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4.5岁;按AO/OTA分型:C1型26例,C2型17例,C3型3例。比较本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本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腕关节僵硬3例。结论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桡骨Z形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桡骨Z形截骨延长加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合并桡骨短缩的患者18例,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价,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尺骨干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1例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骺损伤)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7岁,平均4.4岁。摔伤9例,1米高处摔下2例。左侧5例,右侧6例。尺骨骨折弹性钉或接骨板固定,桡骨颈骨折弹性钉和(或)克氏针固定。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3~4周,术后4~6个月取出弹性钉、接骨板。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患儿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感染等术后早期并发症。桡神经损伤在6周内恢复。采用改良的Flynn标准评价:11例优良。结论儿童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为1型类孟氏骨折的一种类型,尺骨多为斜行骨折,骨折线由后上至前下、外上至内下,骨折部位在中段或中上段,桡骨头多留在原位、远折端向前移位。手术先复位固定尺骨骨折、再复位固定桡骨颈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粉红无脉症手"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治疗的27例无脉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其中男16例,女孩11例,年龄1岁6个月至11岁6个月,平均年龄5岁8个月。摔伤21例,乘坐电动车摔伤3例,高空坠落2例,交通事故1例。20例伴随正中神经损伤,1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伴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远端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9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18例,其中1例吻合血管。术后石膏制动4周。结果术后患儿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4周去除石膏及克氏针。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肘关节功能均良好。至末次随访时均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出现再移位、针道感染、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无脉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首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闭合复位失败先探查血管,再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如血管断裂,则行吻合或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诊断结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13岁,左侧8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均为摔伤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2~8 h。根据脱位远端的移位方向对所有肘关节脱位进行分类;按照Milch骨折分型原则对肱骨外髁骨折进行分型。治疗方案为所有骨折脱位患儿,先行手法牵引复位肘关节;再根据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移位不超过2 mm者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移位大者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共12例,肘关节后内侧脱位10例、后外侧脱位2例;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11例,Milch I型1例。所有肘关节脱位均先行闭合复位,其中1例闭复失败;9例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2 mm,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其余3例给予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终了时的肘关节X线片提示无一例肱骨远端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根据儿童肘关节Hardacre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其中优5例、良7例,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组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诊断应根据患儿年龄、肘关节脱位的复位感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治疗方案应基于闭合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移位程度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类盖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治疗的11例类盖氏骨折,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8岁5个月至14岁,平均12岁。左侧8例,右侧3例,均为摔倒引起。根据Letts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1例,D型3例。尺骨远端骨骺损伤行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行克氏针固定或接骨板固定。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肌腱损伤、尺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ikic标准评价疗效,均为优。无复位丢失、尺桡骨发育畸形、尺侧腕撞击综合征、腕及前臂活动障碍、握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类盖氏骨折多见于大龄儿童,下尺桡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完整而尺骨干骺端向掌侧或背侧移位,尺骨远端骨骺损伤多为二型骨骺损伤。闭合复位常常失败,需切开复位克氏针和接骨板固定,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闭合复位外固定,结合硫酸钙骨粉的微创注射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30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并存在骨缺损腔隙者,在闭合复位结合外固定(石膏8例、外固定架22例)后,对骨折处缺损腔隙,将硫酸钙骨粉注射植入填充。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4~18)个月,硫酸钙平均吸收时间为2.5(2~3)个月。所有使用人工骨填充的病例,骨折均如期愈合,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硫酸钙骨粉注射植入,在辅助外固定下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以及填充效果确实,骨折愈合良好等优点。硫酸钙骨粉固化后具有较强支撑作用,而且具有骨诱导作用。对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0.5cm或缺损腔隙小于2.5cm者,在外固定确实的情况下,注射植骨不失为治疗骨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我科采用闭合复位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5~14岁,平均(10.3±1.8)岁。按Muller股骨远端骨折分型:A1型6例,A2型9例,A3型3例。2例累及骨骺,均为Salter-Harris I型骨折。