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至2004年收治并施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50髋),随访3个月~72个月。结果分别以80~89岁、90~95岁、96~102岁年龄段进行术前手术风险评价及术后功能评价,其中术前风险评价安全8例,占37.5%,中危26例,占54.2%,高危4例,占8.3%。术后功能评价,优28例,占58%,良18例,占37.5%,差2例,占4%。结论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尤适合骨折早期并术前手术风险评价安全或中危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在L3及L5椎体层面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659名21~60岁的志愿者进行腰椎CT检查,包括276名男性及383名女性。使用定量CT获得L3及L5椎体层面椎后肌群的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muscle area,CSMA)、肌间隙脂肪面积(intra-muscular adipose area,IMAA)及肌肉脂肪浸润程度(muscle fat infiltration,MFI)。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间椎后肌群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层面椎后肌群的差异。使用person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L3、L5层面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 男性L3及L5层面椎后肌群CSMA大于女性(t=27.905、7.450,P <0.001),而MFI小于女性(t=-9.091、-11.755,P <0.001)。L3层面椎后肌...  相似文献   

3.
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3月采用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0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新鲜骨折15例,内固定失败5例。取后外侧切口,保留大小粗隆部位骨块,将其复位,钢丝固定,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插入股骨柄,安放人工股骨头,观察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行走负重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随访1~6年,平均2.1年。结果平均住院24d,术中输血量480ml,术后1周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14~28d(平均20d)能完全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无一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假体无脱位,髋臼无明显磨损。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对于80岁以上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半髋置换治疗,效果良好,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得国人正常女性胫骨、桡骨超声传导速度(SOS)峰值速度资料,及女性骨质疏松性肢体骨折及非骨折组人群SOS(T)、股骨颈BMD资料,分析资料中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对骨折的风险性进行初步预测。方法 正常女性100例,测量桡骨远端、胫骨中点的SOS数值。骨折组,首次轻微暴力引起的肢体骨折的病人,女性32例。非骨折组病人,女性126例,记录胫骨中点SOS数值及股骨颈BMD。所有病例均测量并记录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除外肯定或可能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Sunlight公司Omnisense研究型测量仪。结果 正常组:女性,SOS(T)=3964±104,SOS(R)=4186±112。非骨折组:女性SOS(R)=3983.95±242.76,SOS(T)=3730.83±156.84,HIPN=0.7045±0.105。骨折组女性,SOS(T)=3637.8±125.39,HIPN=0.6088±0.03476。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女性SOS(T)、HIPN样本均数比较,P<0.01,SOS(T)与HIPN、年龄、身高、体重多因素相关分析,SOS(T)仅与HIPN有关,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骨折风险性逻辑回归分析显示,SOS(T)预测骨折风险性,其odd ratio比值为3.98(95%置信区间1.98-7.97)。HIPN预测骨折风险性,其odd ratio比值为10.435(95%置信区间为3.0-36.2)。二者结合预测骨折odd ratio比值为10.53,逻辑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国内外有关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1期)、MEDLINE、EMbase、Pud 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196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有关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60岁)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4篇,最终纳入24个RCT,共4859例,髋关节置换组2619例,内固定组2240例。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组的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OR=0.13,95%CI(0.09,0.18),P<0.0000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内固定组[OR=0.15,95%CI(0.10,0.2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2年、10年及以上的病死率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手术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其病死率。因此,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最佳的选择还是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量CT(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测量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股骨近端内固定物头钉的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7~94(63.8±16.3)岁;招募75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其中男18例,女57例,年龄23~76(61.2±10.4)岁。使用QCT分别对骨折组健侧和健康组双侧股骨近端的不同兴趣区域内的BMD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折组健侧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153.0±37.6)mg/cm3、(24.9±39.7) mg / cm3、(26.6±30.6) mg / cm3,健康组(左侧股骨近端)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220.2±46.1) mg/cm3、(74.8±49.1) mg/cm3、(70.8±41.3) mg/cm3,骨折组各部分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下降的平均值不平行。结论骨质疏松是股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股骨头的骨密度;QCT 是目前测量股骨头骨密度的惟一方法;术前使用QCT评估股骨头的BMD对于内固定物头钉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4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40例)...  相似文献   

