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AMI患者228例。病例分AMI发病6h内(150例)和6h以上(78例)两组。测算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7%(P〈0.05)。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和改善近期预后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赵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0):1312-1313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79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为3组:轻度(0~4次,n=59),中度(5~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19例小于35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离散度的变化;9例患者用β阻滞剂前后踏车试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1)3组间QT离散度有显著差异(P<0.01);(2)13例长期用β阻滞剂者,10例QT离散度缩小(P<0.05);(3)患者用β阻滞剂前,QT离散度与运动负荷呈正相关,用β阻滞剂后,呈负相关。结论 QT离散度是估计病情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小于35岁的中、重度LQT1(包括“无症状”者)应长期用β阻滞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变化,评价曲美他嗪对CK-MB、cTnI及h-FABP的影响。方法:将9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37例)及对照组(61例),于PCI术前即刻及术后次日清晨6时分别检测血清CK-MB、cTnI及h-FABP,另选取对照组加测术前即刻、术后3 h、6 h及术后>10h的血清h-FABP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CK-MB及cTnI含量较同组术前明显增高(P<0.05),曲美他嗪组术后CK-MB及cTnI含量较同组术前有所增高(P>0.05),对照组和曲美他嗪组术后>10h测得h-FABP值分别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CK-MB、cTnI术前-术后差值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h-FABP术前-术后差值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术前即刻、术后3h及术后6h h-FABP值逐渐增高,术后>10 h降低,但仍高于术前即刻水平(P<0.05)。结论:PCI术治疗对UAP患者术后心肌细胞可造成微小损伤,PCI术前至少24h以上给予曲美他嗪能够减轻UAP患者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术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测定2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前、手术结束时(气腹解除后5min)及术后24h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血浆总抗氧化能力(AOA)的水平,并与20例开腹手术患者术前、手术结束时(缝合腹壁时)及术后24h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结束时2组血浆MDA水平均增加(腹腔镜组P<0.01,开腹组P=0.19);术后24h腹腔镜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20),而开腹组与术前比较继续升高(P<0.01)。血浆GPx活性及AOA水平在手术结束时两组均降低(腹腔镜组P<0.01、P<0.01;开腹组P=0.23、P=0.43);术后24h与术前比较腹腔镜组GPx活性部分恢复(P=0.11),AOA维持在手术结束时的水平(P<0.01),而开腹组GPx活性和AOA水平继续下降(P<0.01,P<0.01)。两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24hMDA水平低(P<0.01),GPx活性高(P<0.05),AOA水平无差异(P=0.33)。结论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氧化应激现象产生,但术后基本得以恢复,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暑休克大鼠的血压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预先给予阿司匹林(ASA)可能具有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ASA处理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中暑休克模型,连续记录动脉压、结肠温度(Tco)、心电图(ECG)。另取对照组及ASA组大鼠(n=7)处理同前,测热暴露(HE)0及60 min时大鼠血浆IL-1β水平。结果 (1)两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在HE 0~50 min无显著差异,在55~60 min时开始下降,对照组血压较ASA组下降更显著(P<0.01),HE后K值及重搏切迹高度(hD/H)逐渐下降,尤其在HE 40 min后对照组K值较ASA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2)Tco在HE后升高,两组未见显著差异;(3)两组中暑休克形成时间无显著差异,ASA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4)ECG显示随着HE时间增加,两组心率、QT间期增加,PR间期降低;(5)HE后两组IL-1β水平均升高,对照组较ASA组在HE 60 min后IL-1β水平上升更高(P<0.05)。结论 预防性给予抗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对中暑休克出现的血压降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 42例临床证实为ACS ,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管径狭窄≥ 70 % ,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术前 ,术后第 1d、第 3d、第 5d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 ,测量QT间期和QT离散度。结果 :与冠脉支架术前相比 ,术后第 1d、第 3d、第 5dQT离散度均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校正的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脉支架术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 ,从而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T细胞增殖反应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TS/PMS比色分析法测定13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稳定性心绞痛和16例对照者的T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增殖反应。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PHA的增殖反应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5和1 μg/ml oxLDL的增殖反应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3种浓度(10、5和1 μg/ml)oxLDL的增殖反应均高于对同浓度的LDL的增殖反应(P<0.05)。结论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对特异性抗原oxLDL的免疫反应,在导致斑块的不稳定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对体内转染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pcDNA3-VEGF165组、pcDNA3组(两组均为术前48h、术中两次转染)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7d计算各组大鼠皮瓣的成活面积。