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县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某县2015年收集的ADR报告。结果 735例ADR报告中,2~10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女性(52.65%)发生率高于男性(47.3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78.5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居首;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用药时应重视ADR,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方面的作用,为推动临床药师参与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2014年)与干预后(2015—2017年)ADR报告各100例,比较干预前后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结果干预前ADR检测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85例,抗感染药59例。干预后ADR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0.667,P=0.001),抗感染药31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5.838,P0.000 1),干预前后比较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ADR检测及有效干预,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策略。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集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ADR中,由静脉滴注给药诱发的ADR64例,占总数的94.12%;抗微生物药诱发的不良反应28例,占总数的41.1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诱发的ADR32例,占总例数的47.06%。结论针对儿童药品诱发的不良反应特征,提高监测儿科药物ADR的力度,从而有效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ADR中,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40.79%);引起ADR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2.3%);引起ADR最多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儿童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病变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上报的ADR报告121例,分别对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物中的抗感染药显示为43例(占35.54%),循环系统药物26例(占21.48%)、中药类注射剂12例(占9.92%),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身体组织、内脏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药品不良的检测和报告上应加大力度,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ADR)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14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48例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共涉及药品13种,其中头孢曲松(40例,占27.03%)和头孢他啶(30例,占20.27%)最容易引发ADR;静脉滴注最容易引发ADR,共141例,占95.27%。1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患者中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人数为93例,占62.8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一般规律与发生因素和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根据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程度、ADR所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等做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涉及127份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中成药紧随其后;因静脉滴注而引发的ADR121例,占95.3%;DAR可发生于人体内的每个系统和器官,可表现为变态反应,皮肤损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神经系统受损。结论应该针对DAR情况加强监测力度,并将ADR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普及,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尽量将DAR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我院2011年全年ADR进行总结讨论,配合临床做好药物监测与使用工作。方法对62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有45例,占72.50%,皮肤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有47例,占75.80%。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最多,占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用药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认真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选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10%);药物配伍不当2例(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30%)。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1%。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50%);中药制剂3例(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8:33%)。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院儿科药物台理应用相应的制度,并对临床儿科医师加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EXCEL 2003对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所有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其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显著(男女各占50.00%),41岁以上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占47.62%;中成药注射剂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占94.04%;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高达71.43%。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为该药品临床合理用药奠定良好基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64例银杏达莫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的损坏以及过敏样反应。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时间在输液后2 min~5 d,在输液10 min内、10~30 min、30 min~2 h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发生神经系统反应的有23.44%、消化系统反应9.38%、心血管系统反应6.25%、皮肤及附件4.69%、全身性损害类型3.13%。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药品成分多且制取工艺杂,为了保证其用药疗效,加强监控其临床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020—2021年大同市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3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情况、转归情况、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及关联性。结果 300例不良反应事件中, 男性138例(46.00%), 女性162例(54.00%);0~14岁61例(20.33%), 67~86岁97例(32.33%);静脉给药241例, 口服给药59例;共使用7类抗菌药物, 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比最多(42.33%), 其后排序依次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硝基咪唑类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300例不良反应中轻度177例(59.00%), 中度91例(30.33%), 重度32例(10.67%);不良反应与抗菌药物关联性中, 肯定35例(11.67%), 很可能257例(85.67%), 可能8例(2.6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我院243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上报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为36.63%;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243例报告中共涉及药物81种,以抗微生物药物涉及的品种及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2.19%。结论临床药师应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进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2例我院监测中心数据库丹红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原患疾病、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大于60岁19例,占全部病例45.24%;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占总数52.73%,ADR/ADE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33例,占总数78.57%,发生在60分钟以内41例,占总数97.62%。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21例,占总数44.68%。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密切监测给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住院患儿239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共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统计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患儿的基本情况、品种分布、给药途径及联合应用等情况。结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以地塞米松注射液最多,共220例(92.05%),而甲泼尼龙注射液最少,仅1例(0.42%);而给药途径以雾化吸入应用最多,共108例(45.19%),以微泵注射最少,仅4例(1.67%);另外,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用药的患儿共117例(48.95%)。结论:目前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儿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趋于合理,通过医院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可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本院148例患者围术期预防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48例手术患者。调查分析患者的手术种类、围术期用药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及药物联合使用情况。结果 148例手术患者中Ⅰ类切口手术患者89例(60.14%);Ⅱ类切口手术患者59例(39.86%)。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时间为2天者6例(4.05%);3天者31例(20.94%);4天者36例(24.43%);5天者32例(21.62%);6天者24例(16.22%);6天以上者19例(12.74%)。应用最多的抗生素为头孢Ⅰ代(25.89%)、β内酰胺酶抑制剂(18.27%)和头孢Ⅲ代(17.26%)。单一给药患者102例,占68.92%;二联用药患者43例,占29.05%;三联用药患者3例,占2.03%。结论本院在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过程中仍有选药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盲目联合用药等问题存在,应重视并改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为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ADR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提取本院2016年度上报的64例因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类抗菌药物引发ADR所占的比例以及抗菌药物引发的各大系统损害与临床表现。结果此64例抗菌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主要是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由抗菌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损害主要集中为皮肤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在临床应用当中,抗菌类药物使用较为频繁,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要通过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药师参与临床科室抗生素使用流程的优化效果。方法原有的临床科室抗生素流程为:医生开具处方,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进行核对、皮试、取药、配药、储存、准备用药。患者入院后,病房护士与要与患者进行交接,了解患者的对抗生素过敏情况,将使用的抗生素医嘱进行核对,然后到病房药房,与药师共同按单取药。退药流程: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因过敏、出院等情况未使用抗生素,则需要临床医生开具退药单据,护理人员核对后将药品退还给病房或药房,药师根据退单申请进行核对。而药师参与优化后的抗生素流程为: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进行核对、皮试,然后交给科室,科室护理人员扫描用药单据,传入病房配药中心,病房配药中心根据用药时间进行配送,科室护士根据医嘱进行配药应用。退药流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不良反应、出院等情况未使用抗生素,若手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出院等情况,由临床医生开具退药申请,药师在配送药品时进行冲减。结果优化前共接受治疗的患者860例,发生药物差错18例,药物差错发生率为2.1%,药品损坏25例,药品损坏率为2.9%;药师参与优化后共接受治疗的患者1060例,药物差错发生2例,药物差错发生率为0.18%,无药品损坏发生,优化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前能够及时用药792例,占92.1%,药师参与优化后能够及时用药855例,占99.4%,药师参与优化后时用药率明显升高。结论药师参与科室抗生素使用流程的优化后明显的降低了药物差错发生率,提高及时用药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现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集的5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统计。结果经过综合统计和分析,抗生素类药品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聚在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与此同时,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有关系。结论在临床上,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严格掌握各类药品的应用,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地用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