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在髋关节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9例创伤患者的44个髋关节的MSCT影像,比较MPR和VR重建技术对髋关节创伤显示的差异。结果:MSCT共发现44个关节78处骨折,59处骨折有移位;30个髋臼关节面和11个股骨头关节面塌陷或碎裂,32个关节内存在骨碎片。其中MPR显示骨折的细节明显优于VR,显示了40(90.9%)个关节骨折,其0055(93.2%)处骨折移位;39个关节面(95.1%)碎裂或塌陷,29个关节(90.6%)内存在骨碎片;VR对于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移位情况显示较好,对骨碎片显示不佳。MSCT对于骨折分类的确定优于X线平片。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的诊断,MPR对于确定骨折类型和显示骨折细节非常有价值,应该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膝关节X线平片检查,而后进行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利用重建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多种后处理。均显示骨折线,并对骨折分型及碎骨片的描述上优于X线平片。结果:本组42例中,X线平片显示骨折38例,其余4例中的2例X线片疑似骨折,2例漏诊。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42例均为骨折。结论: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能更好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平战骨骼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48例军地伤病员的2859个部位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采集原始轴面图像数据,层厚采用0.625~1.25mm,利用工作站软件行多平面重建法(MPR)、容积再现法(VR)重建,最佳角度显示病变。结果:2859个部位中,骨折2175个,脱位684个,其中2834个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及脱位的整体情况,对10个肋骨及15个鼻骨裂隙骨折三维图像不能完全明确,需结合MPR图像后确诊。结论: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平战创伤中骨折及脱位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判断伤情及手术治疗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李敬哲 《现代保健》2014,(32):49-5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分别进行了DR平片、16排螺旋CT检查,将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重建(volume reformation)后处理;将多排螺旋CT轴位、后处理图像及X线平片三者所显示的腕关节骨折和脱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6例患者中,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发现全部93个腕骨骨折,显示率100%;CT轴位发现78个,显示率83.87%;DR平片发现61个,显示率65.59%,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00)。结论:多排螺旋CT后处理图像在显示腕骨骨折方面具有优势,尤其对隐匿性骨折的确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诊断四肢复杂小关节外伤的价值。方法:收集50例四肢复杂小关节外伤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上进行MPR重建。结果:50例外伤患者MPR图像全部清晰显示其骨折情况,无1例漏诊,而仅CT轴位图像有4例骨折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晰。结论:MDCT的MPR技术能充分利用CT图像信息,在不同的方位及角度显示骨折的特征,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经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的外伤患者进行膝关节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MPR图像。结果 33例经多层螺旋CT重建MPR图像均确诊骨折。结论 MSCT的MPR图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DR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提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均行普通X线检查及薄层CT扫描,并将CT扫描原始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三维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分析髋关节骨折的二维、三维表现,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结果:根据术前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患者复杂髋关节骨折分型正确,手术优良率90.7%。结论: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技术相对于传统X线检查及CT平扫能更清晰地呈现骨骼的立体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和定位,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髋关节骨折的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丽区东丽医院肋骨骨折患者160例,进行X线(CR或DR)和CT检查,均行三维骨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后处理进行观察。结果 CT发现新骨折14例,97处,大多数是重叠结构较多、位置较隐蔽的肋骨骨折,且对粉碎性骨折及骨折合并脱位显示清晰;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12例,可更直观显示手术效果。结论 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不仅可快速确诊隐匿性骨折,能多方位的观察骨折及脱位情况,还可立体呈现内固定术后的改变情况,为骨折的诊断、临床的手术治疗及评估疗效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62例胸部创伤患者,全部患者在伤后进行了MSCT检查,对骨性胸廓、肺组织进行容积再现(VR)重建、多平面重建(M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62例患者多伴有复合伤,其中肺挫伤47例,肺撕裂伤3例,肺不张及肺萎缩9例,气胸35例,胸腔积液40例,肋骨骨折58例,肩胛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7例,胸椎骨折3例。MPR图像可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移位,VR重建图像从各个方位显示了骨折的空间改变。