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距下关节镜结合术中X线透视微创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本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28例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距下关节镜辅助结合术中X线透视微创复位螺钉内固定) 58例,对照组(传统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7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伤口并发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Association,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结果 切口长度:关节镜组(3.05±0.91) cm小于对照组(11.63±1.6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量:关节镜组(20.69±7.34) ml小于对照组(227.07±92.3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关节镜组(99.31±14.70) min长于对照组(63.29±8.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对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按Evans分型:Ib型21例,Ic型8例,Id型7例,II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24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端均显现有明显骨痂形成,无内固定物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便、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固定可靠、创伤小、骨量丢失少、并发症少,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撬剥复位、跗骨窦入路螺钉、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27例SandersⅢ型闭合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2~48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坠伤17例。按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双盲分为三组(n=9):A组采用经皮撬剥复位固定,B组采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C组采用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记录三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复位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价后足功能。结果本组获10~16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A、B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3±0.5)天、(4.0±0.8)天,手术时间为(35.4±3.17)min、(52.3±4.9)min,失血量为(28.9±10.5)ml、(65.0±12.5)ml均明显少于C组(11.1±1.2)天、(88.4±5.2)min、(95.0±13.5)ml,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B、C组骨折复位质量Bohler(26.8±2.0)°、(29.0±2.8)°均好于A组(19.1±1.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B、C组AOFAS评分(82.0±2.7)分、(85.0±4.7)分明显优于A组(74.2±4.5)分(P=0.002)。术后A组出现3例骨折复位部分丢失,C组出现1例部分切口皮缘坏死、延迟愈合。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小、操作简单;扩大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显露更充分、放置内置物方便。经皮撬剥复位固定对软组织损伤最小,但难以解剖复位距下关节面、无法有效恢复跟骨宽度,术后存在复位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 (-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 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5月,对42例4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AO/ASIF分类:A1型24例,A2型12例,A3型6例。术后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5~5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6.5周。无内固定失败。临床结果按Sanders评估标准,优3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上肢     
喙肩韧带切除后肱骨头移位生物力学初步研究;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诊断;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比较;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Miller-AdaⅡ、Ⅲ型肩胛骨骨折;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臂丛根部撕脱伤。  相似文献   

7.
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节内骨折。胫骨棘骨折移位明显时,上移的骨折块会顶在髁间窝,引起髁间窝撞击,影响膝关节的伸直,还会造成股骨髁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关于手术的方法,据文献报道基本上有两种,包括切开复位固定及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术。手术固定的方法有很多种,缝线固定,钢丝固定,螺钉固定等固定方法。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已经替代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内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治疗学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学龄儿童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天,平均4天。按照手术方法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A组):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6~10岁,平均7.2岁。致伤原因分为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3例,其它伤1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分为ⅡA型3例,ⅡB型2例,ⅡC型2例,ⅢB型2例,Ⅳ型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组):共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7~12岁,平均7.8岁。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其它伤1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分为ⅡA型3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B型2例,Ⅳ型1例。B组中归入4例先行闭合复位不满意后再切开复位患儿。本组术后均辅以髋人字石膏固定。所有患儿均获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9(12~3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受伤至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A组术中出血量(12.6±4.2)ml少于B组(55.4±10.5)ml,A组手术时间(98±12)min长于B组(75±10)min,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以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依据Flynn等提出的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优8例,良2例,B组优8例,良1例,所有患儿髋膝关节活动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学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采用MIPPO技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1例(共35足),骨折分型为Sanders II型(16例)、III型(15例)。手术切口采用跟骨外出跗骨窦切口结合跟腱前缘直行小切口,骨折固定采用跟骨外侧解剖板。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本组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病例,也无切口感染及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完全下地负重时间3~4个月,平均3.5个月。跟骨Bohler角术前平均为(8.2±5.5)°,术后平均为(28.5±4.3)°,术前、术后Bohler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96.5±9.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120.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均无明显丢失。Maryland足部评分:优18足,良13足,可4足,优良率为88.5%。其中Sanders II型骨折优10足,良6足,可1足,优良率为94.1%;Sanders III型骨折优9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88.9%。结论采用MIPPO技术治疗Sanders II、III型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避免并发症发生,Sanders II较Sanders III患者足部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桡骨头患者,其中31例患者采用微型螺钉(23例)和钢板(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同时进行疗效评估和分析。结果 31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3.1个月。按照Meraizea等的肘关节功能后期标准评定:良好19例,较好8例,一般4例,不良0例,良好及较好比例为87.1%。结论切开复位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 Ⅱ、Ⅲ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3枚与4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5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4枚空心钉平行固定,作为治疗组(A组);选用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Pauw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距骨作为踝关节力线和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标志,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46例R(u|")edi-AllgowerⅡ、Ⅲ/AO分型C型闭合Pilon骨折患者,以距骨定位法微创复位固定复杂Pilon骨折。术后43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3例失访。采用B 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和AOFAS评分评价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愈合功能情况。结果本组均随访的43例,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复位质量按Burwell和Charnley放射评价标准:解剖复位3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8.4%。临床功能评价按AOFAS评分:优30例,良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3.7%。