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静脉穿刺过程中证实针头是否在血管内 ,传统的方法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少量无菌大输液往血管腔内推注 ,局部无肿胀 ,患者无疼痛感 ,则说明针头确在血管内 ,否则就在血管外。血液透析患者 ,尤其是危重急诊透析患者 ,病情重、循环差。血管通路虽经上述方法证实穿刺针在静脉血管内 ,但由于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必须达到 1 5 0~ 2 30 ml/ min,压力大 ,开机透析时静脉血管可能会出现肿胀 ,影响患者的透析治疗 ,甚至发生透析管道、透析器凝集现象。为解决这一情况 ,笔者独创了一种新方法来证实静脉血管是否通畅、有无肿胀。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 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不同通路血液透析指标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动脉血管通路在广泛皮损害等患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可行性.方法:选择21例广泛皮肤损害患者建立动脉血管通路,与33例直接动静脉内瘘、46例中心静脉插管血管通路的无损害血液透析患者作对照研究,比较三种的Kt/V值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大都>1.4,以AVF最高,并发症:dAA较AVF偶有血流不足.结论:动脉血管通路在合并全身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全身浅静脉系统破坏、高度水肿、严重的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可作为较好的临时血液透析通路,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疗法的血管通路一般采用动静脉内瘘的方法,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应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通路,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开机透析,为抢救患者宝贵的时间,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院自1998~2002年3月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血液透析中,置入双腔导管建立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透析充分性。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颈内静脉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通路,观察组应用自动体静脉内瘘(AVF)通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透析效果。结果:两组尿素、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t/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F和TCC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较理想的透析充分性,然而AVF血管通路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低,是首选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选择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8例,经动静脉内瘘(AVF)透析的患者64例,经深静脉长期导管透析的患者64例。随访12~36个月,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和深静脉长期导管为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 Kt/V 值、最大血流量、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内瘘组的最大血流量、Kt/V 值均高于导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瘘组通路使用时间长于导管组(P <0.05);内瘘组感染率、血流不畅和血栓均低于导管组(P<0.05)。结论经 AVF 透析的患者通路使用时间长,感染、血流不畅和栓塞的发生率均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在 AVF 无法建立时,深静脉长期导管也是理想的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对30例的患者(年龄27—68岁)进行了前瞻性统计分析。每人每周透析2次。结果30例应用进行血液透析,血流量达180ml-290ml/min,进行个体化血液透析。结论血管穿刺事出现能够进行紧急及常规血液透析,方法简便易行,能取得良好的血液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腔导管在尿毒症血液透析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尿毒症患者使用双腔导管建立颈内静脉或股静脉血管通路。结果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颈内静脉还是股静脉都能使用数月以上。结论使用双腔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具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330例次血液透析中出现地60例次血管通路并发症的临床回顾,证实了不同性别、年龄,血管通路形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并对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血管通路形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管通路在急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2005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单针双腔导管置管和直接动静脉穿刺共10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16例,直接动静脉穿刺62例,共行穿刺168例次。结果临时性血管通路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本组病例采用多部位血管穿刺,血流量均满意,各部位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F=4.000)。结论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为急诊血透的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对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内瘘手术或内瘘手术失败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以及患者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状况,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长期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5例,随访9~12月,对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与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透析患者的Kt/V值、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以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55例患者中采用AVF40例,采用CTC患者15例,AVF组与CTC组患者Kt/V值均>1.2,两组相比较AVF组优于CTC组(P<0.01);AVF组患者CRP较CTC组低(P<0.01),ALB、HGB均高于CTC组(P<0.05)。结论:采用AVF与CTC两种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均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但AVF组患者在并发症、炎症状态方面优于CTC组,仍做为首选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 HD)不同血管通路( 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 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 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 AVF 使用寿命情况。首次 HD 使用 TCVC 占72.9%,AVF占25.7%。自体AVF是本透析中心MHD患者最主要的 VA (96.2%),但首次 HD采用自体 AVF的比例(25.7%)仍低于指南要求。提前建立AVF与其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利于减少患者AVF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后期内瘘血流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两种再循环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葡萄糖注射试验(GIT)在血透中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率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采用尿素法(UT)和GIT两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进行自身对照.并对其中17例患者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与UT、GIT进行对照.结果:GIT测定的阳性结果37例,阳性率为45.12%,UT测定的阳性结果29例,阳性率为35.36%.17例行彩超检查的血透患者均证实存在再循环,GIT测定的阳性率为100%,与彩超检查完全符合;UT测定阳性结果9例,阳性率52.94%,与彩超符合率较低.