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亮  魏海棠  杨珺  黄莉  杨露 《中国康复》2021,36(2):125-128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和产后较为常见[1],也可见于男性[2].DRA大多发生在脐部水平,也可出现在脐上或脐下方,不仅影响女性产后腹部美观和整体外形,还可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干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产后DRA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2月7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包括741名产后DRA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肌群训练可以缩小产后DRA患者脐上[SMD=-1.37,95%CI(-2.30,-0.44),P<0.05],脐下[SMD=-0.82,95%CI(-1.28,-0.36),P<0.05],收缩时脐部[SMD=-0.76,95%CI(-1.24,-0.28),P<0.05]和收缩时脐上[SMD=-3.41,95%CI(-5.12,-1.69),P<0.05]腹直肌间距(IRD)。还可以改善产后DRA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腹围、腰臀比、腰骨盆控制障碍、本体感觉测试角度、静...  相似文献   

3.
腹直肌分离常导致产妇盆底脏腑生理功能障碍,诱发盆腔脏器脱垂,严重者可形成腹壁疝。产后及时改善腹直肌分离间距,不仅能改善产妇体态,更能预防继发疾病。呼吸训练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重要康复措施。本文就核心肌力稳定导向的呼吸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指导实践的训练目标、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时机、安全性及干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康复人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针对性疗法,同时为临床开展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呼吸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围及腹直肌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弹性和紧张度,促进腹直肌恢复,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接受悬吊康复运动,观察组接受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干预时间8周。观察2组干预后临床疗效、干预前后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33%、85.33%,P<0.05);干预4周、8周后,2组IDA量表中抑郁、焦虑、内外向性激惹各维度评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脐上围、脐下围、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及干预后3个月,2组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可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该方案能修复产后受损腹直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物刺激疗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腹直肌分离距离 2. 0~5. 0 cm的23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干预组1和干预组2,分别为70例、76例和85例,对照组不进行运动锻炼及仿生物电刺激,干预组1进行核心运动训练,干预组2采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10 d后分别对3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及干预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干预10 d后,干预组2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及干预组1,干预显效率(68. 24%)高于对照组(8. 57%)及干预组1(22.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10 d后,干预组1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干预显效率分别小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和核心运动训练均能够提高腹直肌分离的康复疗效,从而促进产妇身体康复。腹直肌分离产妇需接受临床干预治疗,且单用仿生物电刺激的效果优于单用核心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的常见问题,可导致产妇体态改变、盆底肌功能障碍及盆腔脏器脱垂等,对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本文聚焦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呼吸训练,围绕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机制、强化核心肌群呼吸康复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开展相关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梁琪琪  范玉燕  蓝施乐 《妇幼护理》2024,4(5):1038-1040
目的 探讨雷火灸联合手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收治的 114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 例)采用推拿按摩,观察组(57 例)实施雷火灸联合推拿按摩。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腹围、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VAS 疼痛评分、腹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火灸联合推拿按摩手法可以显著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腰背部疼痛程度,促进腹围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较常出现的并发症,但目前国内产科及康复科从业人员尚未关注到孕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治,对于其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评估及治疗等仍缺少相关数据研究。本文围绕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与治疗,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各种评估及治疗方法,旨在为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解决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问题,减少孕妇产后痛苦。  相似文献   

10.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兰小曼 《全科护理》2020,18(11):1321-1324
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康复疗法,其中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腹部肌群自主训练、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 方法 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直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 结果 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王秋媛  冷雪峰 《妇幼护理》2024,4(8):2015-2017
目的 探讨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100 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筋膜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磁刺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性功能、盆底肌电位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初次缓解治疗次数、盆底表面肌电值恢复治疗次数、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FSF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能缓解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女性性功能,促进盆底肌电位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 方法 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 结果 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足月分娩后病理性腹直肌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两侧腹直肌间距小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临床护理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筋膜松动手法联合肌内效贴能有效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评估健康未生育女性和产后女性的腹直肌间距,探讨高频超声对于诊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50名健康无孕产史女性志愿者(未生育组)及167名产后女性(产后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其在平躺状态下脐下3cm、脐部以及脐上3cm处的腹直肌间距。比较3组间3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使用未生育组获得腹直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后不同时间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4月—2020年01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总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不同时期经超声对其腹直肌的分离程度开展测量,比较产后不同时期超声测量中的腹直肌间距.结果:产后3?d、42?d、6个月、1年,产妇的腹直肌间距对比差异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部仿生物理疗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9例。治疗组予以腹部仿生物理疗治疗,常规组予以自主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背部疼痛评分以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腹直肌分离距离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仿生物理疗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玲  李萍  崔金晖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8):588-59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方法 收集1354例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次数和方式对产妇分组随访,初产妇775例[顺产组(A1组)546例,剖宫产组(B1组)229例],第2次分娩产妇579例[第2次顺产组(A2组) 357例,第2次剖宫产组(B2组)222例]。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均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3个位点(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3 cm),计算腹直肌间距,比较2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DRA的影响。结果 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发生的DRA以脐部分离为主,其次为脐上3 cm和脐下3 cm。在初产妇或第2次分娩产妇中,剖宫产组产后DRA的发生率均高于顺产组(B1组92.1%vs. A1组77.6%,B2组95.5%vs. A2组90.8%,P均<0.05),且在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比较中B1组均大于A1组、B2组均大于A2组(P均<0.001)。B2组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B1组(P均<0.001)。结论 剖宫产增加DRA的发生率;剖宫产增大产后早期腹直肌间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 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 (A组)、NMES结合SET (B组)和单纯SET (C组)治疗,共4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 治疗后,各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缩小(F > 8.327, P < 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最小( F > 8.327, P < 0.01);多重比较,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盆底NMES和SET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两种方法结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