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睡眠时间(289.9±38.0,239.2±36.1,P<0.01)和SRSS评分(32.1±4.7,38.7±5.4,P<0.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随访时治疗有效率认知行为组(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促进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不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好转(P<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末时,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3.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26-226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 ,认知行为疗法能在 6周内明显改善睡眠 ,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并可持续 6个月之久 (JAMA ,2 0 0 1,2 85 :185 6 )。持续性原发性失眠症 (PPI)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 ,并非由躯体疾患或精神疾病所致 ,普通人群中约 5 %患有此病。大多数患者有睡眠维持性失眠 ,即夜间难以持续睡眠。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是使用镇静 -催眠药或抗抑郁药。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 ,为了检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 ,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 ,进行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受试者为 1995年 1月至 199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4名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 随机分成3组, 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 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性的好转(p <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 <0.05);治疗8周末时, 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 <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 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单用药物(药物组)与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综合组)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80例的疗效.结果 综合组与药物组在治疗第4周时PSQI评定各因子及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药物组PSQI评定各因子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PSQI评定各因子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多具有一定的认知-行为特征,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治疗影响失眠的心理社会因素,同时结合作用迅速的安眠药物治疗失眠症,疗效稳定持久,利于撤掉安眠药物,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1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112例患者,采用认知疗法、放松治疗和程序刺激控制,治疗前后采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量表测评。结果: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信念、不良心理及非适应性行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睡眠数量和质量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0.0%。结论:慢性失眠既有生理的紊乱,又有心理的紊乱,药物与认识行为治疗相结合较单一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失眠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行为疗法组(52例,不合并药物治疗),采用刺激控制指导疗法;药物治疗组50例),应用阿普唑仑或三唑仑或舒乐安定进行治疗,治疗4周,停止治疗4周各评定一次.结果两次疗效评定,行为疗法组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老年失眠的治疗,行为疗法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与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53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疗法与艾司唑仑治疗,通过睡眠日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第1周,艾司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明显改善,睡眠潜伏期为53 min,睡眠效率为65%,总睡眠时间为362 m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为11.与治疗前及认知行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4周及第8周时,认知行为组患者睡眠状况改善显著,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艾司唑仑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结束后12周,认知行为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为35 min,睡眠效率为74%,总睡眠时间为376 m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为9.9.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具有短期疗效,认知行为疗法的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对照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将老年失眠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行为疗法组(52例,不合并药物治疗),采用刺激控制指导疗法;药物治疗组50例),应用阿普唑仑或三唑仑或舒乐安定进行治疗。治疗4周,停止治疗4周各评定一次。结果 两次疗效评定,行为疗法组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老年失眠的治疗,行为疗法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单一催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认知行为疗法,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及12周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催眠药减药率。结果:12周随访时,干预组PSQI各维度得分、PSQI总分、HAMA及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PSQI总分有时间变化趋势(P<0.01);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PSQI总分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措施与干预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者催眠药物减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催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可以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且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改善效果要好于单一使用催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阿米替林配合认知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7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认知疗法治疗组)25例,B组(阿米替林组)25例,c组(阿米替林+认知疗法治疗组)25例,疗程6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4周,A、C两组减分与B组减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6周A、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效果显著优于A、B两组(P〈0.01),且C组阿米替林剂量和TESS评分明显低于B组。结论:阿米替林配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依从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名老年慢性失眠症自愿受试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单纯接受针刺加耳穴贴磁珠治疗,B组单纯接受生物反馈放松疗法,C组接受上述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单盲法评估、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及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8周末时,联合治疗组的PSQI总分、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以及HAMA总分、HAMD总分等指标[分别为(7.92±2.59)分,(82.52±8.93)%,(24.06±8.23)min,(413.75±42.41)min,(9.63±3.75)分,(10.10±3.27)分]均好于其他两组[分别为针刺组(9.51±2.92)分,(79.06±10.70)%,(33.16±11.31)min,(373.47±40.65)min,(15.08±4.20)分,(14.33±3.56)分;生物反馈组(11.46±3.75)分,(68.85±12.34)%,(33.65±11.38)min,(281.88±38.02)min,(11.63±4.15)分,(12.08±4.0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针刺结合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睡眠质量,并且能改善与失眠相关的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 53例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观察组26例,50例同龄健康青年作为健康组.对照组:吲哚美辛25~50 mg,3次/d,心得安30~80 mg,3次/d,丙戊酸镁0.2,3次/d;观察组:药物治疗同对照组并予以认知-行为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6个月分别行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分、应对方式问卷(CS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评分.结果 2组患者、健康组S-AI总分、自责因子分分别是(45.06±7.38)分vs(36.56±6.29)分、(0.79±0.25)分vs(0.38±0.26)分,而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6个月,观察组S-AI总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结束6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S-AI、自责因子分分别是(9.48±3.06)分vs(5.24±3.66)分,(43.58 ±7.38)分vs(37.27±8.04)分,(0.72±0.32)分vs(0.50±0.23)分,P<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焦虑程度高,常常使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患者思维方式、降低焦虑程度、提高患者应对技巧、减少偏头痛发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认知-行为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状态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0):898-9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失眠症71例按序号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艾司唑仑组,疗程8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1)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痊愈率77.8%,艾司唑仑组痊愈率25.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3.2,P〈0.01),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症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失眠症71例按序号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艾司唑仑组,疗程8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痊愈率77.8%,艾司唑仑组痊愈率25.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3.2,P<0.01),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症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CBT)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的93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r TMS组和CBT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r TMS合并认知行为治疗;r TMS组患者单纯给予r TMS治疗;CBT组患者单纯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在基线、2周末、24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在完成24周治疗后,研究组、r TMS组和CBT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7.1%、48.4%、38.7%,3组患者的疗效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26.082,P<0.05)。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92,P<0.05)。治疗后第24周末,3组患者的PSQI总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干预2周后,CBT组患者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干预24周后,治疗组患者得分显著低于其余两组。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任一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伴慢性疼痛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认知行为治疗组和非认知行为治疗组,各30例.认知行为治疗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合并米氮平治疗,非认知行为治疗组单用米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12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定抑郁、焦虑和慢性疼痛的严重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伴慢性疼痛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慢性疼痛与生存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506~-0.676,P<0.01).治疗第12周末,认知行为治疗组HAMD(36.82±7.93)分、HAMA(8.26 ±3.13)分、VAS(4.35±0.52)分以及WHO.QOL-100各领域及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5.71±17.29)分,(92.36±13.55)分,(77.91±12.26)分,(78.33±12.81)分,(81.79±12.43)分,(18.95±11.91)分,(19.98±11.56)分]与入组时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非认知行为治疗组比较,上述各项评分变化均差异有显著性(t=3.020~9.761,P<0.01).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抑郁和焦虑,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时雨欣  夏仲  戎伟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8):1318-1321
目的 对比门诊森田疗法与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慢性失眠的疗效,了解2种疗法的差异,促进门诊森田疗法在临床中的推广与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1月于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复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门诊森田疗法和CBT-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