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基于目标路径的个性化干预模式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7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分为家庭陪护病房(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干预模式接诊和管理。在患儿出院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记录来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宣教的满意度情况及两组患儿重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4.35±3.64)d,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8.73±3.96)d,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9,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儿体温异常发生率为12.82%(5/39)、排尿异常发生率为5.13%(2/39)、尿布疹发生率为2.56%(1/39),对照组患儿体温异常发生率为23.08%(9/39)、排尿异常发生率为20.51%(8/39)、尿布疹发生率为15.38%(6/39),观察组患儿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5.135及4.129,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92.31%(36/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满意度的[97.44%(38/39)]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8,P<0.05)。结论 对新生儿败血症家属实施个性化干预模式,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炎性反应,缩短住院时间,且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利于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新生儿感染的病情判断时,选择胃液培养的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3月-2021年1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与我院中收入出生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出生1小时内开奶前在家长签署置胃管知情同意书后行无菌操作置胃管以5mL注射器抽取胃液2mL转种于血平板、中国蓝琼脂平板、肉汤增菌液做胃液培养,同时对患儿进行痰培养、血培养。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为感染组(n=50)和非感染组(n=50),从而分析两组新生儿胃液培养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以及分析胃液培养阳性的相关因素;了解本地区病原菌在新生儿感染菌群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的实际指导意义。结果在试验结果中发现感染组内新生儿的培养阳性率为46(92.00%),相较于非感染组的13(26.00%)来说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感染组中儿童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状况依旧较为明显。同时在实验结果中对感染组以及非感染组两组产妇的妊娠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技术评估,组间差异(P<0.05)而在感染组中。100例中,胃液培养阳性率43%,痰培养阳性率25%,血培养阳性率15%,其中痰培养与胃液培养的细菌基本一致,和血培养相似度大约为70%。结论在进行出生新生儿的感染诊断时,选择胃液培养方案,能够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胃液培养应用于新生儿的诊疗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肾盂尿培养联合血清和肽素及IL-6水平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住院患者201例,根据术后尿路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及非感染组169例。术前中段尿、术中肾盂尿进行细菌培养,术后第1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肽素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对术后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5.63%和1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8,P=0.270);感染组肾盂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1.25%,高于非感染组的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49,P<0.001)。感染组和肽素及IL-6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盂尿培养、血清和肽素及IL-6联合诊断PCNL术后尿路感染敏感性为90.65%,特异性为86.44%,AUC为0.873±0.039,高于肾盂尿培养、和肽素、IL-6单独诊断水平(P<0.05)。结论术中肾盂尿培养较术前中段尿培养价值高,且血清和肽素、IL-6及肾盂尿培养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死胎引产方法及运用综合方式引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0例晚期妊娠引产病例,将引产时死胎设为观察组(42例),胎儿存活设为对照组(98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引产时间及并发症,并分析综合方式引产与单一方式引产的并发症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产次(Z=-2.258)、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χ^2=4.444)、分娩时身体质量指数(BMI)(t=0.138)、住院天数(t=6.8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仅需使用催产素引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51),引产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4.5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方式引产的引产时间(t=7.984)、产后出血量(t=3.284)、产后出血率(χ^2=10.256)、产后输血率(χ^2=13.453)、产褥病率(χ^2=10.256)均高于单一方式引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晚期妊娠死胎使用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或COOK球囊安全、有效,综合方式引产的应用可减少引产过程中的中转剖宫取胎的几率,但需要警惕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定植菌筛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细菌定植状况及与医院感染关系,为N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证据。方法对照组患儿698例,观察组患儿966例;观察组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常规进行痰或咽拭子培养,查定植菌和药物敏感试验;比较两组患儿感染率、感染暴发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对照组698例患儿中,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46%,观察组966例患儿中,5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00%(P<0.05);对照组、观察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29%、0.62%(P<0.01),感染暴发分别为2、0次;观察组送检痰和咽拭子标本966份,703份有细菌定植,定植率为72.77%,检出致病定植菌432份,检出率为61.45%;432例致病菌定植患儿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11.81%,占总感染例数的87.93%;无致病菌定植患儿发生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1.31%,占总感染例数的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6,P<0.01);432株致病定植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82株,占65.28%,革兰阳性球菌占34.72%。结论定植菌筛查可早期评估新生儿感染风险,实现医院感染防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护原则。  相似文献   

6.
