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由于巩膜滤过道疤痕增生愈合,部分患者出现滤过道黏连狭窄甚至完全关闭,眼压再次升高,并伴有视神经及视野的损害,此类青光眼称为残余青光眼。同时,小梁切除术改变房水的正常引流途径,破坏晶状体营养代谢的微环境,加速白内障形成,这种白内障归类于并发性白内障。作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方法治疗的残余青光眼并发白内障,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及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组)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各54例(54眼)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的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个月前房角关闭范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眼压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和前房深度则较术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面积则较术前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前房角关闭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前房角关闭范围,增加前房深度,降低术后眼压,于改善患者视力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辅助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眼压、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及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房角宽度、中央前房深度均明显升高,眼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央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及视力等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纤维素样渗出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开放房角,提高患者前房深度,降低眼压,促进视力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患眼术前检查房角关闭均小于1/2周,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矫正视力评分及眼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矫正视力评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房角关闭小于1/2周的APACG合并白内障较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6.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21-4423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辅助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辅助房角分离术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情况及房角深度和中央前房深度;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浅前房、后发性白内障、角膜水肿、结膜滤过泡渗漏及虹膜纤维素样渗出6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中央眼房深度和房角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辅助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8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52眼)与观察组(49例,53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65眼)观察组47例(66眼),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植入IOL术,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术后眼压及... 相似文献
10.
11.
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附32例35眼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35眼)不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观察组)进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并与同期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65眼)作对照(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16±4)月.结果观察组眼压由术前(3.7±1.9)kPa降至术后(1.5±0.6)kPa,对照组由术前(3.7±1.8)kPa降至术后(2.1±1.0)kPa,两组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全部患眼不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2.8 kPa以下,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0.5)mm增加到术后的(2.3±0.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有6眼出现前房纤维渗出,2眼出现少量前房出血;对照组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6±0.7)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为(1.5±0.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后出现低眼压26眼,浅前房15眼,前房出血7眼,前房纤维渗出2眼,脉络膜脱离5眼,出现不同程度白内障10眼.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2眼),依据眼压控制、房角粘连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35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房角分离组);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23例(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结果2组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房角分离组术后1d、小梁切除组术后1、7d以及2组术后1、3、6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1)。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根据患者眼压、房角粘连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40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做好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评估及各种术前准备;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和出院指导。结果手术后患者裸眼远视力为(1.12±0.24)较术前(0.24±0.20)提高,手术前后比较,t=14.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2%患者远、中、近视力均满意。结论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配合充分的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丽君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4):34-36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单侧),经三联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且视力较术前提高,在术后3月的随访中眼压均控制稳定,且部分视力仍有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王志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37-38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眼底改变。随访时间为术后12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浅前房、角膜水肿、后发障。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G)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GS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0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ACG患者行Phaco-GSL,术后随访6-24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8.36±18.25) mmHg,术后7天降至(13.65±7.22)mmHg(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6±0.41) mm增加到术后(3.12±0.18) mm(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急性ACG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Phaco-GSL可安全、有效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3 .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演变情况。方法 :对 5 9例 6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 3 .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 ,分别于术后 3d、1周、1个月及 3个月行角膜曲率和自动验光仪检测 ,应用Jaffe/Clayman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 :术后不同时期平均散光度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1个月后趋于稳定 ,平均SIA度数术后 1周与术后 3d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1个月与术后 1周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度数小、恢复快 ,早期即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9.
舒适护理在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冬云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4):81-8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舒适程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并制订提高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舒适程度的相应对策。方法将2011年1~3月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将2011年4~6月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178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术中配合能力、舒适程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配合能力、舒适程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提高高龄患者术中配合能力,增进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20.
347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47例(486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379眼,占77.98%;0.3~0.5者58眼,占11.93%;0.1~0.3者34眼,占7.00%;0.1者15眼,占3.09%。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大于或大于0.5者392眼,占80.66%;0.3~0.5者52眼,占10.70%;0.1~0.3者28眼,占5.76%;0.1者14眼,占2.88%。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撕囊失败、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渗出性炎症、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及虹膜红变。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手术技巧的要求比普通白内障高,否则并发症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