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持续性干预对医院丙氨酰谷氨酰胺临床合理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 对2016年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人病历进行收集与分析,同时针对相应问题开展持续性的药学干预。 结果 临床药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进行持续性药学干预后,医院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临床应用合理率从62%上升至96%。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干预后的效果,分析干预后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二次合理性评价。方法:调取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我院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全部例数和各病区例数明细进行比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模式,抽取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病历各300 份,统计并比较溶媒选择和溶媒溶质体积比。将我院2017 年临床药师干预后,使用数量排名前5 的儿科病区,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模式,各抽取100 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二次合理性评价。结果:2017 年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全年用量在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合理干预后,同比下降18.39%。抽查的300 份病历中溶媒选择含氨基酸溶媒的比例由25.67%上升至73.67%,溶媒与溶质体积比逸5: 1 的比例由0% 上升至69.33%。结论:临床药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干预有效,但该药应用于儿童尚无权威参考依据,尤其在临床适应证和儿童用药剂量等方面急需建立适用于儿童的权威性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临床应用合理性。方法 经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回顾性收集2021年1—6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病例,按科室消耗构成比,随机抽取1 260份病例的相关数据,针对该药的科室分布情况、用药适应证、剂量、疗程、溶媒是否合理展开进一步分析,并总结病例中出现的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提出相应问题解决策略。结果 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科室分布中,使用率前3位为胃肠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使用率分别为37.54%、19.60%、14.44%,其次为重症医学科、肝胆外科等;药物使用剂量及疗程中,1 260例病例剂量为(11.41±8.11)g,疗程为(6.15±4.33)d;溶媒种类分布中,“全合一”营养液、11.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乐凡命)、脂肪乳(10%)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克林维)使用率占据前3,分别为65.40%、15.87%、8.33%;该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为5.40%。结论 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用药,临床需进一步强化药物管理工作,明确药物适应证、禁忌证,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1月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病历,分析其使用合理性。结果绝大多数病历中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使用均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包括配伍不合理、适应证不适宜以及未监测肝功能。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使用时有诸多要点需加以注意,以保证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7,(9):1338-1340
目的讨论本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的合理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安全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第2季度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例200份,对用药争议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探讨了丙氨酰谷氨酰胺适应证、溶媒问题、输注方式、可否单独应用等问题。结果根据文献分析,初步拟定合理性评价标准,临床应用病例中33.5%存在不合理用药。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应为其制定使用标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肿瘤辅助用药的促进效果,为抗肿瘤辅助用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比较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1病区(干预组,有专职临床药师开展合理用药工作)与 2病区(对照组,无专职临床药师)辅助用药使用金额排名前 5的辅助用药使用率、辅助用药费用占比、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药品利用指数(DUI)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肿瘤辅助用药的合理性促进作用。结果 2015—2017年两组的辅助用药使用率及辅助用药费用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干预组未使用或使用 1种辅助用药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5.56%比 17.41%,P=0.001;30.93%比 12.96%,P<0.001)。对照组的康莱特注射液及注射用核糖核酸 Ⅱ的 DDC及使用率偏高。干预组在 2015年及 2016年的人均辅助药费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017年两组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提示呈现降低趋势。 2017年干预组使用辅助用药的病例数占比、辅助用药费用占总药费的百分比及辅助用药费用占总费用的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 48.89%比 60.00%,P=0.034;8.24%比 16.02%,P=0.026;6.28%比 14.04%,P=0.007]。结论临床药师干预能明显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并能有效促进抗肿瘤辅助用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00~2016年间国内公开发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个案报道共14例,以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较多,与溶媒及溶媒配比、静滴速度等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HT6K 临床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时,要关注患者的性别、年龄、溶媒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比、静滴速度等,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干预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临床药学管理系统(PASS PharmAssist)调取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数据并筛选在此期间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出院患者,对干预前(2019年第四季度)与干预后(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重点监控药品金额、重点监控药品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以及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后重点监控药品金额较干预前下降33.23%,重点监控药品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比例下降34.77%,不合理使用率49.7%下降至30.7%。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效果良好,提高重点监控药品的用药合理性,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年9月~2013年2月)和干预后(2013年3~8月)各139例住院患者的抗菌药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方式和效果.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抗菌药使用率为33.1%,低于干预前的78.4%(P<0.05);干预后各科室用药率均低于干预前,尤以呼吸科降低最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科室用药强度均≤40;临床药师干预后用法用量不合理率(6.5%)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率(6.5%),均低于干预前(P<0.05);标本送检率(47.8%)高于干预前的24.8%(P<0.05).结论: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对抗菌药使用进行干预,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床药师干预对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促进作用。方法从2013年6月起临床药师对本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干预,收集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在本院就诊的呼吸内科病例资料各240例,作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使用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和病原学检测率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后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发生了变化,与干预前相比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使用率均显示下降,注射用阿奇霉素使用率上升(P〈0.05),此外头孢替安替代莫西沙星注射液进入前10位。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而病原学检测率则大大提高(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能有效纠正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药品销售数据和中药注射剂用药病历,总结临床药师的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使用合理性等的影响。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用量、销售金额、总体使用率均较干预前减少或降低;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率较干预前提高了17.55%(P<0.01)。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理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儿科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干预作用,以促进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整理2011年第三季度(临床药师干预前)和2012年第三季度(临床药师干预后)我院儿科所有住院患儿病历,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其中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儿科抗组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与肝药酶抑制剂联用不当、选药不当、用药剂量不当、用药频次不当、与抗组胺药物联用不当;经临床药师的合理干预,其不合理使用率从干预前的31.48%下降到干预后的5.76%(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儿科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干预,可促进儿科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我院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普外科临床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干预后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96/100)降至39%(39/100)(P〈0.0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5/100)升至69%(69/100)(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药费、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显著(P〈0.05)。结论: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大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血管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2011年4—10月(干预前)我院血管外科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04例和2012年4~10月(干预后)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32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预防使用率由48.08%下降至12.12%(P〈0.01);其中用药指征、药物选择、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1);干预后抗菌药费用明显下降(P〈0.01)。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9一11月(干预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的106例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和2011年9—11月(干预后)出院的107例普外科I类切1:2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干预,抗茵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85.85%(91/106)下降为47.66%(51/106)(P〈0.01);抗茵药物使用合理率由66.04%(70/106)上升为78.50%(84/106)(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茵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313.17元下降为233.52元(P〈0.01)。结论:临床药师实施合理用药干预,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茵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药护结合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认知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福鱼  翟所迪  张洪君  杨丽 《中国药房》2011,(40):3763-3765
目的:评估我院护理人员在干预前、后对高危药品的认知程度。方法:药师设计问卷,对我院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的认知程度做系统的调查、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案,将制定的干预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基线问卷共发放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86.0%);随访调查共发放172份,有效问卷170份(98.8%)。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知晓的高危药品种类数和特殊高危药品种类数分别从干预前的平均10.37种、4.25种上升到干预后的平均14.95种和9.38种(P<0.05),高危药品使用知识也由干预前平均12.61分上升至干预后的36.15分(P<0.01)。结论:我院对护理人员高危药品认知度干预措施有效,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品的认知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药师介入前2012年1~6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份,介入后2012年7月~2013年1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0份,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使用后,I类切口病例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疗程较干预前趋于合理(P〈0.01);但Ⅱ类切口病例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介入使得抗菌药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但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向干预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方法:抽取某院双向干预前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98份,双向干预后病例289份,考察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双向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等方面均明显改善(P< 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和人均预防用药时间都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双向干预是有效和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