋白的表达 ,结果bcl 2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不断增加 ,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分别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1) ,胃癌组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C erbB 2的表达也呈递增趋势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分别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 ,不典型增生组(P <0 .0 1)和胃癌组 (P <0 .0 5 ) ,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 2、C erbB 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DNA 错配修复基因 hPM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RT-PCR 检测比较8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胃癌组)、74例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癌旁萎缩性胃炎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 hPMS2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癌旁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33±15.05、18.88±11.67、6.25±9.72和2.78±1.34.胃癌组 hPMS2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癌旁萎缩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MS2 mRNA 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胃癌和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 hPMS2基因过度激活或表达增强,与胃癌发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胃癌发生过程中Fas.C-erbB-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蛋白 Fas,c- erb B- 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41例慢性中、重度浅表性胃炎 ,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2 2例不典型增生和 37例胃癌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Fas,c-erb B- 2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 ,Fas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Fas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 (P<0 .0 5 )和胃癌组 (P<0 .0 1)。c- erb B- 2的阳性表达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分别显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 (P<0 .0 5 )、不典型增生组 (P<0 .0 1)和胃癌组 (P<0 .0 5 )。在胃癌组中 ,高中分化胃癌 Fas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癌 (P<0 .0 5 ) ;c- erb B- 2在早期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进展期和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 (P<0 .0 5 )。结论 胃粘膜癌变过程 Fas,c- erb B- 2的异常表达及与其有关的胃粘膜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异常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可能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胃阴虚型 ) 1 0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中药三参滋胃饮 ) 5 0例、对照组 (麦滋林 ) 5 0例。以自觉症状、脉象、舌象和胃镜、病理学的改善及幽门螺杆菌 ( Hp)阴转率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8% ( 4 9/5 0 ) ,对照组为 96% ( 4 8/5 0 )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中药三参滋胃饮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血流量及血浆胰高糖素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门静脉高压组(PHT组 )和假手术组 (SO组 ) ,采用门静脉主干部分结扎复制门脉高压模型。于术后第 14天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门静脉压力、胃底及胃窦粘膜血流量 ,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胰高糖素含量。结果 PHT组门静脉压力 (2 6 5± 0 30kPa)和胃底粘膜血流量 (116 2 1± 13 4 0BPU)显著高于SO组 [(1 13± 0 11kPa) ,(79 0 1± 11 6 6BPU) ](P <0 0 1,P <0 0 5 )。而胃窦粘膜血流量在PHT组和SO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HT组血浆胰高糖素含量 (2 6 1 2 9± 18 4 8pg/ml)显著高于SO组 (6 3 6 1±6 0 1pg/ml) (P <0 0 1)。 结论 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与胃粘膜高灌注状态有关 ,胰高糖素在胃粘膜高灌注状态形成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测定40例慢性胃病患者的血清酸溶性蛋白值,结果显示三组(胃部肿瘤,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胃部肿瘤组病人最高其与胃炎组病人相比明显增高,提示ASP的测定对慢性胃病的诊断,鉴别、病情观察、筛选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0例慢性胃炎三法(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胃粘膜保护剂及中成药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结果 上腹疼痛/不适的症状缓解率:PPI组优于胃粘膜保护剂组及中药组,P<0.01;反酸症状缓解率:PPI组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嗳气和腹胀症状缓解率:三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 提示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缓解慢性胃炎症状优于胃粘膜保护剂及中成药(胃力康).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 Hp)在门脉高压性胃病 ( PH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 ( rapid urease test,RUT)和 Hp- PCR检测法。结果 :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Hp阳性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 ( P<0 .0 1 ) ;Hp感染和肝功能分级无显著相关性 ;PHG慢性活动性胃炎 H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 ( P<0 .0 1 )。结论 :Hp感染不是PHG的主要致病因素 ,但 Hp感染和 PHG胃粘膜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变化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 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10例、胃溃疡 2 3例以及胃癌 12例的血浆ET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胃病各组的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ET可能是各种胃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 ,提示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包括选用ET拮抗剂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医学综述》2009,15(17):2715-2717
目的探讨纤维胃镜胃黏膜活检术在胃部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门诊及住院胃部疾病患者457例胃黏膜活检的材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分类。结果胃癌23例,慢性胃炎398例,溃疡17例,黏膜内腺上皮异形增生80例,增生性息肉11例,可疑癌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111例,慢性炎症91例,萎缩性胃炎187例,肠化117例,其他组织学类型6例。结论纤维内镜活检病理学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尤期在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疾病细胞凋亡这一生物学特性,揭示HP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癌机制,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DNEL)技术对正常胃粘膜、HP阳性和HP阴性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等活检组织共计130例,进行细胞凋亡状态的研究。结果显示,HP性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而HP阳性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凋亡指数降低,从慢性胃炎到胃癌,HP阳性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递减。这提示,从慢性胃炎到胃癌形成的过程中,HP可在前期诱导细胞凋亡,而在后期呈现抑制细胞凋亡的倾向,HP相关性胃疾病可能更具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TRAP ELISA方法 ,检测 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 ,其中正常胃粘膜 10例 ,浅表性胃炎 2 1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不典型增生7例 ,胃癌 2 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 4 1例 ,HP阴性 2 0例。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最强 ;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 ,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5.
根据胃液成分的6项参数,用POMS程序,就6种(510例)慢性胃病,按3种组合进行 Bayes 准则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胃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有判别作用的参数依次为 DNA、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游离酸;其判别距阵示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达78%。2.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3种病之间,胃液参数判别的差异亦十分显著;粘液、DNA、胆汁酸及 pH 值的判别效果有显著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63.3%及92%。3.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进行判别时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有判别作用的参数则依次为粘液、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pH值4项;判别距阵显示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51%,浅表性胃炎为75.8%,而浅表-萎缩性仅13%,表明后者具有很高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方法:选大鼠48只分4组,3组用氨水造模后穴位贴敷及灌胃胃苏冲剂对照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胃黏膜血流量及前列腺素E2变化情况。结果:穴位贴敷较对照组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近年来的文献研究探寻中医辨证法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之间的规律;方法:从望诊、脉诊、中医辨证分型这三个方面来总结中医辨证法与现代医学检查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唇象、脉象以及证型与胃镜征象相关;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象与中医辩证法有一定联系,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ERK1/2和Ki-67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胃黏膜活检标本124例,其中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21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23例和胃癌36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和Ki-67蛋白在不同胃黏膜活检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ERK1/2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均为阴性,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i-67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中为阴性表达,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分别为66.67%、79.1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为83.33%,而在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为56.52%,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P-ERK1/2蛋白可能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