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鄂温克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5例(男129例,女66例)鄂温克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随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0个族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项、女性9项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小腿围和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随年龄增长均逐渐增大。男性头围、颈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值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臀围、大腿围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随年龄增长鄂温克族围度值变化较大;在北亚类型族群中鄂温克族的围度值较大,主要表现在胸围较大,前臂、小腿、大腿均较粗壮;鄂温克族具有北亚类型族群身体围度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身体围度特征.方法:对390名(男192名,女198名)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的12项围度进行了测量,计算了6项围度指数值,比较了性别间的差异性,并将满族成人与我国其他19个人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男性的头围、颈围、上臂缩围和前臂围大于女性,而女性腹围、臀围、大腿围明显大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女性围度变化幅度多大于男性.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与辽宁汉族围度值最为接近.结论: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围度处于我国中上等水平,属于身材较为魁梧粗壮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俄罗斯族成人身体围度特征。方法:对336(男186,女150)名俄罗斯族成人进行9项身体围度测量并计算了6项围度指数值,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俄罗斯族与我国其他人群身体围度特征的差异性。结果:俄罗斯族成人臀围、胸围和腹围相对最大,上臂围和前臂最大围相对最小。男性的头水平围、胸围和前臂最大围明显大于女性,而女性的大腿围则明显大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围度变化幅度大于男性,且多部位围度50岁以后明显下降。结论:俄罗斯族男性上、下肢近端部与远端部围度发育较匀称。俄罗斯族男女成人身体围度发育水平与乌孜别克族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绍兴地区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浙江297例(男性为144例,女性为1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21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绍兴地区汉族颈部、躯干部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上肢围度值亦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小腿围值则无明显变化.乡村男性上肢围度值与年龄无直线相关,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3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的差异表现在多数年龄组间.男性、女性身体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女性12项围度值更为接近.各项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城乡汉族距离最为接近.结论:绍兴地区汉族多数围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城乡间多无差异,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江西客家人乡村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江西379例(男为183例,女为196例)客家人乡村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等12项围度值,分析了随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0个族群进行了比较。 结果 1.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项、女性9项围度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小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大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3. 臀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其余11项围度值差异在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性,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 结论 江西客家人乡村成人围度值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兰州城市汉族成人围度资料及其年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汉族成人400例(男性200例,女性200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24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兰州男性的总体均数除大腿围、臀围、腹围略低于女性外,其余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变化躯干围男性虽有波动,但总体有逐渐上升趋势,女性则呈持续上升态势;四肢围男性上升至30岁后趋于平稳,女性上升至30岁后除上臂围外,有缓慢下降趋势.6项围度(头围、胸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与我国24个族群比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各项围度数值与辽宁满族、青海撒拉族最为接近.女性的各项围度数值与辽宁满族、新疆乌孜别克族和甘肃、山西乡村汉族最为接近.结论:兰州城市汉族的围度值处于我国北方民族的中上等水平,属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诺族成人围度的特征,分析基诺族成人围度与右手握力大小的关系。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600例基诺族成人(男性279例,女性321例)的围度进行了测量,分析基诺族成人围度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腰臀比、上臂围度差、臂围度指数、大小腿围度指数与握力值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胸围、腰围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女性腰围与年龄之间无相关关系;男性、女性围度均与身高、体质量呈正相关;右手握力值与上臂围、大腿围具有正相关。结论:随年龄增大,基诺族男性7项围度、女性8项围度逐渐减小,握力值受前臂围、大腿围影响较大,中心肥胖程度也对握力值有较大影响,右利手个体左、右握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320例(男为157例,女为163例)城市湘语族群成人的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指标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4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大腿围值和女性头围、小腿围值不存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其余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小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男女合计资料比较表明腹围、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其余10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值高于女性.结论:湘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具有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伊犁地区锡伯族与乌孜别克族成人身体9 项围度值并探讨其特征。方法:对1 100 名锡伯族和 乌孜别克族成人的头围、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臂缩围和前臂围进行测量,分析年龄变 化及性别差异,进行族群间比较。结果:围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臀围> 胸围> 腰围> 头围> 大腿围> 小腿围> 臂缩 围> 上臂围> 前臂围。多数围度值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男性头围、大腿围、小腿围和臂缩 围大于女性。锡伯族胸围小于乌孜别克族;而腰围、臀围大于乌孜别克族。两民族多数围度值大于新疆其他族群。 结论:伊犁地区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成人身体围度值的年龄变化、性别差异以及大小排序基本一致。体部围度值 过大应给予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成人的围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布依族成人身体围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黔南州494例布依族成人围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我国其他15个人群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组的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2)男女四肢围度最大值均在30~39岁组.男性躯干围度最大值在40~49岁组,女性胸围、臀围最大值在30~39岁组,腹围最大值在50岁以上组;(3)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但相对变化率都低于四肢围度;(4)女性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多大于同龄组男性,而四肢围度值小于男性;(5)我国16个人群比较,布依族围度值较小;但在5个南方人群中,布依族围度值较大;(6)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我国16个人群围度可分为南北方混合组与北方组两类;南北方混合组上肢围度小,北方组上肢围度大;结论:布依族成人身体围度最大值集中在中年,女性围度发育水平接近海南回族和黎族,上肢围度值可以成为人群围度特征分组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