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国医大师孙申田基于“心身医学”视角针灸治疗郁证的临证思路与针法特色。孙教授认为郁证属于“心”“身”同病,“形”“神”失和,神为主导;病在脑,伤于神,与心肝密切相关,“脑神失用,形神不安”为主要病机。提出“调神益智,腹脑同调,心身兼治”的治疗理念。临证时选百会、宁神、情感区为头部主穴以益智安神,选取“孙氏腹针”腹一区、腹八区为腹部主穴以腹调脑,配穴因病因证加减;强调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的关键作用,重视电针,予低频刺激(2 Hz),以增强疗效;针前舒神减虑,针时守神得气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3.
头皮针治疗郁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尧其 《中医杂志》1996,37(8):472-472
笔者运用头穴针刺,配合导引吐纳治疗郁证,其法简便,其效亦显。现不揣浅陋,以求正于同道。1 郁生诸病顺气为先《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顺气之法,首责于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治以  相似文献   

4.
郁证病因复杂多样,疏肝理气,从肝治疗为主。郁证不独是肝,五脏病皆能产生郁证,七情皆能产生郁证;肝致郁,肝气郁结为本,精神抑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为标;心致郁,心神失养为本,精神恍惚、多疑易惊;脾致郁,脾虚血亏为本,多思善疑,纳差,面色不华为标;肺致郁,以肺失宣发为本,胸部胀满为标;肾致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为本,情绪不宁,健忘,五心烦热,盗汗为标。七情也是郁证根本因素,经脉病候多表现出"标证"如:胸满、肋痛等。治病必求其本,从标本着手,"本"在疾病中占主导地位,"标"是由疾病根本病因产生或次于主要表现的症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费用低,涵盖面广,恰当选穴可覆盖各种病因,明确治疗方向和目标,丰富治疗思路,找到根本原因,结合自觉症状,全面寻找病因;本证选穴,证治分类,以脏腑、七情选穴,按病因论治本证,经脉选穴及耳针治疗;标证选穴,根据症状选穴。  相似文献   

5.
陈镜合治疗郁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郁证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特点方面介绍了陈镜合教授治疗郁证的经验,陈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病,情志内伤是主要致病因素,"脏气虚弱"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初发病为气滞,兼血瘀、痰浊、食滞等。久病涉及肝、脾、胃、心、肾等脏腑虚损,阴阳失调。治疗以疏肝理气为第一法,注重调理脾胃、养心安神、补益肝肾、调治结合。  相似文献   

6.
六郁论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整理挖掘古代医籍,追溯郁证源流,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探讨郁证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六郁"阐释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运用六郁理论指导高脂血症临床研究及治疗工作。指出该病病机为肝脾气郁,胆枢不利,诊为"郁证"、"聚"、"积"。提出早期属"郁",病在气分,为气郁,病标在肝脾,病本在少阳。精微不布膏脂不化,渐进致"聚",疾病后期病情发展而久之成"积"。  相似文献   

7.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选择110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调神疏肝针刺法组50例、传统针刺对照组及西药百忧解对照组各30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表(SDS)、心理卫生自评表(SCL-90)量表积分法,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调神疏肝针刺法组治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其痊愈率69.4%及总有效率98.0%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痊愈率48.3%,总有效率89.7%),而与西药百忧解组疗效(痊愈率64.0%,总有效率9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郁证与西药百忧解有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王新志教授运用温阳解郁法治疗郁证的经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跟师学习、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王师运用温阳解郁方治疗郁证的经验.结果:王新志教授独辟蹊径,摒弃“抑郁多从肝论治”的固定思维模式,运用温阳解郁法治疗中重度郁证,从郁证患者“喜静踡卧”“精神不振”等一系列阳虚症状出发,温补肾阳、微微生火,使机体阳气充盛,气盛则神旺,诸症消除.结论:王新志教授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温阳法在治疗郁证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有消渴郁证的文献记载,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个方面。而临床上消渴郁证的症状体征具有多样性,临床漏诊率高达40%~50%。从辨证分型来说,消渴郁证一般分为4种分型,即肝气郁滞、痰气交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其中肝气郁滞所占比例最高。因情志不遂与消渴郁证密切相关,所以从肝论治,疏肝理气应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并在论证、立法、处方、用药、开导5个环节寻求最佳方案进行治疗。情绪的调节有益于消渴病的控制,而消渴的调控也有疏肝解郁之效,降低患者因负性情绪所致的胰岛素抵抗,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郁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高发病,多指情感性精神障碍之抑郁症一类疾患,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报道称该病是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大约有10-15%的郁证患者自杀致死。据媒体报道,近年我国郁证患病率达4.8%。如何采用更快、更佳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一直是医务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大量医疗工作者从事于本病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现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文献归纳总结,综述如下。1针刺治疗选穴指导思路1.1解郁疏肝为立法选穴杨卓欣等认为郁证…  相似文献   