对皮肤标本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 三组大鼠术后皮瓣平均成活率分别为48.46+3.35%、30.20±2.16%、31.35±1.99%,pcDNA3-VEGF165组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pcDNA3-VEGF165组染色深度亦显著深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转染pcDNA3-VEGF165能够改善任意皮瓣的成活率,并显著表达VEGF16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0年5月~2002年1月在珠江医院成功接受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3例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是否有伴发症、血管病变程度及手术的复杂程度分组,比较术前和术后7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血管病变的程度和手术的复杂程度与是否有伴发症无相关(P>0.05)。除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余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心功能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和不同手术复杂程度的患者心功能术前和术后7 d的提高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PTCA及支架植入术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合并重症泵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体外循环下CABG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丙泊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七氟烷组(S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切皮时、体外循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术后6 、24 、48 、72 h(T0~7)记录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于T0、T4~7时取血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3组患者在T5和T6时点SOD、CAT和GSH-Px活性均低于术前(P<0.05)。S组在T7 时点SOD和GSH-Px活性依然低于术前(P<0.05)。E组和S组的SOD、CAT和GSH-Px活性在术后均不同程度低于P组(P<0.05)。与E组相比,S组SOD、 CAT和GSH-Px活性在术后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与七氟烷和依托咪酯相比较,丙泊酚能更好地对抗体外循CABG术围术期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患者为观察组,选择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前QTd2及QTe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成功PCI术后与术前比较,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患者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白杨  刘全 《吉林医学》2006,27(9):1027-1029
目的:研究AMI患者心电图QTd与急诊PCI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住院期间AMI患者180例,将其中60例行急诊PCI者与60例未行介入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术前与术后相关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后QTd、QTcd的变化,120例未经急诊PCI的AMI患者QTd、QTcd与CK峰估计的心肌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未行再灌注治疗的AMI对照组同期QTd、QTcd明显缩短。经急诊PCI治疗组术后第1天QTd、QTc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术前缩短。AMI患者CK峰估计的心梗面积与QTd、QTcd呈正相关性。结论:QTd作为一种简单非侵入的方法对评价早期再灌注疗效有一定价值,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并评价心梗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UA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5%者94例(观察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CAG轻度狭窄50%~70%者10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QTd及QTcd。结果CAG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缩短QTd及QTcd,有利改善U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矫正QT离散度(QTcd)的早期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最终诊断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测定其PCI术前和术后早期的QTd、QTcd,与排除冠心病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QTcd显著增大,U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减小,AMI组及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 PCI术对冠状动脉及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使QTd增大,是PCI早期作用的主要机制;PCI对QTd、QTcd的影响与冠状动脉基础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6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行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同期测量26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QTd和QTcd。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组: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QTd和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架置入术组:支架置入术后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明显缩短(P<0.01)。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多支血管病变者的QTd及QTcd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者(P<0.01),且治疗后多支血管病的QTd及QTcd的下降程度均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更加明显(P<0.01)。结论:成功的支架置入术早期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QT离散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猝死3组,各组分别为30、30、12例;另有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间期,然后用QTmax-QTmin得出QTd,并用心率校正得出QTcd。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QT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QTd增大与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和联合组,各30例。比较4组病人术后3 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前,术后6、24、48、72 h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联合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病人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6、24、48、72 h的QTd和QTc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P < 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可有效降低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缩短QTd和QT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