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又可对传染病之卓见——《温疫论》成书36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世界疾病史而言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 ,传染病是对人类为害最大的疾病。医学史上 ,中国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 ,曾经取得不少重要成就。  对传染病特点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 ,就已明确指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所谓五疫 ,是泛指各种传染病。两千年前 ,《黄帝内经》用此十六个字 ,如此正确高度概括了传染病的特点 ,确实很可贵。  中国古代 ,对传染病曾有过若干种名称 ,《黄帝内经》除称它为“疫” ,有时还包含于“温病”之中。《伤寒杂病论》把它归于“伤寒”。晋代王叔和《脉经》除了称传染病为温…  相似文献   

2.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4.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治疗瘟疫类疾病的专著,重温此书,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有不谋而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辨位导邪,邪出有法:主要从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邪聚病位进行论治,邪在表宜散,邪在里宜攻,邪在半表半里宜透达膜原邪气。(2)兵贵神速,速拔病根:祛瘟疫之邪犹如带兵,讲究兵贵神速,祛邪更宜及早导邪外出,速拔病根以免邪留生患。(3)掌握虚实,酌用扶正:分析疾病的阶段、病人的体质,掌握虚实,灵活运用补泻之法。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并随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温病学家,其中以吴又可为最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其编撰的《温疫论》亦成为温病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笔者通过对《温疫论》的研读,归纳其治法中下法的运用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侯献兵  陈丹丹 《河南中医》2021,41(7):1015-1017
目的: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的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温疫论》中治疗温疫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系统,构建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关联规则,总结其组合规律.结果:《温疫论》33首处方中,共包含72味中药,使用频次≥4次的药物有18...  相似文献   

7.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认为吴又可在审病论治,审机论治,审因论治三大方面具有自己特色,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气乃人之本,《温疫论》中吴又可护胃气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始终.吴又可主张初期邪盛,当速逐邪气以承胃气;传变入里邪亦盛,不可妄用下法,以防苦寒伤胃;末期胃气已虚,以温药养胃气,瘥后更以复胃气为主.《温病条辨》为明清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亦为温病学形成之标志性著作,吴又可对其影响在书中可见一斑.吴鞠通继承吴又可护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可通过战汗而解。邪气伤及正气,而正气未衰时,创立达原饮,配伍知母、芍药滋阴扶正。在运用承气汤时配伍生姜煎服以扶助正气。疫病邪盛正衰时,采用黄龙汤以补泻兼施。邪去正虚创立四养荣汤、六成汤等方,主以扶正。病愈后吴氏提倡应静养节饮食以复正气。同时还注重人体体质不同,提出四损不可正治的观点。对现代指导疫病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医林之翰集诸家之言著成《温疫萃言》。通过对《温疫萃言》方药特色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其方药特色是重用清热药、清解剂,慎用温里药、收涩药,当补则补、扶正祛邪,善用古方、随证加减等,对于现今防治温疫类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鞠少斌,杨克彬主题词吴有性,《温疫论》,体质学说体质,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抗邪能力的强弱,以及常态下人体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的属性,体质反映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论及了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14.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究明末南直隶地区疫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疫情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时空耦合情况反映吴又可《温疫论》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方法:聚类分析筛选出与疫情发展关联性强的环境因素,从时间、空间角度将疫情和各环境因素的发生发展进行耦合。在时间序列的趋势方面采用HP滤波模拟疫情和各环境因素发展的整体趋势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时间序列周期性上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疫情和各灾害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滞后、超前情况。在空间耦合方面,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疫情和环境因素的发生情况对应至2022年行政规划的各区、县。结果:明末南直隶地区疫病发生依次与饥荒、人口聚集性减少、旱灾、蝗灾、水灾、异常征兆、飓风等联系密切,时空耦合紧密。疫病与旱灾、蝗灾、饥荒、聚集性人口减少在时间发展趋势性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旱灾、饥荒、聚集性人口减少共同作用周期较长,与各灾害发生中心区域相交叉耦合,围绕着涟水县、吴中区、淮安区、常熟市、沛县等放射状分布,向沿海地区倾斜。结论:吴又可《温疫论》理论与疫情和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由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申出中医学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以当代视角研读《温疫论》,重新审视其病因学说,分析其学术思想。吴又可提出本质上有别于六淫的客观病因观念,但是受技术条件、六淫病因说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等因素限制,未能在当时造成变革。虽然定名为“瘟疫”,体现了中医学的进步,但亦可察觉所存在的理论限制。现今中医学借助技术条件的发展,延伸吴氏思路,推进对客观病因的认识,将本次疫情疾病定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突显了“病”的意义,为未来研究新型外感传染疾病找到了基点。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86-287
人参在《温疫论》全篇广泛提及,范围覆盖治法与方剂等。归纳总结《温疫论》中对人参的应用,主要有助药力、扶正气两方面。助药力主要可以祛邪气、增药效;而扶正气主要是通过养阴津、调胃气、救坏证来实现。并对人参用药禁忌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18.
对《温疫论》用下法禁忌作了探析,即阴虚者不可下;假象者不可下;腑实未成者不可下;下后变证者不可下;年老体弱者慎用下。  相似文献   

19.
张雨璇  赵红玉 《光明中医》2022,37(4):582-584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定量思想,具有深刻的医学研究意义.此文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入手,结合对原文和方证的分析,初探定量思想在《伤寒杂病论》辨治过程中的应用,以便学习和培养临床辨治思路,加深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其治疗方法为疏利透达,直捣病所;给邪出路,分消内外;扶正养阴,调理善后。这些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