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不同部位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寻求最佳刺激部位。方法选择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 版(ASIA 2006)残损诊断和分级标准的108 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导尿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 例。导尿组只行间歇导尿;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和会阳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试验组采用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检测治疗前后的逼尿肌压力,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自主排尿、导尿量、残余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逼尿肌压力和逼尿肌反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与导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再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采用Laborie尿动力学检查仪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和治疗2、4、6、8周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于初次检查结束后即根据尿流动力学结果行常规药物和间歇性导尿干预,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膀胱再训练方案,并进行干预。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均可达到平衡膀胱,但实验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所需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同损伤节段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6、8周后,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VH2O、BC、Pves、Pdet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6.79±29.25)ml、(4.29±1.79)ml/cmH2O、(48.79±18.75)cmH2O、(40.23±13.68)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下实行膀胱再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平衡膀胱并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标准的尿动力学测定方法分析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对1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测定的同时电针刺激关元(Ren4)、中极(Ren3),比较针刺前后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和膀胱顺应性(BC)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VH2O)由(124.00±77.37)ml增加至(144.47±85.87)ml(P<0.01),Pves由(65.33±23.90)cmH2O降为(55.27±17.52)cmH2O(P<0.05),Pdet由(52.87±18.68)cmH2O降为(44.93±15.82)cmH2O(P<0.05),BC由(2.35±2.05)ml/cmH2O增至(3.48±3.04)ml/cmH2O(P<0.01)。结论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组到电针组、生物反馈组、电针生物反馈组。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电针组取穴督脉、夹脊穴,生物反馈组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加上电子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电针生物反馈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督脉、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且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或单一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CI后NB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联合组为前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并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排尿日记评定和尿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对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发现,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其余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用TUNEL法测定髓内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尿流动力学,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升高(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均降低(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升高(P0.01);(2)髓内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3)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压力、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受损脊髓组织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与治疗的关系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的分类和按膀胱功能及尿流动力学的分类方法与临床治疗不相适应。基于排尿时患者有无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及康复治疗的需要 ,近年提出了新的4型分类法 ,即大脑脊髓束残留型、脊髓协同型、截瘫型和四肢瘫型。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种分类方法及其治疗原则 ,尤其是新分类法 ,简明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量、基础膀胱内压、最高膀胱内压、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结果:经过2—8周训练,患者的平均最大膀胱内压由30.372±12.957cmH2O增至63.378±19.313cmH2O,尿潴留、无自主排尿者(16例)中有12例可以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4例目前尚无自主排尿,但可明确感知膀胱充盈;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者(14例)中有12例残余尿量降至100ml以下,2例残余尿量仍在150—200ml;有自主排尿,但排尿时程延长的1例患者控制膀胱内压能力有所提高,但排尿时程仍较伤前长。结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内压,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早期与晚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16例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早期组与晚期组各108例.早期组在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3~14 d开始治疗;晚期组在术后15~30 d开始治疗.采用ASIA残损量表及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结果 两组入选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0 d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治疗组较晚期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 早期与晚期高压氧治疗均可明显促使功能恢复,但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并给予PT呼吸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查肺功能,重点评估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的FVC、FEV1、MVV分别增加了0.45±0.41L、0.27±0.36L、16.53±22.06L/min,FVC%pred、FEV1%pred、MVV%pred分别提高了11.33±9.41%、8.85±10.38%、12.78±16.77%;观察组治疗前后FVC、FEV1、MVV分别增加了1.20±0.39L、0.86±0.29L、42.40±23.81L/min,FVC%pred、FEV1%pred、MVV%pred分别提高了24.27±7.70%、24.27±7.07%、33.47±19.75%。治疗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院内康复训练联合视频APP随访指导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则予以早期院内康复训练联合远程视频APP随访指导,均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患者膀胱容量、尿失禁次数、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及排尿次数,2组均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生活质量评价表及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及尿路功能的改善情况,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定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量均上升,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减少,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容量、自主排尿量上升幅度与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尿路症候群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SAS、SD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末次随访2组量表评分上升,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院内康复指导联合远程视频APP随访指导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促进自主排尿,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