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3月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住院的12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病例,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D-二聚体≥1 000μg/L的作为试验组,血浆D-二聚体1 000μg/L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炎症指标和临床表现间的关系。另根据血清支原体抗体结果及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24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阴性),支原体感染组16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阳性),细菌并支原体感染组52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和血清支原体抗体均为阳性)及其他组28例(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和血清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研究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12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患儿肺内并发症的比例较对照组患儿高(P0.05);试验组患儿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儿高(P0.05);试验组患儿的炎性指标,热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并支原体感染组肺内并发症发生率及D-二聚体平均值较仅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和其他组高(P0.01)。结论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274名,分为细菌组、病毒组和健康组。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制定的评价标准,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对PCT和CR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细菌组与病毒组PCT、CRP和WBC之间比较分别为PCT(F=21.349,P<0.05)、CRP(F=234.988,P<0.05)、WBC(F=73.96,P<0.05);细菌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F=21.390,P<0.05)、CRP(F=262.365,P<0.05)、WBC(F=87.235,P<0.05);病毒组PCT、CRP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F=3.032,P>0.05)、CRP(F=2.684,P>0.05)。细菌组中PCT、CRP两种不同的检测指标来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2,P<0.05)。以PCT>0.5 ng/ml为界,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80.4%(74/92),特异性为96.6%(86/89),以CRP>8 mg/L为界,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67.4%(62/92),特异性为92.1%(82/89)。结论:PCT检测是判断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良好指标,不仅对全身细菌感染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能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血清PCT检测结果可反映抗菌药物的疗效,能为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应尽早开展PCT和CRP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特征,为临床合理有效、及时制定新生儿感染防控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入院新生儿患者6 961例,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4组,收集所有患儿一般情况及新生儿感染发生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2019—2021年该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计6 961例,出现新生儿感染共1 015例,感染率为14.58%。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之间,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35,P<0.01),有侵入性操作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χ2=88.68,131.04,P<0.01)。1 015例新生儿感染患者中,77例为医院感染,占7.59%; 938例为社区感染,占92.41%。其中极低出生体重组患儿医院感染占比最高(15.88%),低出生体重组和巨大儿组次之,正常出生体重组最低(占2.00%),各组之间感染来源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葛根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血清OPN、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4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8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观察组患儿联合使用匹多莫德和葛根素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儿疗效、血清OPN、PTX3、T细胞亚群、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1,P=0.032),观察组血清OPN、PTX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CD4^+、CD8^+、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复发1例(2.50%),观察组患儿6例(15.00%)。两组患儿复发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911,P=0.048),两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葛根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有效改善患儿血清OPN、PTX3表达水平,提升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较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联合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入院的123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组,以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CRP和WBC的变化。结果: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CRP、WBC较健康新生儿增高,尤以细菌性感染患者为著(P<0.05)。细菌性肺炎感染患者治疗前后CRP和WBC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RP变化幅度大于WBC。结论:对于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CRP是较WBC更为灵敏和可靠的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解脲脲原体(UU)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合并肺炎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105例,男63例,女42例。