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A,n=18)和硬膜外麻醉组(B,n=18).A组:取患肢在上侧卧位,分别标定腰丛与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将神经刺激仪正极与患者相连,负极连接与阻滞针上.腰丛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30 ml,坐骨神经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15 ml,B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用药为1%罗哌卡因12~15 ml,观察并记录各组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术后1、4 hVAS评分及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血压无明显差异,麻醉后15、30、60 min B组患者的SBP、DBP与A组相比降低明显.B组患者麻醉后15、30、60 min的SBP、DBP,较麻醉前、麻醉后5 min有显著性降低.A组患者整个麻醉过程中的SBP、DBP均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患者的HR、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快于B组(P<0.05),而恢复较B组慢.术后随访A组患者有1例术后1.4 h VAS评分为3分、5分,其余病例两时点VAS评分均为0分,其中有一例患者术后有轻微恶心,其余病例均无腰痛、头痛的症状,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主诉.B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为0分,术后4 h VAS评分有3例患者为6分,2例为4分,4例患者术后有腰痛、头痛的症状,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相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ASA 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ER组,n=22)和硬膜外阻滞组(EPI组,n=22).NER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EPI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15min、30min、6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h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并发症,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NER组手术期各时点的MAP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EPI组手术期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术后NER组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PI组(P<0.01),NER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EPI组(P<0.01).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术后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28例,在麻醉前(T1),麻醉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MAP、HR、SpO2、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56例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两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前(T1)和手术结束时(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外阻滞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后(T2)和手术开始时(T3)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患者的HR和SpO2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阻滞在14例老年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刺激仪定位行神经阻滞已经广泛应用于上下肢手术 ,尤其具有对循环干扰较小、操作简便、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 ,适宜应用于老年患者。我院以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 14例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 14例 ,ASA ~ 级 ;男 2例 ,女 12例 ;年龄 71~ 92岁。其中鹅颈钉内固定 7例 ,动力髋内固定3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4例。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 ,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取患侧向上侧卧位 ,定位腰丛 ,取髂嵴高点连线与脊柱棘突连线交点 ,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老年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病例6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过程中给予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法进行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骨科下肢手术,传统的麻醉选择方式一般采用椎管内麻醉.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使得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骨科下肢手术的麻醉中已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危重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本组28例ASAⅡ-Ⅳ级老年糖尿病足坏疽行单侧大腿中下1/3截肢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分,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本组患者1例术中轻度恶心,术后无腰痛、头痛、尿潴留发生,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老年高危患者下肢手术一种安全有效、循环干扰小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对照组应用常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疼痛评分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6.12±0.92)min,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441.56±35.36)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8.98±0.78)min,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1.56±42.25)min。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7.63±1.11)min,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9.78±28.63)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9.96±1.52)min,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41.45±45.58)min。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0、3.933、7.802、4.424, P=0.000、0.000、0.000、0.000<0.05)。麻醉前,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7.45±1.45)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51±1.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6, P=0.845>0.05)。麻醉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1.02±0.44)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78±0.87)分,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8,P=0.000<0.05)。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2,P=0.001<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9,(10)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联合肢体气压治疗对危重症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本科收治的230例危重症卧床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踏车运动联合肢体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变化以及血流速回到运动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结果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血流速回到运动前水平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踏车运动联合肢体气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危重症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股静脉平均血流速,有利于血液循环加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月年7月~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6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麻醉有效性、安全性等。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切皮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RRT联合白蛋白治疗危重症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危重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24h CRRT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CRR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B、BUN、SCr、IL-6、K+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LB、BUN、SCr、IL-6及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B水平均升高,BUN、SCr、IL-6及K+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高于对照组,BUN、SCr、K+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ARDS、多器官出血、渗出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RRT联合白蛋白对维持危重症并急性肾衰竭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肾功能及降低临床并发症方面的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联合罗派卡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骨科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M组),各50例,P组采用喷他佐辛90 mg+罗派卡因125 m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M组采用吗啡8 mg+罗派卡因125 m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分别于术后2、4、8、12、24、48 h随访情况,VAS疼痛评分、患者镇痛综合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各时点VAS疼痛评分,患者镇痛综合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P组恶心、呕吐2例,无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发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M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11例,皮肤瘙痒8例,呼吸抑制2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喷他佐辛可安全用于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下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下肢手术的高血压病患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68例)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麻醉起效、神经阻滞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术中10 min开始,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既能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又能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指南》2021,(1)
目的试验将针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持续血液滤过治疗,并分析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成效。方法试验选取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4例患者均实施持续血液滤过治疗,随机原则分组,3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性护理,分析治疗和护理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每搏输出量、左心射血分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碳酸氢根、碱剩余、肌酐、乳酸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每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进行持续血液滤过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改善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高龄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择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高龄患者5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患者入手术室时由同一位麻醉医生用0.5%罗哌卡因15ml实施手术侧眶上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颞浅神经阻滞,然后实施全身麻醉;B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监测围术期患者循环、呼吸、体温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全身麻醉维持用药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患者麻醉清醒后的去向、术后60 min VAS法疼痛评分、围术期心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和患者手术室期间的出入量。术后24 h随访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调查麻醉满意度。 结果: 在手术开始时,两组患者心率和血压均较入手术室时显著降低(P<0.01)。B组患者在气管导管拔管即刻和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A组显著加快或升高(P<0.01)。A组患者全身麻醉维持期间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药量显著少于B组,且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1),苏醒后直接回病房比例显著高于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手术室期间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低于B组,麻醉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 P<0.01)。 结论: 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利于高龄患者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期间的安全和舒适化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9.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床边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在危重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具有气管切开适应证的ICU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Percutwist组和ST组,每组37例。Percutwist组在床边无内镜引导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ST组采用传统的外科经典手术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等差异。结果Percutwist组操作时间(9.2±1.5)min、术中出血量(2.0±0.5)mL、切口(1.0±0.2)cm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低于ST组。结论Percutwist具有微创、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扩张过程中可控性强、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只要操作规范,在无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同样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