结论MSCT扫描结合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肺部损伤、显示骨折的立体空间改变,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对骨盆复杂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 64排VCT对37例骨盆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DW4.4工作站进行VR、MPR后处理重建,任意角度旋转骨盆三维图像,获得骨盆任意方位图像,详细观察骨盆复杂骨折的细节.结果 37例患者共发现骨折108处,包括关节分离骨折或脱位19处.VR、MPR重建成像均能直观、全面、准确而清晰的显示骨盆复杂骨折的立体形态、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移位方向以及骨盆变形程度.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是诊断骨盆复杂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手术入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排CT(multidetector CT,MDCT)及其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重建技术检查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外伤后0~3 d进行MDCT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扫描数据后形成图像重建数据,用MPR、VR软件对图像重建数据进行后处理技术重建,分别得到MPR和VR图像。从髋臼骨折类型、骨碎片移位程度和髋关节腔内骨碎片3方面将MDCT原始图像、MPR和VR重建图像显示髋臼骨折的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DCT原始图像、MPR和VR重建图像判断髋臼骨折类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13%、87.50%和100.00%,VR重建图像最高;检测骨碎片移位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19%、100.00%和96.04%,MPR重建图像最佳;显示髋关节腔内骨碎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00%、100.00%和72.00%,MPR重建图像最好。结论 MDCT原始图像、MPR和VR重建图像检查髋臼骨折各有优缺点,三者结合能够互为补充,可靠判断髋臼骨折类型、准确检测骨碎片移位程度、全面显示髋关节腔内骨碎片,为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很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48例患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头颅3例,胸部27例,腹部12例,冠状动脉6例,造影剂采用1.5—2ml/kg(Omnipaque 3001mg/ml),注射速率为3ml/s,延迟时间采用Blous tracting(造影剂跟踪技术),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各种功能重建。结果头颈部动脉系统扫描延迟时间为12—16秒,胸腹部动脉系统延迟时间为12—15秒,髂动脉为20—30秒。VR法重建的血管图像优于MPR,MIP和SSD。结论MSCTA是一种快速、大范围、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VR法是一种理想的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和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延玉 《职业与健康》2011,27(8):952-954
目的探讨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和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分析12例肠扭转病例的影像学特点。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 12例中,腹部平片腹部肠管表现为"8字征"、"香蕉征"等影像特征10例,"无气腹"或"少气腹"征象2例,"空回肠换位征"1例。CT扫描"漩涡征"12例,"鸟嘴征"11例,其中腹水及肠系膜周围渗出征象3例。结论 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7例疑有肢体动脉损伤的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上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3例,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4例,并对术后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复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对比剂浓度350或370mg/ml,总量80~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对薄层横断面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显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所有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丰富、清晰,血管边缘光滑自然、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无阶梯样或截断伪影,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达100%。结论:对于疑有动脉损伤的肢体外伤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多种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孔飚 《现代保健》2012,(18):80-8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踝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足踝部损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分别观察骨结构、肌腱及周围软组织,并结合X线平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足踝部损伤的患者中,共发现内、外踝骨折23例,跟骨骨折9例,距骨骨折2例,足舟骨骨折4例,楔骨骨折2例,骰骨骨折1例,跖骨骨折3例,趾骨骨折2例。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足踝部解剖结构、骨折线方向、移位程度、骨碎块位置及大小、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受累程度,对明确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腔镜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在乳腔镜下切除36例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SLN)和腋窝淋巴结(ALN),随后行患侧全乳腺切除术。结果36例患者SLN检出率为97.22%(35/36),灵敏度为92.86%(13/14),准确率为97.14%(34/35),假阴性率为7.14%(1/14)。ALN每例切除数目12—21枚。结论乳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准确可靠,并发症少,易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