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症状均可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但是仍有部分症状较为严重及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治疗。腰椎融合术目前已有约70年的发展史,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和主要的治疗手段[1]。目前主要的腰椎融合术式有前路腰椎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相似文献   

3.
正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治疗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侧凸等腰椎疾患最常用的手术方式。PLIF术后并发严重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虽然少见,却是致命的并发症。文献报道PLIF术后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0.022%~2.1%[1-4],但是其死亡率在8.5%~17.5%[3,5-8]。单节段PLIF术后早期严重肺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轻度单节段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轻度...  相似文献   

5.
##正## 轴式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经皮、经骶骨前方入路到达L5S1椎间盘,进行腰骶椎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最早由Cragg等于2004年报道,他们在尾骨旁切开一个约2cm的切口,经皮放置一个套管针,套管针进入骶前直肠后间隙后,在双向透视引导下到达骶骨进针点(S1/2椎连接处);建立好贯穿骶前直肠后间隙的工作通道后,通过工作通道和骶骨骨性通道,完成L5/S1椎间盘髓核组织及软骨终板的切除、植骨融合材料的植入。最后置入1枚空心固定螺栓,从而完成L5椎体与S1椎体的沿L5椎体中轴线的中轴撑开固定及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腰椎侧路椎体间融合术是否会减少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融合节段。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33 例在我院行微创矫形术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女 21 例,男 12 例,年龄 58~82 岁,平均 (72.8±4.5) 岁。9 例采用经腰大肌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24 例采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所有患者均采取分期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第一期从侧方植入 LLIF / OLIF 融合器,第二期从后路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或经 Wiltse 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在两次手术前后均使用 EOS 系统摄站立位脊柱全长 X 线片,应用 EOS 软件系统测量、评估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 (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 (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以及冠状面 Cobb’s 角。并在第一期手术前后由一组资深医师评估、计划固定融合范围。在术前、第二期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本组随访时间 24~66 个月,平均 35.1 个月。第一期手术后,患者侧凸 Cobb’s 角较术前明显改善;LL、SVA、PT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 评分、ODI 也显著改善。LLIF / OLIF 术后需固定节段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有 51.5% 的患者 (17 / 33) 经评估可以缩短固定节段。结论腰椎侧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改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从而可能缩短固定融合的节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OLIF治疗的21例单节段腰椎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等感染指标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Bridwell植骨标准及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0~25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手术时间170~280 min,平均(229.47±56.45) 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平均(71.42±32.44) ml;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采用PELD共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63例,其中男137例,女126例;年龄60~84岁,平均70.5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18例,腰椎管狭窄症9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71例。患者均有中到重度的下腰痛,伴(或不伴)下肢麻痛、间歇性跛行;均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腰椎间盘CT扫描以及腰椎MRI检查,术前通过一次或多次腰脊神经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所有患者诊断明确,至少保守治疗1个月无效。均在局麻及影像监视下行PELD。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共发生并发症及失败病例28例,发生率为10.64%。其中术后神经反应12例,3例行神经根封闭治疗后好转,9例行营养神经、消炎镇痛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损伤4例(包括1例合并硬脊膜损伤),均有肌力下降,经保守治疗3例恢复,1例合并硬脊膜损伤转为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1年肌力未恢复。硬脊膜破裂2例(包括1例合并有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无不适症状,保守治疗;1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MRI证实脑脊液漏,转为PLIF手术,行腰大池引流,术后随访1年肌力未恢复。神经根周围血肿1例,术后MRI证实,再次PELD清除血肿。颅内高压症1例,术中昏迷,立即停止手术,予甲泼尼龙、甘露醇治疗后苏醒。复发4例,2例二次PELD术后好转;1例再行PELD、后路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两次手术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感染及间盘复发,再次行PELD清创、置管冲洗后好转。术后假性囊肿1例,MRI明确诊断,保守治疗后恢复。失败病例4例,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均再次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恢复。结论 PELD对情况复杂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是较佳的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认识其并发症及处置措施,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是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患的"金标准"。但应用这种经典术式长期随访也会带来新的挑战,如假关节形成、活动度下降以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1-2])。随着越来越多非融合技术应用于临床,将两者混搭使用扬长避短,已初显成效。现对腰椎混搭手术(hybrid surgery,HS)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技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方法 应用文献检索法检索国内外关于LLIF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参考我国现有的LLIF应用诊疗资料及规范,初步拟定包含概况,术前评估,LLIF在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量化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住院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行MIS-TLIF治疗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行TLIF治疗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腰椎MRI检查,通过MRI计算手术部位多裂肌净横截面积(lean mutifidus cross sectional area,LMCSA)。结果术前VAS评分:MIS-TLIF组(7.41±1.30)分,TLIF组(7.40±0.