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病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类型。西医对于血管性痴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而针刺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针刺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机制进行回顾,为探索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VD也受到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国内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VD发病率为0.43%~2.64%,占痴呆总数的68.2%,并呈迅速增长之势[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患者人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穴位,实施固定的补泻手法治疗。结果:本组41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2.7%。结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确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VD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被认为是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研究表明,针刺防治VD具有肯定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等,且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梳理近年来针刺防治VD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可能通过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中枢胆碱能神经通路障碍与中枢神经兴奋性毒性等作用机制对VD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言语、运动、视空间及人格障碍。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由于VD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VD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针灸治疗VD临床疗效确切。而对其作用机理的探讨,一直以来受到脑病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VD的病理生理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水平上的研究日趋深入,现将近年来有关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针刺组施与“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对照组给与喜得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观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Bless行为量表(BBS)、中医证候积分表(SDSVD)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可显著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行为能力和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治疗性血管新生是VD治疗的研究热点。毒损脑络为VD的重要病机,浊毒是导致病情发生发展的关键,解毒通络是VD治疗的关键环节。脑络与微循环在解剖形态和功能特点上具有相似性,解毒通络法和血管新生的微观作用机制相同,解毒通络类药物通过促进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保护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式促进缺血缺氧后血管新生,推测血管新生可能是解毒通络法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彬  杨丽娟 《北京中医》2006,25(6):365-36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取百会、四神聪、肝俞、肾俞、神门,对照组20例取常规体穴,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的改变。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15%。结论取百会、四神聪、肝俞、肾俞、神门组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明显优于取常规体穴组,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石力 《河北中医》2010,32(1):137-14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所致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以记忆、认知、言语、性格、行为、判断、注意力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障碍为主要表现。VD属中医学痴呆范畴,中医学对痴呆早有认识,《医方集解》云:“肾精不足,则志气衰,  相似文献   

10.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痴呆"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髓海不足,脉络受阻,均与风、火、痰、瘀、虚有关,但在针刺疗法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将近些年的针刺方法进行总结,推进血管性痴呆的针刺研究进展。1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法(三焦针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常伴随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针对血管性痴呆临床尚无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针刺治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不断得到证实。笔者就近年来应用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报道作一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头针法、头体针法、针药并用法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以记忆、认知、言语、性格、行为、判断、注意力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障碍为主要表现。血管性痴呆在中医属痴呆、癫疾、郁证、文痴、善忘等范畴,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Ⅵ))是脑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受损而继发的高级神经功能减退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计算力、认知力、语言、社会生活能力的降低及性格、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因此,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认知功能,阻止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导师周晓卿是郑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他在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圭待诊学习.御敢王电向管件痴某的绨赊由Ⅱ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组织微血管新生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预防和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各12只,每组再分7 d、14 d两个亚组各6只。针刺组在模型制备前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连续干预7 d,西药组在模型制备前予盐酸氟桂利嗪混悬液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 d, 7 d后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大鼠VD模型。造模1周后对7 d组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单染法检测CD34、CD105阳性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造模2周后对14 d组大鼠除上述检测外再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区域总路程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平台区域总路程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用药物疗法。同时,应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表、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表,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差值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腰膝酸软、倦怠思卧、表情呆板、思维迟钝、小便失禁等临床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卫卫  周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784-178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服用喜得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后采用MMSE积分法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VD),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的常见老年性痴呆,主要由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反复发生腔隙性梗死或其他原因的多发性梗死,导致脑室扩大、皮质萎缩,逐渐出现皮质及皮质下痴呆,脑血管病后记忆功能明显衰退以及至少一项认知功能减弱.临床表现包括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及行为精神症状等.随着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V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寻找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尤其重要.针灸治疗VD具有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优点,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接受[1].现将近年有关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体针刘翼程等[2]探讨针刺对VD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主要选取百会透四神聪、人中、风池(双)、曲池(双)、足三里(双)、绝骨(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颅脑MRI各项指标、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ADL)、精神状态速析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李彬  杨丽娟 《北京中医药》2006,25(6):365-36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取百会、四神聪、肝俞、肾俞、神门,对照组20例取常规体穴,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评分的改变,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15%.结论取百会、四神聪、肝俞、肾俞、神门组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明显优于取常规体穴组,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芩栀猪胆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芩栀猪胆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复制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后第2天,芩栀猪胆组和尼莫地平组分别给予芩栀猪胆和尼莫地平灌胃治疗,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28天。运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Hemotaxylin-eosin staining, HE)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脑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VEGF mRNA、VEGFR2 mRNA水平。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芩栀猪胆组与尼莫地平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组织微血管新生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预防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各12只,每组再分7d、14d两个亚组各6只。针刺组在模型制备前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连续干预7天,西药组在模型制备前予盐酸氟桂利嗪混悬液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7天后模型组、 针刺组、西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大鼠VD 模型。造模1周后对7d组大鼠采用HE 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单染法检测CD34、CD105阳性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造模2周后对14d组大鼠除上述检测外再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区域总路程明显延长(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区域总路程延长(P<0.05)。HE染色显示干预后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疏松情况减轻,胞核形态基本正常,仅少量坏死神经元。与14d各组相比,7d组细胞数目更密集,排列更整齐,结构更清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CD34、CD105阳性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针刺组CD34、CD105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CD34、CD105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7d针刺组、7d西药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14d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P<0.05),与西药组相比,7d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促进海马微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Ang -2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