结论:GIT与U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与彩超检查符合率高,比UT更准确,而且其具有价廉、简单、方便的优点,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新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夜间血液透析(NHD)和传统血液透析(CHD)患者透析并发症和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NHD和CHD患者各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后恢复时间,并对其透析时低血压及透析后疲乏、瘙痒、肌肉痉挛、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身体不适,以及担心死亡、担心设备故障、失去自由、失去工作等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状况共20项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CHD组比较,NHD组患者透析后恢复时间短(P<0.01),透析期间低血压以及透析后疲乏、瘙痒、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减少(P<0.05,P<0.01),失去自由的人数减少(P<0.01),但担心设备故障的人数增多(P<0.01).结论 NHD比CHD的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少,更能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70-73+78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内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并使用前臂动静脉新内瘘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的常规穿刺法)和观察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每组各25例,对两组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观察两种不同穿刺法对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自身焦虑程度、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患者每次透析自身焦虑程度低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满意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穿刺成功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疼痛程度、自身焦虑程度,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增加治疗依从性,从而也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With the increase in hemodialysis (HD) patients, the blood dialysi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long- term survival are still a challenge for clinicians.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HD patients have sleep disorders, whic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long-term survival and QoL.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f Chinese in this fiel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creasing the dialysis dose can improve sleep quality, so we treated HD patients on long 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 (LIHD).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HD at the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were offered the option of LIHD. The patients' laboratory data, medication use, and questionnaire answers were analyzed. Conventional HD was delivered thrice weekly with 4 hours per treatment, and LIHD was delivered thrice weekly with 8 hours per treatment. The study lasted 6 months.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sleep quality survey and QoL SF-36;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Athens Insomnia Scal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Results After conversion to LIHD the dialysis efficiency (K~/V)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before (P 〈0.05) and clearance rate of urea nitrogen also increased from 67 to 78% (P 〈0.01). After conversion, median values for Hb increased from 108.95 to 126.55 g/L (P 〈0.01); albumin increased from 38.85 to 40,05 g/L (P 〈0.01). Phosphorus decreased from 2.69 to 1.54 mmol/L (P 〈0.01), but there was no alteration in blood calcium; phosphorus and calcium-phosphate product levels were under more control, bu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 level did not change after conversion to LIHD. After conversion, blood pressure (BP) was better controlled than before and the mean number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prescribed declined from 2.9 to 0.5 (P 〈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use of erythropoietin-stimulating agent of 5250 U/w (P 〈0.01). Sleep qual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2 months after conversion to LIHD, and the PSQI score decreased from 10.80 to 5.45 and the ESS score decreased from 12.05 to 5.30 (P 〈0.01). However, sleep quality started to decline after 2 months on LIHD. QoL SF-36 score increased from 410.92 to 592.53 (P 〈0.01). Conclusion LIHD offers an effective improvement in dialysis adequacy for Chinese maintenance HD patients, but it improves sleep quality only briefly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loss of serum calcium and parathyroid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透析低血压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与透析低血压密度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总结了1995年4月至1997年5月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114例患者共6431次透析不同年龄、性别组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分析了不同年龄与性别组超滤量与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了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与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KT/V、TAC7urea及透析膜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7.03%,其中青年组8.19%、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1-14
目的 探讨骨髓腔穿刺(IO)建立血管通路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6例,其中2016年1月~2017年6月的32例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建立输液通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12月的34例采用经骨髓腔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治疗的患者纳入IO组,两组患者建立好输液通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成功建立血管通路的时间及血压开始回升的时间,并观察24 h的抢救有效率。结果 IO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较对照组的53.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建立输液通道时间为(1.7±0.8)min,较对照组的(7.2±2.8)mi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血压回升时间为(7.3±2.4)min,较对照组的(17.6±4.5)mi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24 h抢救有效率为91.2%,较对照组的75.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应用骨髓腔穿刺技术建立血管通路,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