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了解不同教育层次护士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及就业意愿,为促进高校社区护理教育改革,发展社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821名不同教育层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教育层次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观认识及社区护理的就业意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影响护生选择社区护理作为就业意向的因素有个人因素、专业因素和社会因素。已学习《社区护理学》课程的护生较未学习的护生对社区护理知识的认知得分高。结论在校护生对社区护理知识整体认知不足,就业于社区的意愿不高。学校应加强指导,改善社区护理实践环境,并适当开展职业指导以培养护生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层次护生临床护理实习需求,为科学安排医院护理中专、大专、本科实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58名护生进行问巷调查调查内容为兴趣选项、实习意愿、自我管理及科室教学管理等内容。[结果]大多数大专及本科实习护生要求科室轮转4周,大多数中专护生则选择6周;所有护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大多数中专护生专业知识缺乏。[结论]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护理实习需求不同,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实习环境、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的监控,应关注临床带教老师整体素质,充分了解护生需求,掌握适合临床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提高护生实习满意度和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层次护生临床护理实习需求,为科学安排医院护理中专、大专、本科实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58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兴趣选项、实习意愿、自我管理及科室教学管理等内容。[结果]大多数大专及本科实习护生要求科室轮转4周,大多数中专护生则选择6周;所有护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大多数中专护生专业知识缺乏。[结论]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护理实习需求不同,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实习环境、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的监控,应关注临床带教老师整体素质,充分了解护生需求,掌握适合临床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提高护生实习满意度和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不同学历护生对优质护理的认知现状,归纳分析其对优质护理观点的异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5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学历护生对优质护理的认知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学历护生在优质护理6个维度即:护士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和能力、优质护理的先提条件、病区环境、护理操作是否及时以及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性方面的认知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在6个维度下的14个条目中认知程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学历护生均认为护士的工作态度是优质护理中最重要的,而对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性这一维度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不同学历护生对优质护理的认知现状,归纳分析其对优质护理观点的异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5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学历护生对优质护理的认知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学历护生在优质护理6个维度即:护士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和能力、优质护理的先提条件、病区环境、护理操作是否及时以及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性方面的认知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在6个维度下的14个条目中认知程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学历护生均认为护士的工作态度是优质护理中最重要的,而对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性这一维度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层次护生对护士角色认知及自身定位状况。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自编问卷对513名护生进行调查。结果50%以上的护生认同护士是护理者、沟通者、康复指导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70.0%的护生认为护理工作辛苦,但仍有91.0%的护生选择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到过临床的护生愿意再次选择护理专业人数低于未实习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生对自己的职业有良好的认同感,但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护生加强现代护士角色定位的教育,使护生对社会评价、护理工作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护士条例>核心内容的认知情况.[方法]对2008年-2009年实习结束的本科、大专、中专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大专、中专护生对<护士条例>核心内容的知晓率:护士申请执业注册的必需条件分别为39.02%、35.00%、26.09%;护士执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分别为51.22%、51.67%、46.38%;危急病情的正确处置分别为65.85%、52.50%、47.83%;问题医嘱的正确处置分别为95.12%、88.33%、95.65%;保护病人隐私分别为97.56%、76.67%、78.26%;实习期间能否单独执业分别为60.98%、57.50%、60.87%;吊销执照的违法行为分别为36.59%、36.67%、17.39%.[结论]不同层次实习护生对<护士条例>核心内容知晓率低,法律意识薄弱,学校、教学医院必须加强对护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高校中护生交往焦虑的现状。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对护理专业2 a级本科生(44人)和大专生(7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生的交往焦虑水平较高,本科护生的交往焦虑水平高于大专生(P〈0.05)。结论:学校、家长和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交往的重视;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帮助护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改善交往焦虑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生对人口龄化态度及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淮南某卫生学校护生共1 064名并分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护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学习《老年护理学》课程可显著提升护生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未学习《老年护理学》但经历轮转实习的护生老年护理工作意向显著低于其他3组,认为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必要性也低于其他3组;学过《老年护理学》但未经历实习的护生认为《老年护理学》不满足老年护理工作需要的高于或者显著高于其他3组;各组别护生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认知较为一致。[结论]学习《老年护理学》不仅能提升护生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水平,还能提高护生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大部分护生支持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并且对老年护理专业的能力与课程设置有一定见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职业学校护生对优质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归纳分析该护生群体对优质护理工作的认知度,为校、院双方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考试卷对209名实习护生进行轮转前基础理论及优质护理服务相关知识的考试,对考试成绩进行阅评及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学校护生对优质护理工作的认知得分结果显示≤59分者占79.9%。结论有必要加强职业学校在校护理学生的优质护理相关知识教育,做好学校与医院的衔接,促进护生尽快适应临床优质护理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全科护理》2017,(23)
[目的]调查西安市中专、大专、本科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西安市2015年7月毕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应届护理专业学生1 062人,应用《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中专、大专和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结果]中专、大专、本科护生中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人数分别为358人(78.5%)、312人(58.8%)、45人(60.0%)。不同层次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6,P0.001)。[结论]中专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向最高,其次是本科、大专护生,应针对不同层次护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不同,优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区护理就业意向。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调查不同层次毕业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6年3月~2006年4月对100例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护生21例,大专护生40例,中专护生39例。结果不同层次实习护生在身体健康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存在差别(P<0.01),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科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大、中专学生,建议在实习前应加强对大、中专实习护生护理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大、中专护生的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和法律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不同层次毕业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6年3月~2006年4月对100例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护生21例,大专护生40例,中专护生39例.结果 不同层次实习护生在身体健康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存在差别(P<0.01),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科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大、中专学生,建议在实习前应加强对大、中专实习护生护理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大、中专护生的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和法律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走向护理岗位的第一站,是由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变、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时期[1].对于护生职业感的认同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个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本院对于不同学历护士临床实习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影响护士实习质量的原因,是为进一步了解护士的实习要求,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临床教学资源及管理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1]。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2]。护生职业认同即护生对将要从事的护士职业和目前自身护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3],护生作为即将踏入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其职业认同状况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今后的护理实践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