8.
考古研究发现,远古人类的损伤类型多以采摘和狩猎相关的损伤多见,股骨颈骨折并不常见[1]。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也是在其死后600余年,才明确其直接死因是股骨颈骨折[2]。时至今日,这种长期被冠以"尚未解决的骨折"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选择,内固定的预后及判断等。现就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历史进行回顾,并探讨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9.
左莉  肖何  李建  何轩  胡南  陈川  牟志坚  王阁 《癌症进展》2016,14(9):929-932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估热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作用,以期寻找最优的固定辅助装置,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方法选取60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热塑体模组(n=30)和热塑体模+真空垫组(n=30),两组患者均在放疗第一周每天1次,此后每周进行1次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实时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灰度配准,计算出当前患者在X、Y、Z轴方向的误差。结果在治疗第1、第2周,热塑体模+真空垫组患者X轴误差绝对值均明显小于热塑体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3、第4周两组X轴误差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Y轴和Z轴误差绝对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热塑体模+真空垫组X轴上的误差不断升高,而热塑体模组X轴上误差不断降低。结论热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有助于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股骨颈骨折 ( femoral neck fracture ) 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创伤,为髋部骨折 ( hip fracture ) 的常见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 3.6%和髋部骨折的 48.0%~54.0%,最多见于老年人 [1-2].髋部骨折 ( 包括股骨颈骨折 ) 具有非常高的短期及远期病死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致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 月因股骨颈骨折入院手术治疗的 400 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88 例,女 212 例;年龄 65~88 岁,平均 (78.3±10.6) 岁。按致伤原因分为:跌倒伤 93 例、车祸伤 58 例、外伤 249 例。按照术后是否存切口部位感染,分为感染组 (n=382) 和未感染组 (n=18)。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切口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损伤、肥胖 (BMI ≥ 28)、风湿病、服用激素及贫血史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而其它变量均与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不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BMI ≥ 28、糖尿病、服用激素、贫血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多因素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可 (χ^2=9.645,P=0.213)。结论糖尿病、BMI ≥ 28、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贫血均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PFNA和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95例,PFNA治疗89例,PFN治疗106例。骨折Evens分型情况、术前伴随疾病、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前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FNA组无感染、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严重手术并发症,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5min、95m1和90.3%;PFN组分别为79min、145ml和79.6%,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设计合理,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最短,创伤最小,远期并发症最少的带锁髓内钉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更适用于年老、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束植入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本组23例,均为青壮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采用Smilh-peterser切口,骨折复位内固定,将旋股外侧血管束通过钻孔植入到股骨头内,取带缝匠肌骨瓣在股骨头颈部开槽后嵌入股骨头内。结果 全部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1-8年),骨折完全愈合,无一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血管束植入加缝匠肌骨瓣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青壮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治疗,临床上有继续观察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卵巢切除术诱导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股骨颈质量的力学表达与附着肌群肌强度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升高的肌肉-骨骼机制。方法 将20只8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饥分为对照组(10只,双侧卵巢假切除)和模型组(10只,为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后180 d,分别测定股骨颈质量的结构强度、结构硬度和结构韧性与附着股骨颈的外展肌群肌强度的重链肌球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的结构强度(168.09±25.20)N、结构硬度(682±131)N/mm和结构韧性(0.04±0.07)J与对照组比较都显著下降(P<0.05);附着的外展肌群肌强度的基因表达,对照组重链肌球蛋白ImRNA表达量高,模型组表达量低。结论 股骨颈质量的低结构强度、低结构硬度与低结构韧性的力学表达导致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升高;附着肌群肌强度的重链肌球蛋白ImRNA低表达对于造成骨质量力学表达变化的骨重建高转换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oledronic acid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preventing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loss and suppressing bone markers when initiate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and Method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zoledronic acid 4 mg or placebo intravenously every 3 months. Lumbar spine (LS) and total hip BMD was measured using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at baseline and at week 52. N-telopeptide (NTX) and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SAP) were evaluated at baseline and every 12 weeks. Safety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study.

Results

Efficacy analyses included 106 patients and 109 patients in the zoledronic acid and placebo groups, respectively. At week 52, the least squares mean BMD percentage differences were 6.7% for LS and 3.7% for total hip (P < 0.0001 for both). In the zoledronic acid group, decreases in NTX (−14% to −28%) and BSAP (−31% to −37%) levels were significant and sustained; changes in NTX levels and LS BMD (r = −0.25; P = 0.04) and in BSAP levels and hip BMD (r = −0.28; P = 0.02)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nly traumatic fractures were reported for 2 and 3 patients receiving zoledronic acid and placebo, respectively. One patient in each group experienced acute renal failure.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was not reported.

Conclusion

Zoledronic acid (4 mg intravenously every 3 months)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bone loss and reducing bone turnover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when initiate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patients with low baseline BMD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benefi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1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25 例 26 髋,男 12 例,女 13 例,其中1例女性为双侧,平均年龄 72 岁 (55~84 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平均 5.6 个月 (3~25 个月)。术前分析延迟治疗的原因,术前拍摄X线片,仔细进行模板测量,确定髋关节旋转中心、偏距、髋臼和股骨假体大小、颈长和截骨位置;术后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均复查并拍X线片了解假体的状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 36 个月 (12~60 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2例,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1例。无术后关节感染及脱位,无术后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 Harris 评分 83.68 分 (59~90 分),与术前相比 (Harris 评分 28.7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 例患髋无疼痛,5例偶尔存在疼痛,2例存在中度不适,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187例(193髋),对骨折的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所伴骨质疏松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187例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5岁。骨折类型:按Evan’s骨折分类,Ⅰ~Ⅳ型分别为17、47、68、61例。其中17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占93%)。手术方法:动力髋螺钉81髋、DHS+环抱钢板20髋、Gamma钉22髋、股骨近端钉44髋、短股骨重建钉26髋。平均手术时间75min,术中输血65例,输血量400~1200ml,平均输血230ml。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心血管、脑梗塞、肺部感染及急性呼吸衰竭等。术后予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16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定优66例、良73例、优良率为84%。159例骨折愈合(93.6%)。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所伴骨质疏松明显。治疗需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严重疾病;手术治疗能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围手术期必须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自1980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7名患者在我科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3岁到56岁,平均27.8岁。所有病例均按Garden分型后,分别行病灶刮除,自体髂骨、异体骨、髂骨加骨水泥、单纯骨水泥及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充,固定方式有鹅头钉、空心钉及DHS钉内固定。1例仅行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未作内固定。结果7例均获得较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至144个月,平均75个月。有4例于术后12个月至48个月出现股骨头坏死,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跛行;X线表现为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间隙变窄。结论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治疗难度大,术中骨折复位及维持位置困难,术后易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特别是采用骨水泥填充加内固定方法治疗更易发生.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对股骨头血运的干扰及破坏,避免过早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