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喉罩通气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观察喉罩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复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分娩后需正压通气复苏的新生儿369例随机分为喉罩组(205例)及面罩组(164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复苏效果及观察喉罩操作时间、一次放置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1)两组新生儿生后1 minApgar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5 min Apgar评分构成高分者喉罩组明显多于面罩组(x2=-3.39,P=0.001).喉罩总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99.02%和84.15%,x2=28.76,P<0.01),总体复苏通气时间明显短于面罩组[(36.4±23.7)s和(66.2±35.4)s](t=-8.66,P<0.01);其中重度窒息患儿喉罩复苏成功率为7/9,面罩组6例均未能成功复苏而需改气管插管;1 minApgar评分4~5分的新生儿喉罩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100.00%和42.86%,x2=23.04,P<0.01),通气时间短于面罩组[(54.6±33.6)s和(136.4±42.0)s](t=-4.45,P<0.01);1 minApgar评分6~7分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喉罩一次放置成功率98.54%(202/205),放置时间平均为(7.8±2.2)s,不良反应有呕吐(4例)和胃食管反流(3例). 结论喉罩通气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在较重窒息患儿中使用效果优于面罩,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气管插管,尤其适于气管插管操作不熟练者使用.  相似文献   

2.
围产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胎儿或新生儿因缺氧引起酸中毒,并进一步导致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发生脑瘫或死亡。新生儿复苏方法的进展包括:(1)开始时应用21%氧气复苏足月新生儿,应用空氧混合仪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2)应用T组合复苏器或需要时应用有呼气末正压(PEEP)的自动充气复苏囊正压给氧。(3)有条件者应用三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和应用脉氧仪监测心率和氧饱和度。(4)有效正压通气后心率<60次/min,应立即予气管插管,在正压通气同时须进行胸外按压,采用双手环抱双拇指法胸外按压。(5)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60次/min应用肾上腺素可经脐静脉或气管内途径给药。(6)应用MRSOPA策略改善通气。  相似文献   

3.
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6885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我国最近公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指导一组大样本实践,评价新指南的有效性和实践特点。方法 连续对6885例活产儿(其中早产儿582例),按新指南的复苏策略、方法和要点,严格规范每一复苏人员的操作并作好记录,再由上级医生复核点评,完善细节,总结体会,并归纳出复苏要领十字诀:序、快、通、插、忌、位、吸、按、配、脐。结果 新生儿科医师进产房或手术室复苏占活产分娩59.1%,按新流程A、B、C、D步骤,完成A为100%(含气管吸引胎粪197例),B为8.3%,C为0.41%,D为0.23%。其中B为主要复苏步骤,包括面罩通气480例,平均持续66.3s,无效改气管插管通气26例(倒评分5例),直接插管通气91例,平均持续3.2min;28例插管通气平均8s后切换至胸外按压,持续32s;16例用药后继续气管通气直至拔管或带管转科。据Apgar评分发生窒息100例,其中重度16例(0~1分9例),窒息率1.45%,复苏全程平均3.8min,均全部成功复苏转新生儿科。活产儿6885例中7d内非窒息死亡6例,放弃4例,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为1.45‰(10/6885);1例0分窒息儿2d后放弃治疗死亡,窒息病死率1.0%(1/100),窒息死亡率0.15%(1/6885),短期随访8例0~3分患儿发育均佳。结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便于学习、培训和掌握,执行后能明显降低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的重要手段,既往多用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及双水平正压通气,但提供的压力低、作用有限;而气管插管通气虽取得较大疗效,但是堵塞、吸痰困难、气管黏膜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弊端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窒息是剖宫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很容易死亡或致残。本文笔者将采用分组临床研究的方法,对气管插管技术应用于剖宫产儿的窒息复苏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临床实践证实,气管插管技术的应用使剖宫产儿窒息复苏成活率显著增高,处理时间明显缩短,复苏后异常儿童,病例也大量减少。