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与妊娠周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美高仪心电工作站对305例正常体检者及2757例健康孕妇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孕妇按妊娠周数的不同分为早期妊娠(13周末之前)、中期妊娠(14~27周末)、晚期妊娠(28周及其后),分别进行心电图P-R间期监测,统计短P-R间期的发生率及其与妊娠周数的关系。结果305例正常体检者,发生短PR间期2例(0.66%),2757例孕妇中,孕早期1024例,发生短PR间期12例(1.17%),与正常体检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孕中期1115例,发生短PR间期51例(4.57%),与正常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618例,发生短PR间期43例(6.96%),与正常体检者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妊娠早期短P-R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略有增高,但变化不明显,至妊娠中期,短PR间期发生率迅速增高,且随孕周的增加而提高至妊娠晚期,这与中晚期孕妇的需氧量不断增加、心率加快、房室结传导加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孕妇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妊娠24.40周发现短P—R间期的孕妇共72例,在分娩后或终止妊娠后2~4个月内复查心电图,比较其结果。结果72例妊娠期发现短P—R间期的妇女68例在复查心电图中发现短P—R间期现象消失,4例在复查中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高,常见的是短P-R间期,其与妊娠期生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7,(1):47-48
目的:对妊娠期妇女心电图短P-R间期改变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产前检查和待产孕妇500例,根据早、中、晚孕周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R间期,严格筛选P-R间期缩短病例。结果:500例孕妇,早期妊娠组有短P-R间期6例(3.5%),中期妊娠组有短P-R间期12例(7.3%),晚期妊娠组有短P-R间期23例(13.9%)。分娩后半年内复查心电图短P-R间期大多自行恢复。结论:随孕周进程,短P-R间期发生率有明显增多趋势。加强对存在短P-R间期改变孕妇的观察,尤其是对于孕晚期短P-R间期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的观察,随诊复查,防止出现病理性心律失常,可以为临床诊治预防及临产处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妊娠期女性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改变的概率,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40例行健康体检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每组120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短PR间期改变的概率。结果妊娠期女性发生短PR间期改变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5),而妊娠晚期发生短PR间期改变的概率显著高于早中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妊娠孕产妇的心电监护,特别是晚期孕产妇的心电监护,能有效保证孕产妇的有一个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杨竹青 《北方药学》2013,(8):113-113
目的:分析妇女妊娠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2月到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妊娠期妇女6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再选取60例非妊娠期的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通过对比,妊娠期妇女的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明显比非妊娠期妇女要高。结论:妇女妊娠期的心电图短P-R间期问题为良性的生理改变,没有明显的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女性心电图易出现短PR间期,相关研究显示孕妇短PR间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这与怀孕期间母体发生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变化密不可分。现对妊娠期短PR间期产生的机制、短PR间期对孕妇的临床意义及如何正确认识并指导孕妇正确对待妊娠期短PR间期进行综述。1 PR间期概述1.1正常PR间期心电图上,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PR间期,由P波和PR段组  相似文献   

7.
孙丽洲  潘义  姜海风 《江苏医药》2007,33(11):1087-1089
目的 研究妊娠期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随机对160例正常妊娠妇女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孕10~14周(孕早期)、20~24周(孕中期)、30~34周(孕晚期)肾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比(S/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所得结果 与50例年龄相仿非妊娠妇女测定值比较.结果 正常妊娠组孕晚期血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孕中期和非妊娠组(P<0.05).正常妊娠组孕中期肾主动脉血流的S/D和RI以及肾段动脉的S/D、PI和RI均显著高于非妊娠组(P<0.05或P<0.01).与孕早期比较,孕中期肾主动脉血流的PI和肾段动脉血流的S/D、PI和RI均明显升高(P<0.05).孕晚期肾段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高于孕中期(P<0.05).结论 随着妊娠进展,孕中期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改变,反映了妊娠期肾血循环的变化,以此可以早期发现妊娠期病理改变,以便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妊娠中晚期537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妊娠中、晚期异常心电图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37例孕中、晚期妇女为观察组,以同期54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组异常心电图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结论妊娠中、晚期心电图以ST-T改变,短P-R间期,窦性心动过速等多见,大部分应属于生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妊娠期妇女临床心电图改变及心电图分布异常情况。方法:对顺德地区2300例妊娠妇女早、中、晚各期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孕妇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女性(P<0.05),高龄组常心电图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产妇早期、中期、晚期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差异较大(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证实,孕妇较非妊娠女性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要高,高龄组较低龄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要高,孕龄越大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越高。在临床筛查中可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出孕妇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有利于对孕妇进行及时监护、指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邵永红  王芸  阮彩霞 《中国药房》2014,(12):1092-1094
目的:观察黄体酮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早期先兆流产妊娠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妊娠期妇女给予黄体酮40 mg,肌肉注射,bid;观察组妊娠期妇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间苯三酚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两组妊娠期妇女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妊娠期妇女的保胎成功率和治疗前、后血孕酮水平,记录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妇女保胎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期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期妇女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妊娠期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妊娠期妇女血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妇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血孕酮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