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丝裂索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p38)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和早期前列腺癌(Pca)各12例石蜡标本中p38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BPH、PIN和Pca组织中,p38活性表达呈递增趋势,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38级联途径的激活参与了前列腺上皮的恶性转化,可能在PIN和Pc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PTEN和p38MAPK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蛋白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p38)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2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组织及46例前列腺癌(PC)组织中的PTEN和p38的表达.结果:PTEN在BPH、PIN和PC组织中表达活性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在BPH、PIN和PC组织中表达活性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2和-0.653,P<0.05),而p38的表达则与上述项目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8和0.596,P<0.05);PTEN与p38表达呈负相关(r=-0.602,P<0.01).结论:PTEN蛋白低表达和p38活性的增强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组织的恶化,在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虎  梁朝朝  郝宗耀  胡怀远 《安徽医药》2009,13(11):1361-136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erophage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59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MIF的表达。结果Pca组织MIF阳性表达率为84.7%(46/58),明显高于BPH组30%(P〈0.05);MIF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MIF阳性表达的肿瘤复发快、易转移、预后差。结论MIF与Pca组织学分级、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是检测Pca的较好分子标志物,适时检测MI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ca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在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增殖和凋亡在前列腺上皮内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12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和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和细胞凋亡的表达.结果 PIN中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的基底细胞层与分泌细胞层,在BPH中主要见于腺上皮基底细胞层.PIN和BPH中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5.92±4.40)%和(8.33±2.9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BPH和PIN组织中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的基底层,分泌层内少见.PIN和BPH中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8.33±2.99)‰和(4.00±1.8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IN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显著高于BPH,增强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参与了前列腺上皮的恶性转化,在前列腺上皮内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DC)分布、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记忆性T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前列腺增生(BPH),4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46例前列腺癌(Pca)石蜡组织标本,用S100标记组织中总DC、CD83标记成熟DC、CD45RO标记组织中记忆性T细胞,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分布,计算阳性细胞浸润密度,分析DC与T细胞的相关性.结果:由BPH、PIN到Pca的S100+DC、CD45RO+T浸润密度逐渐降低,前列腺癌组织降低明显(P<0.01);Pca中CD83+DC浸润密度高于BPH和PIN(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S100+DC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P<0.01),CD83+DC主要分布在癌上皮间及癌周(P<0.01),且CD83+DC与CD45RO+T浸润密度呈正相关(rs=0.831,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DC数量减少且存在功能缺陷,不同功能状态的DC存在区域性分布;成熟DE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上皮内瘤(PIN)是前列腺导管、小管及腺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近年来研究证实与前列腺癌关系密切,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分为低级别PIN(LGPIN)和高级别PIN(HGPIN),目前,临床说的PIN指的是高级别PIN,低分级PIN不作为独立的病理诊断,高级别PIN被公认是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P63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前列腺癌(PA)、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2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石蜡标本中PSA、34βE12、P63、P504S的表达。结果BPH、PIN和PA3组间34β%12、P63和P504S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12和P63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评分之间密切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PSA和34β%12呈阴性表达。结论PSA、P63、34β%12和P504S改良的免疫组化法和抗体联合染色应用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德远  刘坤 《天津医药》2011,39(8):768-769,781
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与前列腺癌关系密切,尤其是高级别PIN(HGPIN)已被公认为唯一前列腺癌癌前病变[1]。HGPIN在临床上不易确诊,容易与前列腺不典型小腺泡增生(ASAP)、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和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性增生(AAH)相混淆。本文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癌中HGPIN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以期提高对PI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PMS1在前列腺癌前病变(前列腺上皮内瘤,PIN)中的表达及其与PIN的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IN组织中PMS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全部6例前列腺上皮内瘤中,PMS1的表达明显降低,随着PIN的分级增高,其降低越明显。结论:PMS1的丢失存在于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的丧失是前列腺癌形成的早期分子事件,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前列腺切除术前列腺癌(Pca)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例Pca病人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等进行讨论,结果 4例病人术后病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其中3例于术后8个月-3年发生Pca,1例于术后22年发生Pca,经姑息性手术及内分泌治疗,1例20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其余3例至今仍带瘤存活。结论 前列腺切除术后仍可能发生Pca,术后应定期随诊,以及早发现术后Pc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在石蜡切片中误诊情况,以总结经验,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过上级会诊或者科室最后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存档蜡块和切片60例,对病理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6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例初诊误诊为前列腺增生(BHP)或者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或者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误诊率8%。