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茵栀黄注射系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物制成的注射液(每10ml含黄芩甙200mg,茵陈提取物60mg,栀子提取物32mg).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疸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Ⅰ型),也可用于其它类型重症肝炎的综合治疗.我院使用由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的菌桅黄注射液(批号951225-31)过程中,引起过敏性皮疹2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病例1:患者,女,52岁,为增强免疫力自服制首乌、核桃、黑芝麻混合物(制首乌250g、黑芝麻200g、核桃150g),每次15gqd,服用约20d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加重,小便颜色进行性加深,全身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肝功能示TBIL116μmol·L^-1、ALT1105U·L^-、AST1110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利胆、降酶治疗,24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病例2:患者,女,61岁,因血脂偏高而自服山楂、荷叶、生首乌混合物(每次量为各5g泡水饮用),间断共服用生首乌约500g,6个月后,患者眼黄,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色,伴低热、乏力、纳差、腹胀,于外院查肝肾功能示TBIL123.0gmol·L^-、DBIL105.0gmol·L^-、AKP284.0U·L^-、γ-GT330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退黄、降酶等对症治疗,40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菌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菌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例进行分析,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索。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86.8%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20种,以皮疹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67.69%(88/130),占不良反应的31.3%。重型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10.77%(14/130),占不良反应的5.0%。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中、重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有过敏史者为42.46%。占总不良反应病例的34.62%(35/130).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应用方式、患者的个体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5.
茵栀黄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由中药茵陈,栀子的提取物及黄芪的有效成份黄芪甙配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因其价格低廉,疗效佳,毒副作用小,临床常用于治疗肝炎,我们使用茵栀黄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注射液致过敏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作为退黄降肝酶的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黄疸有明显疗效,一般无明显副作用.但我科1998年至1999年间用该药治疗新生儿和婴儿黄疸40例有3例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茵栀黄颗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中加用茵栀黄颗粒。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2.0%,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讨论茵栀黄颗粒口服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冯承阳  赵丽  刘东 《中国药物警戒》2022,(3):325-327,332
目的 通过对茵栀黄制剂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了解茵栀黄制剂ADR发生的特点,为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385例茵栀黄制剂ADR/事件(ADE)报告,对报告中患者使用药物剂型、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使用...  相似文献   

10.
茵栀黄颗粒的急性毒性和保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茵栀黄颗粒的急性毒性和保肝作用。方法 采用灌胃给药观察茵栀黄颗粒对四氯化碳 (CCl4)所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急性毒性 ,给药后观察动物摄食、活动、中毒症状并记录死亡动物数。结果小鼠一次性灌胃给药 ,茵栀黄颗粒的最大耐受量为 32 g·kg-1。茵栀黄颗粒能明显降低CCl4和D -氨基半乳糖 (D -GalN)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结论 茵栀黄颗粒为低毒药物 ,对CCl4和D -GalN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孟鲁司特致药物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喉炎口服孟鲁司特及氯雷他定治疗。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慢性肝病史。连续服药5 d后,患者出现皮肤黄染、恶心、纳差。肝功能:ALT 670 IU.L-1,AST 594 IU.L-1,T-BIL 79.1μmol.L-1,D-BIL 42.06μmol.L-1,TBA 5.8μmol.L-1。入院后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提示肝小叶内点片状坏死,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符合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停用可疑药物,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茵栀黄口服液等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出院2个月后血生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1例47岁男性患者,因“痛风”发作,自行服用痹克颗粒(10 g, po, tid)治疗。服药后约10 d,出现“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黄染”入院治疗。入院当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40μmol·L-1,非结合胆红素14.2μmol·L-1,碱性磷酸酶167.1 U·L-1,总胆汁酸70.1μmol·L-1,谷丙转氨酶374.4 U·L-1,谷氨酰转肽酶645.8 U·L-1,谷草转氨酶291.3 U·L-1。考虑痹克颗粒致药品不良反应,停药保肝治疗1月余后,患者肝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源性胰腺炎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1~2018年报道的药源性胰腺炎个案病例文献,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56篇文献,59例病例。发生药源性胰腺炎较多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28.81%)、抗感染药物(23.73%)及激素相关性药物(15.25%);10岁以下患者构成比最高(22.03%)。59例患者中,31例发生在给药1周以内(52.54%),54例患者治愈(91.53%),4例患者死亡(6.78%),情况不明患者1例(1.69%)。结论 左旋门冬酰胺酶、替加环素、利福平及泼尼松等易诱发药源性胰腺炎,临床应用以上药物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炎3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傲  石小枫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28-353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药物性肝炎344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基础病、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基础病主要为肺结核、糖尿病、甲亢、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病等;引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以中药、抗结核药、抗生素为主;临床表现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身黄、恶心、皮肤瘙痒等;停药及保肝治疗后治愈率93.9%,肝衰竭发生率6.1%,死亡率0.9%,发生肝衰竭以抗结核药为主,其次为中药.人工肝支持治疗药物性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结论: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注意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主要有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及是否合并乙肝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规则抗结核治疗,住院+门诊随访观察至疗程2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4周期间有39例出现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32.8%,其中32例发生在强化期(16周内),经加强护肝、调整抗结核方案等个体化治疗,药物性肝炎治愈率94.9%,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有效率90.3%。结论:重视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早期制定个体化用药对策,即能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又使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元胡是否可致药物性肝损伤。方法:对临床观察到的2例元胡制剂致肝损伤的病因、肝功能指标、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临床药师认为,避免或减轻元胡造成肝损伤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过程中注意肝功能变化。结论:中药元胡可致严重药物性肝损伤,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用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酞酶、血清总胆红素(P〈0.05或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军队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9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告123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血液系统药、诊断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相关过敏性休克依次占比28.54%、14.63%、10.98%、9.76%、8.70%;静脉用药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占90.57%;70.9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用药中或用药后的30 min内。结论:临床用药前应细询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警惕抗感染药物、造影剂、中药制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用药期间及后仔细观察,做好及时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19.
万古霉素致儿童药物热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8a女性患者,因化脓性关节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q12h,ivgtt,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用药10d后,患者T39.4℃,感染无加重迹象,WBC(6.7×109·L-1)在正常范围。考虑万古霉素引起的药物热,遂停药,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1例5a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40mg·kg-1·d-1,联用庆大霉素3mg·kg-1·d-1,病人情况好转,体温波动于37.6-37.9℃之间。万古霉素用药11d后,患者T38.6℃。考虑药物热,遂停用两药,4d后患者最高体温低于37.6℃。之后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治疗6周后,体温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