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术前LMCSA:MIS-TLIF组(698.85±116.09) mm~2,TLIF组(724.58±150.41)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手术时间:MIS-TLIF组(139.95±13.00) min,TLIF组(144.40±12.6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术中出血量:MIS-TLIF组(111.95±6.31) ml,TLIF组(252.85±13.47) 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56.05±5.54) ml,TLIF组(100.75±7.50) 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卧床时间:MIS-TLIF组(7.50±0.51)天,TLIF组(12.70±0.66)天,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VAS评分:MIS-TLIF组(2.14±0.64)分,TLIF组(2.3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术后1周LMCSA:MIS-TLIF组(596.47±103.22) mm~2、TLIF组(523.16±70.64) mm~2,MIS-TLIF组大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LMCSA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CSA变化率:MIS-TLIF组(-14.65±4.94)%、TLIF组(-26.59±6.84)%,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IS-TLIF与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且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但MIS-TLIF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TLI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对多裂肌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50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采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22例(开放组12例;微创组10例)从MRI影像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萎缩分级。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267.82±174.33)ml、术后引流量为(188.34±153.18)ml,均明显低于开放组的(443.03±347.64)ml和(323.27±278.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微创组住院花费比开放组平均高1.5万元,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高于开放组的11.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ΔVAS(VAS_(术前)-VAS_(末次随访))、ΔODI(ODI_(术前)-ODI_(末次随访))、JOA改善率分别为(4.49±1.61)分、(40.44±20.52)%、(59.73±24.74)%,微创组分别为(3.89±2.01)分、(37.81±23.02)%、(51.92±36.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多裂肌ΔCSA(CSA_(术前)-CSA_(末次随访))为(171.63±93.51)mm~2,微创组为(127.66±71.43)mm~2,两组多裂肌ΔCSA及末次随访萎缩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TLIF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但其临床疗效和对多裂肌的损伤并没有明显优于开放PLIF。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治疗腰椎相关退行性疾患,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器椎间融合术因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低、早期稳定性好[1-4],已成为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但学者们在应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疗效评估上的分歧从未停止。其争议主要集中在单侧内固定术是否可提供牢固的稳定性、确保融合器不松动脱出并达到椎间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双侧内固定又存在术中创伤大、手术费用昂贵、并发症发生率潜在升高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间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老年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60岁以上患腰椎退行性疾病并采用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RAS组40例,男15例,女25例。ERAS术前措施包括院前宣教、营养指导、血栓预防、超前镇痛,术中措施包括选择短效麻醉剂、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式、切口局部注射长效局麻药镇痛、不放引流,术后措施包括术后减少补液、早期进食、24 h内拔除导尿管并下床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MISTLIF,其中男14例,女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术后1天、3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ERAS组术后1天、术后3天分别为2.5±1.2、2.0±1.3;对照组分别3.5±1.6、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5.8±16.2) min,平均出血量(85.0±24.2) ml,平均住院日为(7.3±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59750.8±21242.3)元,对照组为平均手术时间为(190.6±40.5) min,出血量(155.5±68.5) ml,平均住院日(14.3±7.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94374.9±22345.8)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日、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过程中应用ERAS措施,在达到与常规手术相同疗效的基础上,具有缓解术后疼痛,利于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术后5年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根据最终随访时是否存在ASD,将患者分为ASD组和非ASD (NASD)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职业、吸烟史;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包括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成角,手术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成角。分析其对术后发生ASD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SD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高于NASD组(P <0.05)。术中相关因素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为腰椎融合节段颅侧或尾侧椎体发生的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随着腰椎融合手术的普及,既往被认为发病率较低的ASD,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现有研究表明,ASD发病率在4%~31%之间[1-3]。ASD的危险因素较多,然而关于ASD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临床疗效等研究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一直以来,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被认为是此类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带来的假关节、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导致术后并发症与再手术的发生[1-2]。近年来,随着腰椎非融合概念的提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6]。棘突间内固定装置可分为棘突间撑开装置与棘突间稳定装置。此类装置在保证腰椎结构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轴式腰椎间融合术(axial I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经皮、经骶骨前方入路到达L5S1椎间盘,进行腰骶椎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最早由Cragg等于2004年报道,他们在尾骨旁切开一个约2cm的切口,经皮放置一个套管针,套管针进入骶前直肠后间隙后,在双向透视引导下到达骶骨进针点(S1/2椎连接处);建立好贯穿骶前直肠后间隙的工作通道后,  相似文献   

20.
<正>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DLIF)是经腹膜后行前方腰椎椎间融合入路的改良,这种入路最早由Pimenta在2001年报道,他自1998年以来在内窥镜下共进行了100余例经腰大肌入路的前路椎间融合术。2003年,Neil报告了采用NuVasive的相关器械进行XLIF,而枢法模公司也推出了相似的DLIF手术器械。该手术方式要求患者取右侧卧位。在椎旁肌肉的外侧边缘与椎间盘同一水平面的位置作一微小的切口,用手指沿着腰大肌向下分离,打开腹膜后间隙,在腰大肌上方再做另一个微小的切口,利用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