结论距骨定位法微创治疗复杂Pilon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力线好,固定可靠、损伤小,可减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带绊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8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6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肩部活动度、肌力及肩锁关节x线片表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结论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创伤小,内固定稳定可靠,重建了喙锁韧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无明显不适感,可早期功能锻炼且无需2次手术,是目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桡骨干骺端骨折患儿的治疗方法,分析甲状旁腺亢进对骨不连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既往治疗的桡骨骨不连和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新鲜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49例,男40例,女9例;治疗年龄平均8.9岁,46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11例采用双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A组),11例采用单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B组),23例采用双针固定,其中1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和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C组),4例采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D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6(6~48)个月,按Hertel的骨折愈合评价标准,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此1例与其余2例(在外院首次治疗,到我科治疗时,已确诊为骨不连)作为桡骨骨不连组(E组)。骨不连患儿为3例,均采用了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骨折线处仍没有骨痂形成,诊为骨不连。所有骨不连患儿均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固定术,术后石膏固定,拆石膏后患肢逐渐负重锻炼。术后定期随访2年。术后随访与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相同。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此3例骨不连患儿,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术后7个月又发生了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骨不连前化验提示甲旁亢,二次手术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和髓内固定的方法,同时于内分泌科给予药物治疗甲旁亢,最终骨不连在第2次术后6个月愈合。其余2例没有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在术后2.5个月骨折处完全愈合。此49例新鲜干骺端骨折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发生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组,其余3组均未发生骨不连,其总体有效率为97.9%。有髓内固定物组和无髓内固定物组,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髓内固定优于无髓内固定。骨不连患儿与无骨不连患儿的X线片对比发现,将其最远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进行分组比较,采用t检验,发现骨不连组比值明显小于无骨不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后单纯交叉克氏针的固定需慎重采用,一旦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其骨皮质固定点要尽可能的远离骨折线,最远克氏针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固定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尽可能0.5;一旦骨折切开复位,在患儿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钢板固定最佳,如果没有安放钢板的条件或者是骨折闭合复位的情况,至少有1枚克氏针贯穿髓腔的内固定是必不可少的。骨不连患儿在治疗前要注意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查,以免在治疗后再发生骨不连。  相似文献   

15.
正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2%,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其中75%为跟骨关节内骨折[1-2]。高处坠落是跟骨骨折最常见的直接暴力损伤因素,常伴有脊柱、骨盆等复杂骨折。Sanders[3]分型对跟骨骨折的诊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充分反映跟骨后距下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分型方法。由于跟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软组织条件差,跟骨骨折尤其是移位型关节内骨折治疗困难,容易导致各种足部并发症,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总结预防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自1997年所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16例,其中梅花针弯曲2例,钢板弯曲1例,钢板断裂9例,螺丝钉断裂或松动3例,钢板断裂同时伴螺丝钉松动1例。再次手术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髓内钉固定11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结果 随访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除2例遗留屈曲未达90°以外,其余均恢复正常,无断钉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重视,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分组选取2012年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后踝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未选择对后踝骨折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骨折复位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平均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及术后骨折复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6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型与II型骨折中手法复位闭合固定与切开内固定的临床评分与骨性关节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开内固定的骨折复位情况明显优于手法复位闭合复位,对于III、IV型患者,无论是临床评分、骨性关节炎评分还是骨折复位评分,手术切开内固定均明显优于手法闭合复位,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I期愈合,术后未发现相关并发症;X线片显示患者的骨折均痊愈。观察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相对较短。结论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能够有效地促进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能有效改善预后和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性评价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us fracture,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and 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7月,纳入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对RCT研究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纳入文献进行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作者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对Bohler’s角[MD=0.48,95%CI(-0.24,1.19),P=0.19]、Gissanes’s角[MD=1.51,95%CI(-1.6,3.18),P=0.08]的恢复和AOFAS评分[MD=1.59,95%CI(-0.67,3.85),P=0.1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FS评分[RR=1.08,95%CI(1.01,1.17),P=0.03]、住院时间[MD=-2.13,95%CI(-2.25,-2.01),P0.00001]、手术时间[MD=-37.78,95%CI(-59.12,-16.43),P=0.0005]及术后并发症[RR=0.2,95%CI(0.15,0.41),P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治疗移位型跟骨内骨折中具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是微创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束植入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本组23例,均为青壮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采用Smilh-peterser切口,骨折复位内固定,将旋股外侧血管束通过钻孔植入到股骨头内,取带缝匠肌骨瓣在股骨头颈部开槽后嵌入股骨头内。结果 全部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1-8年),骨折完全愈合,无一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血管束植入加缝匠肌骨瓣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青壮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治疗,临床上有继续观察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诊断结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我科共收治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13岁,左侧8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均为摔伤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2~8 h。根据脱位远端的移位方向对所有肘关节脱位进行分类;按照Milch骨折分型原则对肱骨外髁骨折进行分型。治疗方案为所有骨折脱位患儿,先行手法牵引复位肘关节;再根据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移位不超过2 mm者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移位大者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共12例,肘关节后内侧脱位10例、后外侧脱位2例;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11例,Milch I型1例。所有肘关节脱位均先行闭合复位,其中1例闭复失败;9例肱骨外髁骨折残余间隙2 mm,行切开复位光滑克氏针固定;其余3例给予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终了时的肘关节X线片提示无一例肱骨远端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根据儿童肘关节Hardacre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其中优5例、良7例,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组12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诊断应根据患儿年龄、肘关节脱位的复位感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治疗方案应基于闭合复位后肱骨外髁骨折移位程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