住院期间首次诊断肺炎后即留取气道分泌物进行UU核酸检测,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围产因素、合并疾病、抗菌素治疗、临床结局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05例早产儿肺炎中,确诊UU肺炎37例(35.2%),UU检测阴性的肺炎68例(64.8%)。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患儿胎龄 [28(27,30)周 vs 29(28,30)周, Z=-0.98, P>0.05] 及出生体重[(1 282.03±292.49)g vs (1 196.62±322.89)g, t=1.3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母亲单胎率(86.5% vs 50%,χ2=12.15)、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8% vs 1.55%, χ2=4.61)、胎膜早破>12 h比例(32.4% vs 11.8%,χ2=5.37)及阴道分娩率(59.5% vs 35.3%, χ2=4.75)均较高( 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是UU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694, 95 %CI: 1.113~6.525)。UU阳性组比UU阴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2.85(9.32,17.22)×109个/L vs 9.06(7.06,13.37)×109个/L, Z=-3.01, P<0.05];用氧时间延长[(46.8±19.8)d vs (37.8±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7, P<0.05);UU阳性组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29.7% vs 57.4%,χ2=6.265)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4.1% vs 75.0%,χ2=4.801)低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细菌培养阴性率(62.2% vs 50.0%, χ2=8.826)以及三代头孢的使用率(48.6% vs 47.1%,χ2=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阿奇霉素治疗气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转阴时间为(9.00±3.14)d;两组间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3.0% vs 69.1%,χ2=0.036)、早产儿视网膜病(10.8% vs 26.5%,χ2=2.66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7% vs 1.5%,χ2=0.195)、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69.4% vs 72.1%,χ2=0.003)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1% vs 8.8%,χ2=0.01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 h、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经阴道分娩出生的小于32周的早产儿,UU感染风险增加。小于32周早产儿UU肺炎,可表现为用氧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过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后,能够有效清除UU,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肺炎患者鼻咽拭子(nasopharyngeal swab,NPS)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病原学差异和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6例肺炎患者NPS及BALF,阵列qRT - PCR法检测42种病原体,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BALF和NPS的病原阳性率分别为61.11%和46.03%,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6,P<0.05);BALF病毒检出率为33.53%,NPS病毒检出率为3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2, P>0.05),腺病毒(Adenovirus, AdV)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 = 0.57);BALF与NPS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35.71%和20.96%,二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08,P<0.05),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 = 0.61);BALF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检出率(8.73%)高于NPS检出率(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7,P<0.05)。结论 NPS病原学检测可为肺炎诊断提供参考依据,NPS与BALF联合检测可提高病原检出率,增加诊断依据,但不认为NPS可以代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推荐细菌性及支原体肺炎患者采集BALF检测病原,而病毒性肺炎患者可采集NPS进行病原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发生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高危因素及其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诊断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其中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的产妇共189例,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组,病理证实无胎盘、胎膜病变者为对照组,共131例,分析引起绒毛膜羊膜炎的高危因素,并比较其与新生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绒毛膜羊膜炎组中剖宫产、胎膜早破>24h、产前发热、产前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65、13.386、18.693、15.933,均P<0.05),虽然单纯胎膜早破>12h无统计学意义,但当胎膜早破<12h并合并母亲产前发热、产前CRP升高时,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94、6.522,均P<0.05).②绒毛膜羊膜炎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宫内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性肺炎、围产期脑损伤及围产期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074、31.411、8.928、10.247、8.829、7.155,均P<0.05).结论 胎盘病理诊断对新生儿发病病因诊断及预防、治疗新生儿并发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胎膜早破>24h,以及虽然胎膜早破时间短但合并产前发热、产前CRP升高、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等均应行胎盘病理检查.对于高危孕妇尤其是合并胎膜早破或产前发热者,需要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维生素A缺乏(VA)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门诊患儿206例,检测其血清VA水平,比较不同VA水平患儿的感染性肺炎发病率,按照是否罹患感染性肺炎以及肺炎的严重程度不同,比较分组间VA水平的差异;对于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VA 1 500 U/d,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06例新生儿中,116例存在VA缺乏,51例存在边缘型VA缺乏,39例正常水平。