结论中低分化的前列腺癌不容易误诊,高分化的前列腺癌容易误诊为BHP、PIN或者AAH,此时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证实肌上皮细胞的存在是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GFβRⅠ)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GF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两种受体在31例BPH标本中表达的意义,并与正常前列腺组织22例作对照研究.结果TGFβRⅠ在BPH上皮、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FGRβRⅠ在BPH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而在BPH间质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BPH间质组织TGFβRⅠ与FGFRⅠ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3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GFβRⅠ与FGFRⅠ在BPH上皮中表达增高以及在间质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BPH的发生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发生前列腺癌(Pc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2例Pca患者资料,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等进行探讨。结果12例术后病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其中4例在术后2年内、3例在术后4~5年、2例在术后8年发生Pca,3例在术后10年以后发生。经姑息性手术及内分泌治疗,6例死于广泛转移,其余6例至今仍带瘤存活。结论前列腺切除术后仍可能发生Pca,术后应定期随诊,可及早发现术后P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上皮内瘤(prostate in neoplasm,PIN)及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中TGFβ1、CD105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PH组(28例)、PIN组(26例)及PCa组(30例)中TGFβ1、CD105的分布及表达,并用计算机辅助病理图象分析系统(CMIAS)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再运用SPSS11.5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BPH中TGFβ1主要分布于增生腺体的柱状上皮及基底细胞;PIN组TGFβ1分布与BPH组相似,其表达量与BP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于PCa中可见TGFβ1弥漫分布于癌细胞胞浆中,其表达量高于BPH及PIN组(P<0.05).2在BPH及PIN中,CD105主要分布于增生腺体的间质1以新生的小血管为主,两组MVD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Ca中CD105主要分布于癌巢周围及癌巢内1其MVD值较PIN及BPH组明显升高.3 PCa中TGFβ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TGFβ1及CD105与PCa临床组群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论CD105是标记新生血管的良好标记物,有望成为PCa治疗的靶点,TGFβ1及CD105亦是反映病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艳  刘献波 《河北医药》2011,33(4):562-563
目的分析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量(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fPSA/t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BPH(BPH组)和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的血清tPSA、fPSA进行检测,比较BPH组和前列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tPSA、fPSA和fPSA/tPSA各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正常对照组tPSA/fPSA为0.35±0.14;BPH组fPSA/tPSA为0.27±0.15;前列腺癌组fPSA/tPSA为0.10±0.06。当fPSA/tPSA临界值取0.16时,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7.7%,特异性为79.7%。结论当tPSA在诊断灰区时,fPSA/tPSA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其诊断及预后的监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游离PSA与前列腺癌和增生腺体积的关系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1例前列腺增生(BPH)和22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用放免法测定血清PSA和游离PSA,所有患者经直肠腔内B超测出前列腺体积,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比较研究,结果:前列腺癌组PSA,PPSA均显著高于BPH组,两组的F/TPSA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BPH组PSA与前列腺体积具相关性,前列腺癌无此特点,FPSA和F/TPSA均与腺体体积无关,结论:PSA在BPH者与前列腺体积有关,故PSAD有助于区分前列腺癌和BPH,但游离PSA无此相关性,且无法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持续异常患者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180例首次穿刺活检确诊前列腺良性疾病, PSA持续异常患者,按照首次穿刺结果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组132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组20例,前列腺不典型小腺泡增生(ASAP)组28例,应用模板定位通过会阴进行重复穿刺活检,分析其结果。结果重复穿刺活检诊断BPH患者114例, PIN或ASAP患者10例,前列腺癌(PCa)患者56例。BPH组患者PCa 28例, PIN组12例, ASAP组16例, BPH组与PIN组、ASAP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重复穿刺活检显示,良性前列腺体积、直肠指检(DRE)阳性与PCa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和ASAP组重复穿刺活检年龄、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DRE阳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持续异常患者实施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能够增加PCa诊断准确率,首次穿刺确诊BPH,若前列腺体积较小, DRE出现阳性时, PSA连续上升,需应用重复穿刺活检;首次穿刺确诊PIN或ASAP时,需应用重复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两组实验对象,PCa组89例经B超、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PCa)者。BPH组为11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c—PSA、t-PSA,记录结果并进干亍统计分析。结果PCa和BPH组的c—PSA、t—PSA和年龄值,BPH和PCa组t-PSA含量(3.6±2.4)ng/ml、(15.2±16.2)ng/m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年龄值两组间,差异兀显著性(P〉0.05)。t-PSA的cutoff为10ng/ml时,Pca89例中45例为假阴性(50.6%),t—PSA的cutoff为2.5ng/ml时,Pca89例中24例为假阴性(27.0%),但假阳性率相应升高。BPH和Pca的c—PSA含量(0.08±0.06)ng/ml、(28.9±37.6)ng/ml(P〈0.01),c—PSA的cutoff为2.5ng/ml时,Pca89例中18例为假阴性(20.2%1。t—PSA的cutoff为10ng/ml时,与c—PSA同时阳性占46.1%,而将t—PSA的cutoff定为2.5ng/ml时,与c—PSA同时阳性占69.7%。结论c—PSA在t-PSA〈10ng/mL的特异性优于t—PSA,t-PSA的cutoff为10ng/ml的设置过高,建议将其调整为2.5ng/ml,结合c—PSA(cutoff:2.5ng/ml)将有效提高PCa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其受体IGF-1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receptor,IGF11R)在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对26例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染色,分析IGF-1和IGF-1R在PCa和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表达强度。结果:IGF-1和IGF-1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PCa组织中阳性部位主要位于PCa细胞。结论:IGF-1和IGF-1R与PCa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以IGF-1和IGF-1R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宇 《国外药讯》2005,(10):22-23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奥兰多年会会议上报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用于乳腺癌治疗的托瑞米芬(toremifene)(Ⅰ)能降低男性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形成(PIN)的发生率。PIN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癌前状况。研究主要负责人D Price博士认为,这是第一次显示对PIN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率降低有望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