记录手术距离受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的并发症、处理及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1年测量并记录双下肢长度、生理力线及股骨远端骨骺发育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膝关节Kolment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3~60个月,平均(33.1±2.2)个月。手术距离受伤时间为2~6天,平均为(3.1±0.8)天。术后3~5天出院,平均(3.7±0.9)天。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端再移位、再骨折、外固定架松动、骨髓炎及骨化性肌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7±1.5)周,无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骨折患者软组织挫伤严重,加强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针道感染,给予加强换药后愈合。与健侧肢体比较,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差别。无骨骺发育异常。1例较健侧出现3°的外翻畸形,3例较健侧延长0.7 cm、1.0 cm及1.0 cm,未行特殊处理,术后随访至2年时恢复正常。膝关节Kolment评定都为优,优良率为100%。结论闭合复位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是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创伤小、恢复快、能避免对骺板的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病历资料,按标准纳入177例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关节功能的8个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复位情况、有无骨折延迟愈合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相关( P<0.05)。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危险因素为: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和复位情况。结论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和复位情况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因素,治疗时应在尽可能减小损伤的情况下恢复腕关节骨性结构的正常形态,患者可适当补充钙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p late,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5月,采用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43例,对其进行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aland和Wedey评分标准,优3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3%。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LCP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骨质疏松和(或)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offmannⅡ组合式外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胫腓骨开放性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儿童开放性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彻底清创后根据原有伤口的特点选择手术切口扩创。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线捆绑游离的骨折块,在胫骨钻入3根以上外固定针,针的位置不追求对称,尽可能地使杆一杆固定夹朝向骨折方向,连接杆也尽可能地短。C臂x线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放置负压引流管或橡皮片,如肢体肿胀严重,可用VSD覆盖创面,二期闭合伤口。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及拆除外固定架时间5.0—6.5个月,平均5.2个月。拆除外固定系统时膝、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再次骨折的病例。3例出现针道感染,其中1级2例、2级1例,通过换药、抗生素治疗、加强护理等手段痊愈,无因针道感染发生外固定系统松动而提前拆除。按照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为95%。结论彻底清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源和后期的感染控制呈正相关。儿童开放性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采用HoffmannⅡ组合式外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腓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军  汪家雷  李俊 《现代肿瘤医学》2018,(23):3811-3815
目的:评价非血管化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0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纳入患者均为Ⅲ级,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2±4.1)岁,左侧4例,右侧6例,原发骨巨细胞瘤患者8例,复发患者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1±10.1)个月,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MSTS平均评分为26.2±1.8(范围:23~29),DASH平均评分11.0±3.1(范围:6.4~15.4)。桡侧屈平均度数(12.8±2.5)°(范围:10°~17°),尺侧屈平均度数(14.7±4.0)°(范围:10°~21°),屈曲平均度数(24.8±4.7)°(范围:15°~31°)、伸展平均度数(35.1±3.8)°(范围:29°~42°)、内旋平均度数(46.9±10.8)°(范围:26°~63°)、外旋角度平均度数(38.7±6.2)°(范围:33°~53°)。前臂旋前为(44.3±6.4)°,旋后为(46.3±7.1)°。术后(6.8±3.5)个月时,尺腓关节间隙为(2.6±1.6)mm,腓骨尺偏角为(28.8±4.2)°,腓骨点高(9.4±2.5)mm,尺骨变量为(-1.2±1.9)mm,侧位片腓尺夹角为(4.9±5.0)°。握力百分比平均为(63.5±9.1)%(范围:53%~8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0%。所有患者X线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关节炎表现,其中1级患者有5例,2级患者有4例,3级患者1例。10例患者还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骨吸收,腕关节半脱位1例。结论:瘤段切除联合非血管腓骨移植腕关节重建术可以成为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常规术式,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全腕关节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人工全腕关节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腕关节置换方法治疗4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3~66岁.4例中2例为首诊,1例为肿瘤刮除植骨后复发,1例为肿瘤刮除骨水泥充填后复发.于包膜外切除瘤段,植人定制人工全腕关节,修复桡骨远端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术后就放射学及功能评价进行随访.结果 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5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假体排斥反应及感染出现;近期人工关节假体无松动、断裂及脱位等并发症,腕关节平均活动度:掌屈48°,背伸35°,尺偏36°,桡偏15°;前臂旋转平均值:旋前38°,旋后55°,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人工全腕关节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咆瘤,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较大程度保留了腕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良好方法,特别是应用于恶性骨巨细胞瘤患者,较其他方法复发率更低,术后功能更理想,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diaphyseal osteosarcoma.

