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的优越性。方法将6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30例(密闭式吸痰)和对照组31例(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在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护理工作量、耗材成本、院内感染、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明显(P0.05),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耗材成本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密闭式吸痰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痰前后在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在ICU需行机械通气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监测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气道黏膜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 SpO2、心率、血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5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pO2明显升高,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有明显下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患者由吸痰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血氧水平,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方法联合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及间断气道湿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插管后24h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插管后72,120 h,对照组痰液黏稠度明显高于观察组;痰痂形成方面,插管后24,72 h以及120h,对照组痰痂形成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吸痰结束时以及结束后1,3,5 min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论是湿化过程还是吸痰过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联合密闭式吸痰,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密闭式吸痰护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密闭式吸痰,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SpO_2,PaCO_2和心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8 d死亡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pO_2,PaCO_2和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28 d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密闭式吸痰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SpO_2,PaCO_2和心率及机械通气效果,降低VAP和28 d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情况及肺通气指标情况。结果吸痰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_2)均高于吸痰前,动脉血氧分压(PaCO_2)则低于吸痰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呼吸指数(RI)、肺动态顺应性(Cdy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够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提高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34例患者随机分为浅吸痰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cm)和深吸痰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cm,吸引前测量好所需深度),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吸痰后5min与吸痰前1min相比,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次的变化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吸痰后5min患者指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值、气道压力下降值及潮气量增加值深吸组高于浅吸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以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两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计算好深度后行深部吸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并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克芳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206-1207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PaO<,2>,PaCO<,2>,SaO<,2>)的影响.方法 将78例使用ARDS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即刻、吸痰后2 min、5 min、10 min动脉血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时高氧疗和/或肺泡复张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吸痰后的应用和影响。方法: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高氧法密闭式吸痰即吸痰时高氧供吸痰前1 min给予100%氧供并贯穿整个吸痰过程共持续2 min(高氧法);研究组采用高氧-复张法(结合法)即采用高氧法与复张法密闭式吸痰方法吸痰,复张法即吸痰后即刻调节PEEP水平到2.0 kPa(20 cm H2O),通气10 s。观察吸痰前1 min、吸痰后1、3 min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气压伤、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各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痰后除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高氧法吸痰后1 min PaO2、SaO2较基线水平有所升高,结合法吸痰后3 min PaO2、SaO2升高(P<0.05)。结论:高氧法可短暂改善密闭式吸痰所引起的缺氧,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给予结合法...  相似文献   

10.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更适于临床早产儿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的方法.方法 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进行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和对照组27例用开放式吸痰管方式,观察记录患儿血氧饱和度、痰培养阳性率、VAP发生率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吸痰中血氧饱和度无明显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及VAP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为临床机械通气患儿提供了最适宜有效安全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80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膨胀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观察两组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气道压以及一次吸痰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密闭式吸痰方式一次吸痰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气道压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密闭式吸痰方式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吸痰深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RDS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深度.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1例行机械通气的ARDS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气时间均>24 h,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浅吸组(20例):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深吸组(21例):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上提2 cm.分别于吸痰前1 min及吸痰后1、5、10 min记录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与吸痰前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1 min HR、SBP、DBP、MAP均明显升高,且深吸组HR、SBP的增幅均高于浅吸组(均P<0.05);至吸痰后10 min时两组患者SBP、DBP、MAP虽有一定程度回落,但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浅部吸痰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而深部吸痰会引起ARDS患者HR、血压大幅度增高,增加了心律失常、肺部损伤等风险,因此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深部吸痰应慎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道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68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吸痰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道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吸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吸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道综合护理在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 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 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的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病区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加热湿化系统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气道湿化,以一周时间为一个周期,观察患者气道湿化程度、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减少患者气道应急反应、VAP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有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能有效减少人工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心脏手术并进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对照组则采用膨肺吸痰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力学以及吸痰后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比例。结果:密闭式吸痰方式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气道压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一次吸痰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概率密闭式吸痰方式较低。结论:对心脏手术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疾病危重度评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检测吸痰前后患者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5、7d取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7d痰培养细菌阳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