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urmanS .PACE ,2 0 0 2 ,2 5 (1) :1 2 (英文 ) ]  在过去半个世纪内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可植入电子装置。一种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室起搏器和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对预防心源性猝死具有显著疗效的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另一种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再同步起搏器 ,正在早期的临床应用研究中 ,其疗效即将知晓。在具有起搏功能的ICD问世以前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 ,常因心动过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很快死亡 ;现在这类患者则可能是死于恶化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安装心脏植入性电子器械的患者持续增长.远程监测不仅能随时监测器械运行情况和早期识别器械功能障碍,还能监测和识别心律失常,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同时它还能减少临床随访的次数,节约医疗资源.该文简介远程监测使用的技术、临床证据及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断进展,例如更接近生理的起搏器、具有诊断功能(心力衰竭),远程调控(无线),采用其他能源的起搏器等。人心脏具有很大的储备,能够增加心率和增加收缩力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不影响心脏功能。作者试图收获心脏收缩动作用作起搏器能源。  相似文献   

4.
旋弄综合征是置入性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并发症,常发生于肥胖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和年长的患者。通过心电图、胸片和程控参数的检查可以发现旋弄综合征,术后24~48 h的对照胸片对诊断非常重要。经皮导线重置是损伤小、副作用少、成功率高的治疗方法,如果不成功可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误放电是ICD临床应用中时常困扰的问题,将远程随访技术应用于ICD患者的随访是安全的,而且能够更早发现临床事件,缩短临床决策时间,最终起到减少ICD误放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尽管电极导线设计在不断创新,功能逐渐完善,但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相关并发症,三尖瓣病变有时使得电极导线难以植入,而植入的电极导线亦会发生断裂、脱位和穿孔。需要拔除或导线故障需要更换时往往带来额外风险,甚至导致死亡。全皮下植入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支持的ICD适应证患者,其安全有效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对心电生理的不断深入和了解,植入性心血管电子设备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植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同时也伴随着长期随访负担的加重。远程监测随访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随访方式,可以实时监测和传输数据,在早期检测不良事件、降低临床管理负担、优化卫生保健资源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心源性猝死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据估计约有 5 %~ 17%的置入ICD的患者因心动过缓而需要起搏治疗[1~ 4] 。虽然早期的ICD没有起搏功能 ,但当今绝大多数ICD具有单心腔心室起搏功能 ,然而研究表明 ,患者更应选择保证房室顺序收缩的起搏系统 ,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 7] 。虽然目前已有几种正在研究的ICD带有双腔起搏功能 ,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现有的ICD上加上双腔起搏功能面临许多困难[8] ,其中之一是由于ICD过度感知噪声或重复计…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AF)是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心律失常之一,且发病率逐年升高,早期诊断成为治疗AF的当务之急。心脏远程监测技术的运用提高了AF早期诊断率,对AF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心脏远程监测的各种方法以及在AF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监测(HM)功能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析15例行HM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传统诊室随访方式相对比,评价远程HM获得的起搏系统参数的可靠性,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报警信息,通过电话指导或必要时诊室随访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 15例出院前HM方法与同一时间诊室随访方法所测定的右室除颤电极感知数值(r=0.97,P〈0.01)、起搏阻抗数值(r=0.92,P〈0.01)及除颤阻抗数值(r=0.98,P〈0.01)有强相关性。随访(283.9±271.3)天,网上传输中观察到200次报警事件,其中临床相关事件共报警121次,较常规诊室随访提前发现临床事件(77.5±44.5)天,及时发现了电风暴,电极脱位和ICD误诊断,误放电等不良事件。12例(80%)通过电话远程调整治疗方案,3例(20%)提前诊室随访。结论 ICD患者通过HM功能进行术后随访是安全可靠的,通过HM可提前发现起搏系统异常及临床事件,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术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全自动远程家庭监测(HM)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随访23例植入了带有HM功能的ICD及CRT-D患者,分析HM所获得的日常信息和报警数据,观察其对系统相关事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衰)监测在内的临床相关事件的早期监测及临床干预的疗效.结果 对23例患者随访122~937(452.1±262.2)d,共接收报警信息1 991次,发现异常事件1 481次,其中96.4%是临床相关事件,1.5%为系统相关事件,无信息传输事件占2.1%.系统相关事件多为感知异常,其中发现左心室导线脱位1例.临床相关事件中心律失常报警事件占84.7%[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房颤)事件较多],心衰报警事件占15.3%,以静息时心率升高及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室起搏百分比降低为主.根据HM系统报警信息,电话联络患者65例次,优化参数11例次,指导调整药物治疗方案18例次,4例患者入院治疗.结论 对于植入ICD/CRT-D的患者,HM系统是一项必要的、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及时识别起搏系统相关异常、发现临床相关事件,可指导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干预,优化随访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一代无导线起搏器(LP)的基础上,依托技术的发展,具有房室顺序起搏功能的新一代LP(Micra AV)应运而生,初步临床应用显示能实现房室顺序起搏。与多种起搏方式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也获得了许多新进展:(1)多个LP植入心脏实现起搏通信;(2)LP和无线心脏再同步系统融合;(3)LP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型临床试验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临床试验通常有严格的入选标准,严密的随访监测,现实生活中的患者能否同样受益?Boston Scientific公司的远程监测系统Latitude于2006年投入临床应用,目前已入网超过20万的ICD与CRT患者;医学专家独立分析这些数据,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源自大样本真实世界患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及心内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观察5例体外直流同步及5例非同步电击转复前后起搏阈值及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以及3例ICD使用者上述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13例均一次电击转复成功。体外直流同步及非同步电击转复后,10例中有8例起搏阈值增高(均使用单极心室起搏导线),2例无明显改变(均使用双极心室起搏导线);ICD行心内电击转复3例,起搏阈值无明显改变(患者先前植入的均为单极心室导线)。所有13例的起搏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体外心脏电击转复有可能使永久起搏器的起搏阈值增高,尤其采用单极导线的患者,事先宜将起搏器的输出电压及脉冲宽度适当调高。对起搏依赖患者应作好及时更换起搏导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因心律失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治疗。在1组有关36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研究中,大约50%的患者都应用过AAD治疗。起搏脉冲的有效夺获对起搏器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至关重要。心脏起搏阈值的升高对患者尤其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将会产生影响。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不同,有些AAD可明显升高起搏阈值,而有些AAD对起搏阈值却无明显影响。本文就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泛。但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其本身固有的铁磁性元件及潜在的电磁干扰,目前仍被普遍认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然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起搏器及ICD患者行MRI可能安全甚或相容。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