Methods

Patients with newly-diagnosed high-grade osteosarcoma occurring in the long bone were eligible for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Clinicopathologic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our database and compared with 36 diaphyseal, 405 proximal and 519 distal metaphyseal, and 14 whole bone osteosarcoma patients. Additionally, case–control study matching by age, gender, site, and metastatic status at diagnosis with 1:3 ratio of 36 diaphyseal to 108 metaphyseal osteosarcomas patients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Five-year overall survival and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of the three groups including diaphyseal, metaphyseal, and whole bone osteosarcoma patie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29 and P = .013,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for the survivals between proximal and distal metaphyseal osteosarcoma patients. Case-control study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diaphyseal osteosarcomas ha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tumour (mean 13.5 cm vs 10 cm, P = .026), and demonstrated higher pathologic fracture rate (28% vs 12%, P = .033), superior 5-year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74% vs 40%, P = .0068), and slightly better 5-year overall survival (68% vs 46%, P = .074). Prognostic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a pathologic fractu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with diaphyseal osteosarcoma.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study showed that diaphyseal osteosarcoma has distinct clinical features from metaphyseal osteosarcoma having an increased risk of pathologic fractures but with favorable surviv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10年1月间Pilon骨折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不超踝关节半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54岁,平均32.5岁。按Ovadia和Beals分型,Ⅳ型14例,Ⅴ型7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5例,合并伤:腰椎骨折3例、骨盆骨折6例、足部损伤6例、颅脑损伤12例,其他合并伤5例。B组(超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9~52岁,平均29.3岁,按Ovadia和Beals分型,Ⅳ型11例,Ⅴ型6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3例,合并伤:上肢骨折1例、下肢骨折3例、颅脑损伤2例,其他合并伤4例。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者均在6—8h内手术清创外固定。闭合性损伤者,若全身状况允许可于8—12h内手术,否则跟骨牵引维持7-10d后手术。对患者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影像学、踝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A组骨折愈合时间(16.3±2.8)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18.5±3.9)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按Mazur标准评定:A组: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9%。B组:优3例,良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近期并发症为皮肤裂开坏死、钉道感染:A组4例(19.0%);B组4例(2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并发症为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僵硬:B组6例(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2个月,平均8.7个月拆除外固定架。结论高能量Pilon骨折应用细针半环形外固定架不超关节固定治疗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桡骨远端肿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采用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桡骨远端肿瘤的疗效.方法 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用带或不带血管蒂自体近端腓骨移植,修复桡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术后就放射学及功能评价内容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 ~75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移植骨愈合良好,平均12周移植骨完全愈合,无明显并发症,肿瘤无复发.功能良好,MSTS功能评分17 ~26分,平均22分.主观满意度均为优良.重建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22°~39°,背伸29° ~60°,尺偏18°~40°,桡偏15°~20°.握力是健侧的40%~90%,无腕关节畸形和脱位.结论 取自体腓骨上端移植重建是治疗桡骨远端肿瘤的有效方法,其既彻底切除了骨肿瘤,又保存了患侧上肢,同时也较好地保留了腕关节功能,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理想.腕关节囊的重建对于维持桡腕关节的术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晚期四肢转移癌性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术,以减轻患肢疼痛,抑制肿瘤生长,部分恢复患肢功能,便于护理。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DSA下,确定骨折部位,复位后在病灶二端健康骨部位各经皮穿入2根针,安放外固定架。然后用特制骨穿刺套管针经皮刺入骨折端及瘤骨内并注入适量骨水泥。结果21例患者在术后当日疼痛即明显减轻。21例患者中19例获随访,时间为2—14个月。疼痛消失16例,3例疼痛明显减轻。术后1—2个月内死亡3例,全部死于原发病。上肢手术患者于次日即可持轻物,下肢手术患者于术后1~2周即可坐轮椅或扶拐行走。卧床患者术后护理方便。结论对于晚期四肢转移癌患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经皮骨水泥注入方法治疗具有损伤小,止痛效果确切,可部分恢复四肢功能,手术适应证广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牵引能做到内外兼治、动静结合,费用低,患者容之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易接受.但Davidson等[3] 认为保守治疗卧床后易发生在年轻患者,粗隆间骨折往往由高能量损伤造成,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尿路感染等多并伴其他损伤[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