11.
抑郁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围,中医治疗抑郁证多立论于心、肝、脾、肾四脏其中“疏肝解郁”是主流治疗原则,而经验总结得来的“温阳开郁”治疗原则临床亦有较好的疗效。通过比较2种治法的异同发现2种治法的争论源于指导理论不同,温阳开郁法涵盖疏肝解郁法中调畅气机的重要内涵,并包含温补肾阳、肝阳、脾阳即“调整阴阳”的关键思想,是中医治疗郁证的关键临床经验,并有待从经典理论中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结合择时耳穴压豆治疗阈下抑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患者均予以疏肝调神针法结合择时耳穴压豆治疗,疏肝调神针法选取主穴:百会、内关、太冲,配穴:四神聪、神庭、本神、足三里、肝俞、脾俞。每周3次,1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择时耳穴压豆取穴:心、皮质下、神门、肝、脾,于9至11点(巳时)、11至13点(午时)、15至17点(申时)进行耳穴按压。3天更换一次,1周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及治疗三个月后随访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中医证候积分、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生存质量指标(SF-36)积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三个月后随访HAMD-24、中医证候积分、CES-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SF-36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与三个月后随访各项评分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4例阈下抑郁患者,痊愈8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结论:疏肝调神针法结合择时耳穴压豆能有效缓解阈下抑郁肝郁脾虚证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解郁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uo WZ  Zhang QZ  Lai XS 《中国针灸》2010,30(11):899-903
目的:比较解郁调神针刺法与口服曲唑酮(美抒玉)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和西药组(32例)。针刺组穴取神门、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每天1次针刺治疗;西药组服用曲唑酮(美抒玉),每天1次,共服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Asberg副作用量表(SERS)进行疗效对比。结果:针刺组愈显率为72.7%(24/33),优于西药组的46.8%(15/32);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总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其中针刺组在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评定方面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治疗后西药组Asberg副作用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解郁调神针刺法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且优于口服曲唑酮,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4.
蒙中医药对抑郁症认识有别,蒙医药认为抑郁症是由赫依偏盛所致,治疗重在调节赫依、平衡三根、宁心安神、促进白脉传导;中医药认为肝郁气滞、情志不遂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治疗以疏肝解郁,兼顾心脾为主。槟榔十三味丸为蒙医调节赫依的经典名方,具有调节赫依,安神止痛之功,通过调节赫依,平衡三根,促进了白脉的传导,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蒙医认为脑为白脉之海,故槟榔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实则为心脑同治。进而从中医药角度分析槟榔十三味丸,发现其多用辛味药,能行气温中,因而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可能是其治疗抑郁症的重要途径,温补肾阳的功效也提示其通过心脑肾同调治疗抑郁症。因此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中医可以学习蒙医辛味药的用药经验,重视调理脾胃气机和温补肾阳;中医治疗抑郁症多从肝论治,所以蒙医也可以借鉴中医疏肝解郁药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5.
疏肝益肾法治疗女性抑郁症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朝荣  连方 《中医杂志》2006,47(3):202-204
目的:研究运用疏肝解郁、益肾宁神的原则治疗女性抑郁症后,性激素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按年龄、病情等因素运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60例女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妇人解郁方治疗组30例和帕罗西汀对照组30例,记录治疗前后各组HAMD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并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抑郁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催乳素(PRL)水平。结果: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与HAMD评分及HAMD4因子具有相关性,经疏肝益肾法治疗后,患者血清E2显著升高(P〈0.01),PRL显著下降(P〈0.01)。治疗效果与帕罗西汀相当,但减轻了帕罗西汀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论: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疏肝益肾法可以调节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6.
林虹  李翔 《河南中医》2011,31(8):882-883
由施今墨先生门生所著<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记载了施今墨数十年临床经验之精华,其中所载的解郁疏肝之理气药对、化瘀行血之活血药对以及安神安眠之宁心药对对于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纳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7)古代医案、现代医案、名医医案及共享医案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有关失眠的医案,应用平台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失眠医案664个,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睡中易醒、多梦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周仁义  李淑英 《中医杂志》2008,49(1):41-42,52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给予逍遥散加减,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共治疗8周。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和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SDS、HAMD、TESS、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郁活血法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药效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