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术期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椎旁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治疗24例(椎旁小切口组),传统正中入路治疗22例(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椎旁小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114.5±26.3)min,传统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5.7±23.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18.6±32.1)ml,传统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217.4±4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小切口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8±1.1)天,传统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4±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椎旁小切口组为(15.9±11.4),传统手术组为(30.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肌肉损伤的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胸大肌间隙入路清扫Ⅲ组淋巴结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组采用保留胸大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手术),同时沿胸大肌肌间沟切开胸大肌,彻底清除Ⅲ组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对照组采用仅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Patey手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彻底清扫腋淋巴结,明显减少胸大肌萎缩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结论 经胸大肌清扫Ⅲ组淋巴结既保留胸大肌功能,又彻底清扫腋淋巴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大肌间隙入路清扫锁骨下淋巴结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6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经胸大肌间隙入路清扫锁骨下淋巴结的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10~34个月),未见并发症发生。肿瘤大小之间发生锁骨下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胸大肌间隙入路清扫锁骨下淋巴结,对肿瘤大小为T_3和T_4的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和预防局部复发,近期观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侧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腔镜辅助)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 年9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 例。观察组采用颈侧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腔镜辅助)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手术。对照组采用颈前切口颈白线入路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美容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美容满意度、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侧切口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腔镜辅助)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手术要明显优于传统的颈前切口颈白线入路,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间诊治的168例贲门癌手术患者经上腹正中入路或经左胸后外侧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102例)和经胸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有效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病例、平均清扫淋巴结枚数、上切缘癌阳性残留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经胸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经胸组,经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12/102),少于经胸组的30.3%(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腹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经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手术对贲门癌患者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镜组78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开放组236例,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使用止痛药物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2.0±23.5)min,长于开放组(57.7±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3.9±7.6)ml低于开放组(33.9±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一天出血量(22.3±8.7)ml少于开放组(36.0±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0.9)天和(3.6±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小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无差异且均较低,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复发。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和颈部无疤痕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无变形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无变形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6例(21节椎体)。结果术后24h疼痛基本缓解,可下床活动15例,48h下床l例。经过6个月~2.5年,平均1年6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腰痛症状均完全缓解,症状缓解率100%。椎体高度无再丢失,无骨水泥外漏造成神经压迫、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无变形型骨折疗效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腋乳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3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3例患者接受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机器人组),185例患者接受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应用移动平均线法绘制机器人组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米玮  朱艳  刘力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0):1221-1222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Ⅰ、Ⅱ期乳腺癌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试验组)49例,经胸大肌入路清扫腋淋巴结,保留肋间臂神经;B组(对照组)33例,经胸大肌入路清扫腋淋巴结,切除肋间臂神经。观察随访两组术后情况。结果:A组49例中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正常45例(91.8%),感觉障碍4例(8.2%);B组感觉障碍31例(93.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9.30,P<0.01)。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能够有效地防止患侧腋窝及上肢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食管癌的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食管癌患者117例.依手术径路分为:A组:左胸一切口,B组:右胸及腹部两切口,C组:左颈、右胸及腹部三切口入路.比较三种路径术后心律不齐、吻合口瘘、内出血(胸/腹腔)、乳糜胸、肺功能不全、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三组间术后心律不齐、内出血、乳糜胸、肺功能不全、肺栓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C组高于A、B两组(P=0.014,P=0.038),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47).结论:左颈、右胸及腹部三切口入路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我科收治 82 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 45 例接受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手术,37 例接受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腿痛的程度,使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腰部功能,末次随访时使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38±0.61) 次、(9.60±1.07) min、(69.56±15.03) min 和 (10.18±2.88) ml,常规组中对应值分别为 (9.70±1.33) 次、(20.08±1.23) min、(78.78±15.20) min 和 (12.57±3.84) ml,改良组中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中术前、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分别为 7.53±1.27、2.87±0.92、2.38±0.75、1.91±0.79、1.62±0.61 和 1.42±0.66,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71.11±8.94、25.56±4.80、22.13±5.00、19.11±4.68、16.36±4.50 和 14.04±4.10。常规组中相应时间点上腿痛 VAS 分别为 7.43±1.30、2.73±0.87、2.22±0.67、1.78±0.71、1.54±0.69 和 1.32±0.75,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68.54±8.12、23.73±5.78、20.70±5.10、18.05±4.82、15.24±4.23 和 13.08±3.58。两组组内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和 ODI 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同一时间点上组间比较腿痛 VAS 和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疗效,改良组优 15 例,良 24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6.67%;常规组优 11 例,良 20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3.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中各有 2 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 4.44% 和 5.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中有 1 例 (2.70%) L5~S1 侧隐窝狭窄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给予药物及理疗后 3~4 周症状完全缓解。