因此,气管内插管是抢救剖宫产儿窒息的重要方法,它能提高新生儿室息复苏的效果并改善其对新生儿日后成长过程的影响,是减少剖宫产儿窒息死亡的关健措施。笔者将分析气管插管方法和其他方法,并得出气管插管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子宫外分娩时处理(EXIT)是胎儿外科手术的一种,指剖宫产时在维持胎儿胎盘循环状态下对胎儿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以保证胎儿离开母体时的气道通气.主要适合于在出生时影响新生儿气道通气的先天性疾病的治疗和症状改善,如先天性膈疝、胎儿颈部巨大肿块、先天性高位气道阻塞综合征等.具体实施需要有一支由各相关专科有机组合和互相协调的团队,术前评估和麻醉是EXIT技术的重点.该方法近期疗效肯定,对母体较为安全,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生后60 min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共123例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CPAP组63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组(对照组)60例.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用氧、辅助通气使用和临床并发症情况. 结果 nCPAP组与对照组比较,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8%(3/63)与3.3%(2/60)]和病死率[7.9%(5/63)与6.6%(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16和0.07,P>0.05).nCPAP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7.0%,17/63)低于对照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4,OR=0.3,90% CI:0.2~0.6,P<0.05).生后28 d时,nCPAP组辅助通气的比例(17.5%,11/63)低于对照组(25.0%,15/60)(OR=0.7,90% CI:0.4~1.4);至纠正胎龄36周时,nCPAP组辅助通气比例(6.3%,4/63)仍低于对照组(8.3%,5/60)(OR=0.8,90% CI:0.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5和0.01,P均>0.05).nCPAP组气漏发生率(11.1%,7/63)低于对照组(3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6,OR=0.3,90% CI:0.2~0.7,P<0.05). 结论 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相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早期使用nCPAP,不能降低病死率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但可缩短辅助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漏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是抢救新生儿窒息中首要的措施,通常用T型管装置行纯氧间隙正压通气,需复苏气囊及供氧设备,其操作较为复杂。我科自1990年用洗耳球制成简易装置,配合其它治疗措施,经抢救58例新生儿窒息,取得满意效果。取50ml洗耳球一只,于其中部中央刺入9号或12号粗针头,再与80~100cm长输液用胶管相连,胶管另一端与氧气源相接即制成简易装置。对重度新生儿窒息者先行呼吸道清理,气管插管完成后,术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将洗耳球口对准导管,挤压洗耳球进行正压通气,然后右手将洗耳球口脱离气管导管,产生呼气过程;再将自动膨胀充气的洗耳球接气管导管,继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合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抑制剖宫产产妇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选取ASA分级1~2级、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32例足月产妇,患者均以理想体重为给药参数。全麻诱导给予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当镇静/警觉评分≤3分时,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初始剂量0.8μg/kg。调节丙泊酚给药速度,意识指数(IOC)值70开始气管插管。按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如发生插管反应,下一例患者瑞芬太尼升高1个给药剂量,否则降低1个给药剂量。记录新生儿出生后第1、5min Apgar评分。全麻完全苏醒后及术后第1、5天对患者进行改良的Brice问卷调查,以判断有无术中知晓。Probit回归分析瑞芬太尼的半数有效量(ED50)及95%有效量(ED95)。结果:瑞芬太尼的ED50及ED95分别为1.04μg/kg(95%CI 0.89~1.1)、1.25μg/kg(1.14~2.76)。2例(2/32)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8,需加压面罩辅助通气。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抑制全麻剖宫产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ED50、ED95分别为1.04μg/kg和1.25μg/kg。适当的麻醉深度可减轻瑞芬太尼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0.
