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乳糜胸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性结扎胸导管防止乳糜胸发生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济源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542例,其中明确记载行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患者319例,未记载行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患者223例,分别分为结扎组和末结扎组,对比两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评价预防性结扎胸导管术的临床意义。结果结扎组和末结扎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分别为0/319和5/223。结论术中选择性预防结扎胸导管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术后乳糜胸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手术切除的食管癌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65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病例分为两组。A组138例,术中常规预防性结扎胸导管;B组127例,为选择性结扎胸导管组,术中结扎胸导管51例、未结扎76例。结果术后发生乳糜胸A组6例(4.3%),B组为0例(0%)。结论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可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发生。  相似文献   

3.
膈上结扎胸导管对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导管结扎术对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半随机对照法将食管癌手术患者分成胸导管结扎组和不结扎胸导管组。分析结扎组和不结扎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72h平均胸腔引流量以及5d内拔管率。结果结扎组术后乳糜胸发生3例(1.7%)。非结扎组术后发生乳糜胸5例(3%),结扎组与非结扎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且全部发生在弓上和颈部吻合的病例,两组患者术后72h平均胸腔引流量以及5d内拔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扎组引流量明显少于非结扎组,而拔管率则结扎组明显高于非结扎组。结论食管中上段癌常规结扎胸导管,并不一定能预防胸导管的发生,而结扎胸导管能减少胸腔胸引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故中上段食管癌,主张结扎胸导管。而下段食管癌,常规结扎胸导管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术中预防性结扎胸导管防止乳糜胸的发生。方法汤阴县人民医院从1997年至2009年,将手术切除的932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56人,不结扎胸导管。B组:476人,常规膈上5CM处结扎胸导管。结果共发生乳糜胸11例,A组9例(2.0%),B组1例(0.2%),B组乳糜胸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预防性结扎胸导管对减少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并科学分析食管癌术( Esophageal carcinoma)后乳糜胸( Chylous hydrothorax)发生的原因与预防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给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患者提供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采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在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搜集在我市人民医院接受食管癌术的临床患者资料254例(明确记载有132例患者实施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未明确记载有122例患者实施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把明确记载的13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把未明确记载的122例患者分为未治疗组,再具体分析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两组患者的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的概率、术后的引流量等相关指标。结果132例治疗组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为0.76%,122例未治疗组的乳糜胸发生概率为9.02%。结论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的原因一般为在切除食管癌的过程中损伤导管所致,实施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可使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需要在术中加强预防性胸导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6.
李忠望  李洪林  徐勉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649-1650
目的 探讨低位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食管癌449例,其中不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3例(A组),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6例(B组),比较两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结果 术后共发生乳糜胸6例,A组5例(2.2%),其中死亡2例(0.9%);B组1例(0.4%),治愈.结论 低位结扎胸导管能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位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食管癌449例,其中不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3例(A组),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6例(B组),比较两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结果 术后共发生乳糜胸6例,A组5例(2.2%),其中死亡2例(0.9%);B组1例(0.4%),治愈.结论 低位结扎胸导管能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低位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忠望  李洪林  徐勉 《中国基层医药》2009,17(10):1649-1650
目的 探讨低位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 手术切除食管癌449例,其中不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3例(A组),结扎胸导管食管癌226例(B组),比较两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结果 术后共发生乳糜胸6例,A组5例(2.2%),其中死亡2例(0.9%);B组1例(0.4%),治愈.结论 低位结扎胸导管能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靳钰  庄建军 《江苏医药》1997,23(9):637-638
在234例食管癌切除中,130例行预防性低位胸导管结扎,104例未作结扎,两组术后乳糜胸发生率作了比较。结果显示:前组术后无1例发生乳糜胸,后组乳糜胸发生率为1.92%。作者认为,对那些术中有可能造成胸导管损伤的病例,采取预防性低位胸导管结扎,可降低术后乳糜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乳糜胸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0.4%-2.6%。预防食管癌术后乳麋胸是否要常规性结扎还是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尚有争议叫。1995—01-2005—04对867例食管癌术中采取选择性结扎胸导管。术后均未发生乳糜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效果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的早期流产孕妇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参照组各50例。给予参照组孕妇常规治疗,对观察组孕妇实施黄体酮药物治疗,将两组孕妇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将两组孕妇治疗疗效与治疗后血清孕酮治疗后血清孕酮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优于参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黄体酮运用于早期流产孕妇治疗效果较理想,对妊娠结局影响较好,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急性喉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某院接受治疗的60例儿童急性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位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30位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将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各项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86.66%(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hs-CRP、TNF-α、IL-6、WBC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在儿童急性喉炎患者治疗中选择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匹多莫德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探究匹多莫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某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共88例,将全部患儿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结果:在经过相关方式治疗后,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亚群分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匹多莫德治疗的效果显著,并可使患儿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膝盖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膝骨关节炎的恢复效果,并对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例数分别为59例和42例,两组结果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2018年2月,随机选取此期间某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栓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开展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斑块情况,推荐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再障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司坦唑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以及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研究组CD8+指标低于常规组,CD4+/CD8+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研究组IL-8、IL-4指标低于常规组,且INF-y、IL-2指标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免疫状态,调节Th1/Th2、CD4+/CD8+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某院2016年8月~2017年6月进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2h出血量(241.30±72.11)mL、术后24h出血量(321.75±89.51)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6%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41.67±8.23)s、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15.82±4.51)s、纤维蛋白原(Fib)(3.02±1.06)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有显著疗效,且对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 g,1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前列癃闭通片4片/次,1天3次。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前腺液中MIP-1α和MIP-2的浓度。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CPSI评分和WBC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IHCPSI评分和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IP-1α、MIP-2含量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MIP-1α、MIP-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前列腺液中免疫相关炎性因子MIP-1α和MIP-2浓度。  相似文献   

20.
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肾素一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伊贝沙坦及苯那普利对中国高血压病患者肾素-醛固酮系统(RAS)的影响。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1例。售货亭 用各种抗高血压药一周后,给予普通饮食及安慰剂两周,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口服伊贝沙坦150-300mg,苯那普利10-20mg,每日一次,两周随访一次。记录血压和不良反应,疗程8周,治疗前后各行坐位取血,按照标准离心,用放免法检测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结果:服伊贝沙坦组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呈平行性增加,苯那普利组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醛固酮在两组中均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的降压效果相似。伊贝沙坦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每日一次口服伊贝沙坦150-300mg或七那普利10-20mg,其降压作用相似均可持续24h,伊贝沙坦使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呈平行性升高,而苯那普利使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说明其作用机制不同;伊贝沙坦较苯那普利的副作用少是其选择性AT1受体阻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