VA水平越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7)。2)肺炎组患儿VA水平[(0.182±0.079) mg/L]显著低于非肺炎组[(0.236±0.09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重度肺炎患儿血清VA[(0.125±0.041)mg/L]显著低于轻度肺炎患儿VA水平[(0.212±0.0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1)。3)VA辅助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气促、咳嗽、呛奶、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血清V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病存在紧密联系,低剂量维生素A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 GBS)的带菌情况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后的母儿结局,并分析GBS带菌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体验门诊就诊的孕妇4959例,于孕35~37周采集阴道下1/3及肛门括约肌上2~3cm处直肠标本(共1份),采用PCR法进行GBS检测,其中278例检测出B族链球菌阳性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产检332例检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 GBS阳性者临产后或胎膜早破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分析其妊娠结局及GBS带菌的高危因素。结果 GBS阳性者278例,带菌率为5.61%。 GBS阳性组年龄显著高于GBS阴性组( t=2.941,P<0.05),两组文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χ2=8.108,P<0.05),而两组经产妇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2.593,P>0.05)。新生儿中无GBS感染导致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发生,1例可疑GBS感染,1例新生儿脓疱疹。 GBS阳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χ2=4.809,P<0.05),两组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时发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180、0.009、2.187,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497、0.529,均P>0.05)。年龄、阴道炎是GBS定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71、2.955,均P<0.05),而糖尿病不是GBS定植的高危因素(OR=1.108,P>0.05)。结论 GBS阳性孕妇临产后使用抗生素规范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建议对GBS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患儿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相关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的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抗体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血清抗M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5.83%,抗C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5;χ2=7.22,P<0.05)。②婴幼儿患儿各年龄段中MP IgM、CP IgM和RSV IgM分布情况,血清MP IgM和CP IgM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RSVIgM阳性率30天~1岁组中最高。③抗RSV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56%,抗MP抗体阳性率在非典型肺炎中最高,为46.27%。④观察组患儿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检测,单项指标的临床诊断实验评价抗MP抗体的敏感性和真实性最高,分别为37.66%和54.00%。结论:抗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48 h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收集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儿中有38例发生VAP,从VAP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89.47%,共分离出37株病原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插管次数≥2次、机械通气时间≥72 h、留置胃管≥48 h是早产儿机械通气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静脉丙种球蛋白注射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机械通气VAP发生率高,插管次数≥2次、机械通气时间≥72 h、留置胃管≥48 h等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静脉丙种球蛋白注射是保护因素,应对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动态监测早产儿生后第1、第3、第7天血、胃液中促胃液素(GAS)、胃动素(MOT)水平,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NNS)干预,探讨早产儿血、胃液中GAS、MOT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需经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早产适于胎龄儿60例,根据是否辅以NNS,随机分成无非营养性吸吮(N-NNS)组及NNS组;并以同期出生无窒息、无消化系统结构及功能异常足月新生儿25例为对照。放射免疫法(RIA)批量检测血及胃液GAS,MOT水平。结果 ①血及胃液中GAS,MOT水平分别呈直线正相关。②N-NNS组及NNS组血及胃液GAS,MO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第1天N-NNS组、NNS组血GAS、血及胃液MO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3天N-NNS组及NNS组血GAS,MO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NS组血GAS低于NNS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7天N—NNS组血GAS、MOT均低于NN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及胃液中GAS,MOT水平分别呈直线相关。早产儿血及胃液中GAS,MOT水平低于足月儿,NNS能促进GAS,MOT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8例新生儿非感染性疾病为对照组,研究348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PA、CRP检测情况。结果:感染组各种疾病与对照组比较,经q检验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A相对于对照组出现降低,尤其败血症、细菌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下降较为显著,CRP相对于对照组出现升高,以败血症、细菌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较为明显;感染组重症感染及普通感染PA、CRP平均浓度经q检验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组PA降低、CRP升高比较显著。结论:PA、CRP是评价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药物疗效的良好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