子宫外分娩时处理(EXIT)是胎儿外科手术的一种,指剖宫产时在维持胎儿胎盘循环状态下对胎儿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以保证胎儿离开母体时的气道通气。主要适合于在出生时影响新生儿气道通气的先天性疾病的治疗和症状改善,如先天性膈疝、胎儿颈部巨大肿块、先天性高位气道阻塞综合征等。具体实施需要有一支由各相关专科有机组合和互相协调的团队,术前评估和麻醉是EXIT技术的重点。该方法近期疗效肯定,对母体较为安全,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分别进行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比呼吸支持治疗参数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4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NCPAP组早产呼吸窘迫患儿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分别为40.0%(16/40)、62.5%(25/40),均高于NIPPV组17.5%(7/40)、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及应用辅助呼吸机的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与NCPAP比较在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能减少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LIPA喉罩在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两组:A组(n=30):气管导管组,B组(n=30):SLIPA喉罩组。观察记录入室时(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5min(T4)、气腹前(T5)、气腹后15min(T6)、30min(T7)和气腹结束后10min(T8)时的BP、HR、SPO2、PETCO2、气道压力(paw)变化和CO2气腹前、后的血气分析及术毕拔管是否安静,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T3、T4时循环系统明显波动且较T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B组与T2比较无明显变化,手术结束后B组安静拔除喉罩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P<0.05)。讨论在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SLIPA喉罩和气管内插管一样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1 d,出生体重1070 g.母5年前确诊患有艾滋病,但未进行治疗.分娩前出现发热、神志欠清等神经系统症状,遂入住加拿大某二级医院治疗;同日发生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27周经阴道急产下该女婴.患儿生后反应差、自主呼吸弱、心率慢、四肢松软,经面罩加压给氧后心率、呼吸加快,面色转红,Apgar评分为1 min 1分、5 min 4分、10 min 7分,之后情况稳定.生后30 min新生儿转运人员到达,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转运至某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进一步治疗.其母分娩后神志丧失,头颅MRI发现异常病灶,怀疑艾滋病合并弓形体感染,于12 d后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诱导时,使诱导更平稳的最佳的注射顺序与药物剂量。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80例,年龄3~10岁,随机分为四组(n=20)。R1P组和R1.5P组分别静注瑞芬太尼1μg/kg和1.5μg/kg,随后均静注丙泊酚2.5mg/kg、罗库溴铵0.6 mg/kg,1分钟后经口行气管插管;PR1组和PR1.5组均先静注丙泊酚2.5mg/kg,随后分别静注瑞芬太尼1μg/kg和1.5μg/kg,最后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1分钟后经口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_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气管插管后1min(T_3)、3min(T_4)、5min(T_5)的SBP、DBP和HR的变化。记录注射丙泊酚时的注射痛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时四组血压和HR明显下降(P<0.05)。R1P组气管插管期间血压和HR波动幅度较R1.5P、PR1和PR1.5组大(P<0.05)。R1P和R1.5P组丙泊酚注射痛显著低于PR1和PR1.5组(P<0.01)。结论:小儿全麻诱导时,先缓慢静注瑞芬太尼1.5μg/kg,...  相似文献   

15.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16.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17.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NSURE技术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有呼吸困难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83例,依据呼吸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INSURE组41例与机械通气组42例.INSURE组患儿生后尽快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组患儿生后予气管插管、气管内用或不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拔除气管导管直接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1h、12h动脉血气改善情况,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1)组内治疗前后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78.7±11.5) 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治疗前[(50.1±10.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8.3±8.9) mm Hg与(54.9±11.5)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37、-3.428,P均<0.05).机械通气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80.2±10.0) mm Hg,高于治疗前[(51.3±9.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5.6±9.5) mm Hg与(57.1±12.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093、-4.526,P均<0.05).(2)组间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与机械通气组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NSURE组治疗后12 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89.4±11.5) mm H g、(44.2±5.9) mm Hg,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90.2±10.8) mm Hg、(39.1±7.3) mm Hg]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093、0.126,P均>0.05).(3)组间疾病发生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颅内出血和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3%(3/41)、4.9%(2/41)、4.9%(2/41)和4.9%(2/41),均低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34.1%(14/42)、16.7%(7/42)、19.0%(8/42)和11.9%(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7.470、8.651、8.814和4.275,P均<0.05).INSURE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NICU时间分别为5 d(3~7 d)、8 d(5~11 d)和16d(11~25 d),短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8 d(4~12 d)、12 d(8~22 d)和21 d(12~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947、-2.013和-1.782,P均<0.05). 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INSURE技术进行呼吸支持,创伤小、并发症少、用氧时间短、费用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复苏     
新生儿复苏最好由产房内除接产医师外另一名技术最熟练人员进行,复苏常事先未能料及,需即刻作出有效反应。单靠一名医师不可能完成复苏,产房任何成员都要会清理呼吸道,用呼吸囊及面罩给氧,以及胸外心脏按摩。窘息的低体重未成熟儿,则应放暖箱维持体温,进行复苏。一、新生儿窘迫原因 (一)母方原因:1)身体状况:(1)心肺问题如高血压或低血压、低氧血症、子宫动脉收缩、贫血、心肌或瓣膜疾病;(2)感染包括绒毛膜羊膜炎;(3)肾衰;(4)糖尿病;(5)肥胖;(6)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2)妊娠或分娩异常:(1)毒血症;(2)胎儿过度成熟;(3)异常先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小婴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作用。方法:对15例<6个月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者行NCPAP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儿经过治疗,烦躁、呼吸困难症状改善,低氧血症改善。2例中途再次给予插管机械辅助2天后,再次给予NCPAP,成功脱离呼吸机,患儿渐恢复。结论:NCPAP对小婴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