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从六经角度探讨喘证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为临床治喘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解读伤寒论治喘条文,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因病机:1)邪犯太阳,肺失宣降而喘;2)阳明热盛,迫肺作喘;3)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作喘;4)少厥阳微,肾不纳气而喘.治法包括汗法、和法、清法、下法、补法.结论:《伤寒论》中所论喘证,多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峰  林巧媚 《光明中医》2007,22(3):14-15
本文从<伤寒论>条文出发认为经络根源于脏腑,其功能异常会影响到脏腑,一定条件下甚至可导致新的病变;脏腑决定经络功能,六经传变是脏腑病变转移的结果,所蕴含经络功能是间断不连续的假设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基础,也是其理论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典《伤寒论》开启了头痛之辨证论治的先河。整理了《伤寒论》中涉及头痛见证的条文,并且结合《内经》理论分析了其不同的病因病机:太阳头痛多以后头痛为主,包含了风寒、风热、风湿头痛;阳明头痛多以前额头痛为主,属于阳明有热而风邪未解;少阳头痛以偏头痛为主,多属于肝经火郁;厥阴头痛多以头顶头痛痛连目系为主,多属于寒湿蕴结肝经。张仲景奠定了头痛的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之滥觞,实为临床治疗之准绳。附六经辨治头痛病案1则。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外感热性病的辨证纲领,是<伤寒论>一书中的核心内容.但"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历代研究伤寒的大家都曾作过深入细致的探讨,亦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84-1386
冠心病属传统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在《伤寒杂病论》中早有记载,实践千年,疗效无庸赘述。但涉及相应经方之多、所治疾病及疗效之杂,却未系统以六经辨证为纲加以深化及整理。文章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此病的方证、理论研究的特点、特殊煎服方法加以概括,认为今后创新六经辨证思想、以"中"论"西"应是冠心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辨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思路概括为如下几点,意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伤寒六经的实质及气一元论观探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命活动是气的运动,阴阳是驱动气运行的原动力,其运动方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权分立的螺旋状运动,而五脏各有所主,通过经络、气血将脏腑及组织器官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稳态运动系统。伤寒六经代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抗病能力,六经既反映了人体阳气的层次性分布,双反映精气血津液等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析《伤寒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学著作,详细阐述六经辨证有机地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不变之理求万变之证,千余年来仍为祖国医学中诊断之规范,治疗之准绳.  相似文献   

11.
李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05-106
《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索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林涛 《中医研究》2009,22(1):16-16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虽然意在探讨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论治的依据,而亦涉及杂病,正如韵伯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因此,六经辨证同样可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最早提出六经分证的专著,历代医家都对《伤寒论》进行了注解。在临床实践中可见到不少从太阳至阳明证的传变过程,但过分地拘泥于六经传变顺序也并非正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中医常说的疾病病位,是指病邪与人体斗争所反应的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虽然皮肤病病变部位在皮表,但绝不可因此而认为其病位在表。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79-1481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眼科六经辨证具有充分的临床基础与确实的理论前提,即十二经脉的畅通是全身机能如常的反映,亦是眼目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若十二经脉功能失调,也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可以引起眼病。因此,眼目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亦与经脉密切相关。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目病的辨证施治纲领,可见眼与脏腑经络的一体化,为眼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