结论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安全且高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术中辐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度、伤椎的复位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双侧 PKP 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 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7 年 5~10 月我院采用 PELD 治疗 116 例 LDH 患者,按年龄段将患者分为青壮年组 (A 组,55 例) 和中老年组 (B 组,61 例),于术前和术后 3 个月、1 年及 2 年时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及复发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改进后 MacNab 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间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术前与术后 3 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 年 A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1.35±0.67、1.35±0.80 和 11.62±2.73,术后 1 年 B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2.05±0.85、2.39±0.69 和 13.41±3.12,术后 2 年 A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1.24±0.64、1.25±0.93 和 10.54±2.79,术后 2 年 B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2.59±1.02、2.54±0.86 和 14.02±3.71。术后 1 年及 2 年随访时 A 组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 两组复发率分别为 1.82% (1 / 55) 和 9.84% (6 / 6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改进后 MacNab 标准 A、B 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 96.36%、90.16%。结论 PELD 治疗青壮年 LDH 疗效显著,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中老年 LDH 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避免开放手术的弊端及全身麻醉等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I组,28例)和传统开窗手术(II组,28例)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明显,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分别为(3.52±0.23,2.99±0.11,3.15±0.19;4.02±0.23,3.48±0.13,3.03±0.04),较术前(7.36±0.29;7.29±0.28)均有明显改善;ODI指数分别从术前(70.18±1.63;69.82±1.31)降至(34.24±1.39,32.84±1.38,33.33±1.40;36.51±1.39,33.50±1.50,32.48±2.87),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P=0.80)。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2.9%,P=0.62)。I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II组(P<0.001);手术时间I组长于II组(52.93±6.66分:41.79±7.85分,P<0.001)。术后并发症,I组2例下肢麻木,1例硬膜破裂;II组1例下肢麻木,4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康复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内骨水泥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85例于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病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72.6±7.3)岁。依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穿刺组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统计分析两组间术椎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本组85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4±1.0)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33例,一侧6例,无1例。双侧非分层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2±1.2)ml,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分别为:两侧11例,一侧30例,无4例。双侧分层穿刺组骨水泥量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椎冠状位中线(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高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对应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天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分层穿刺组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低于双侧非分层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非分层穿刺入路相比,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于术椎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更好。经皮双侧分层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采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 (单节段) 患者 120 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60 例) 和实验组 (ERAS 组,60 例),分别对患者围术期采取脊柱外科常规管理和 ERAS 管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术前术后腰椎的功能。末次随访时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完成减压融合固定操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中出血量 (37.7±5.5)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0.7±2.6) h,住院时间(6.9±0.7) 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49.4±8.6)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7.3±3.2) h,住院时间(9.8±1.9) 天,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3 天 [VAS (3.72±1.16),ODI (34.46±8.63)]、术后 1 个月 [VAS (2.16±0.35),ODI (25.7±7.15)] 随访时 VAS 及 ODI 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 3 天 VAS (4.86±1.58),ODI (43.16±7.13);术后 1 个月 VAS(3.34±1.01),ODI (32.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12 个月 (末次) 随访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错误、血管损伤、神经根撕裂等,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病例,无术后再住院病例。ERAS 组 (3 / 60,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1 / 60,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ERAS 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的围术期,采用 ERAS 管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 Dynesys 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 Dynesys 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 ODI 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VAS 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 ODI 与 VAS 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 mm,多节段组(11.1±2.0) 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 mm,多节段组(10.3±2.2) 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 均显著下降( 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 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 ( 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 Dynesys 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术后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单节段组增加更显著,这可能存在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短节段减压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短节段(<3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59例老年(>65岁)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0例)和Ⅱ型组(19例)。患者年龄65~88岁,平均75.4岁,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腰部和下肢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侧凸Cobb’s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神经根阻滞患者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手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部和下肢VAS以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rjanoⅠ型和Ⅱ型患者侧凸Cobb’s角分别由术前的(17.2±3.5)°和(19.1±4.2)°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3±2.7)°和(10.5±3.1)°,而末次随访时分别增加至(14.3±2.9)°和(15.2±3.9)°,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Ⅰ=51.5,P<0.01;FⅡ=25.5,P<0.01),而SVA和LL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共有20例(33.9%)出现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并发症15例,远期并发症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减压固定手术治疗BerjanoⅠ型和Ⅱ型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具有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能够改善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在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 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在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