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系统分析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我院20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按有无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分为A、B两组.对两组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拟寻找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结果:并发冠状动脉扩张110例(A组),占55.0%;无扩张90例(B组),占45.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发热天数、C2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年龄、发热天数、C2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都是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2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作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126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66例(占52.38%),无扩张者60例(占47.62%).两组患儿年龄、发热天数、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发热时间、血钠浓度和冠脉扩张密切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冠状动脉扩张与患儿年龄小、发热时间长及血钠浓度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分析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将未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综合分析其因素。结果在实验室检查中,研究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阳性率、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而在血常规检查中,研究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以及红细胞比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则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了C反应蛋白阳性率、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川畸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川畸病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两组,无冠脉扩张组24例和冠脉扩张组34例.将两组性别、年龄和发热天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等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58例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扩张34例,占58.6%,两组血沉及CRP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CRP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CRP升高可作为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磊  哈丽君  王军  王大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49-105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7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血脂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6例(占36.1%),无扩张者46例(占63.9%);两组患儿年龄、PLT、CRP、ESR、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下PLT、ESR及CRP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有助于KD的诊治及对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有无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分为研究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对照组(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统计记录所有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差异性,分析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有42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52.50%;38例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占47.50%。研究组在性别、年龄、体温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疾病类型、白细胞计数(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100 mg/L、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不完全川崎病、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使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增加依次为3.462(1.379~8.691)倍、3.131(1.226~7.995)倍、4.026(1.452~11.159)倍、4.062(1.315~12.549)倍。结论:冠状动脉损害常见于不完全川崎病,川崎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是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应积极检测血清相关指标,并予以规范处理,以降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几率。  相似文献   

9.
王学珍 《吉林医学》2012,33(11):2291-229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及其冠状动脉异常发生情况。结果:C-反应蛋白异常(>10 mg/L)持续时间<3 d患儿共有25例,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3~10 d患儿17例,其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结论: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血脂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50例,取同期单纯冠心病、慢性牙周炎、健康查体者各50例,检测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治疗前血清TP(4.82±1.53)、TG(4.27±0.61)、LDL(4.52±0.32)、CRP(19.28±5.13)高于冠心病组、牙周炎组、对照组,HDL(1.03±0.13)低于冠心病组、牙周炎组、对照组,经过治疗后TP、TG、LDL升高,HDL、CRP降低(P<0.05);CRP与TP、TG、LDL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会出现血清TP、TG、LDL升高, HDL降低,CRP升高,CRP与TP、TG、LDL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川崎病(KD)合并冠脉损伤(CAL)高危因素分析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84例KD患儿发病早期(7 d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发病7 d内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1.4%、80%、66.7%、2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与KD合并冠脉损伤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持续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等可疑KD病例经病史、年龄、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C反应蛋白等资料综合分析,可于发病7 d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防冠脉病变,改善冠脉病变预后;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可以作为KD合并CAL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川崎病并发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血管损伤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6例KD患儿[KD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CAL)组18例,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48例]、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35例肺炎、扁桃腺炎、肠炎等其他疾病患儿(其他疾病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于急性期(发病10d内)和恢复期(病程5~7周)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大动脉短轴切面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径,剑下四腔心探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末端内径。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为小于3岁者大于2.5mm,4~9岁者大于3mm,10~14岁者大于3.5mm。结果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CRP、plt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无明显差异;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BNP)在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0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对其年龄、发热天数、血白细胞计数、白蛋白、ESR、CRP、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02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扩张者25例(24.5%),无扩张者77例(75.5%)。两组患儿间年龄、发热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NT-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BNP水平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次为发热时间,而年龄、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NT-BNP在预测川崎病冠脉扩张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出现冠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阴性预测值0.93)。  相似文献   

16.
刘璐  董淮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83-138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分析,以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92例KD患儿,其中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无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进行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等的检测和分析。按照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筛选出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2例KD患儿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8例(52.2%)。观察组CRP、ESR、PCT、IgG以及C3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性别、发热时间、Hb、ESR、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5~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发热时间≥7d(OR=3.229,P<0.01)、Hb<100g/L(OR=2.114, 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OR=3.356, P<0.01)、丙种球蛋白无反应(OR=3.655, P<0.01)。结论KD的诱因之一可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患儿的CRP、ESR、PCT、IgG以及C3呈正相关。发热时间≥7d、血红蛋白<100g/L、支原体感染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是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积极预防小儿心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30例非典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1~3项主要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部分病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1全部病例入院时被误诊;2符合诊断典型川崎病主要症状1,2,3项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30%、53.33%;3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者60%,其他心脏损害40%;4外周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70%,PC升高86.67%,ESR、a2-球蛋白及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3.91%,87.50%及35%;5随访13例,9例2~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川崎病的非典型病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典型病例,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 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