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
3.
4.
美洛昔康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美洛昔康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应用美洛昔康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组43例,并以未用美洛昔康治疗组42例作对照。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估疗效。结果美洛昔康组总有效率82.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85%,治疗组治愈、显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洛昔康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美洛昔康对壤塘县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病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50例,予美洛昔康7.5 mg qd口服1月,收集治疗前后患者关节疼痛疗效评价指标VAS及功能评价指标WOMAC评分,观察美洛昔康对成人大骨节病疼痛及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VAS及WOMAC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WOMAC僵硬、生理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者在以上疗效评价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2%,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结论 美洛昔康7.5 mg qd能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对关节功能及僵硬的改善不明显,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红外线联合美洛昔康治疗双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60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双膝骨关节炎标准患者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2次/d,每次20min,同时服用美洛昔康1片(7.5mg),2次/d;对照组服用美洛昔康1片(7.5mg),2次/d,疗程均为2周。结果试验组20m步行痛和关节触痛疼痛程度等指标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线照射联合美洛昔康对双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美洛昔康醇质体凝胶。方法: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出美洛昔康醇质体的制备工艺,利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并对其进行外观粒径评价,从而制备出凝胶剂。结果:制备的醇质体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6.95μm,包封率为74.70%。制得凝胶剂为半透明黏稠状胶体,平均含量为2.17 mg/10 g。结论:本实验制备工艺简单,制得的美洛昔康醇质体凝胶有很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葡甲胺对美洛昔康增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增加难溶药物美洛昔康的溶解度,为进一步研制出高浓度的美洛昔康注射剂奠定基础。方法:选用助溶剂葡甲胺,与美洛昔康生成分子复合物,增加药物溶解度;以物质的量连续递变法潮定分子复合物的组成,分子复合物形成的表观稳定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5℃和25℃时,美洛昔康在蒸馏水中溶解度分别为3.5μg/ml和4.5μg/ml,随着葡甲胺分子浓度的增加,美洛昔康的溶解度也随之线性增加,最大增溶浓度分别为28μg/ml和高于80mg/ml。结论:美洛昔康为疏水难溶性药物,葡甲胺对美洛昔康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增溶机理为两者以物质的量比1:1形成易溶于水的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法,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乙腈(600:500:20:50)。检测波长为355nm柱温40℃,流速1.0ml/min。1~10mg/L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0.05mg/L。结果:大鼠ig 6mg/kg,MLX,96h内,小便、大便及胆汁中的排泄分数分别为0.191%、5.1%、0.764%,总排泄量为5%~6%。结论:药物大部分以体内代形式消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抗风湿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吡罗昔康与美洛昔康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化学鉴别方法进行快速筛查,并用薄层色谱法进行进一步确认验证。结果 化学鉴别与薄层色谱法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抗风湿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吡罗昔康与美洛昔康。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抗风湿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吡罗昔康与美洛昔康的快速检测,并且还能够在基层及国家配备的快检车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性优于利多卡因酊剂,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含药量呈线形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的促渗作用.方法:以美洛昔康贴剂为对照组,以加化学促渗剂的美洛昔康贴剂、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和加入化学促渗剂的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为实验组,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用紫外分光光度仪于362 nm处测定各类贴剂中主药的光密度并求算其10 h内的累积渗透量,并与对照组10 h内累积渗透量相比,比较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的体外促渗能力及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的协同作用.结果:(1)1%、3%、5%氮酮美洛昔康贴剂作用离体皮肤10 h,其累积渗透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20、1.33、1.26倍(P<0.05),促渗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3%氮酮>5%氮酮>1%氮酮;(2)除20%丙二醇外,化学促渗剂(1%、3%、5%氮酮,10%油酸乙酯,1%薄荷油,30%二甲亚砜)对美洛昔康均有促渗作用;其中以10%油酸乙酯促渗能力最强,为对照组的1.86倍(P<0.05);(3)驻极体对美洛昔康的促渗作用优于选用的化学促渗剂,为对照组的2.16倍(P<0.05);(4)驻极体可增强化学促渗剂的促渗作用,加入化学促渗剂的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与加化学促渗剂的美洛昔康贴剂相比,其促渗能力提高到1.14~2.82倍(P<0.05).结论:驻极体具有优良的药物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促渗方法用于体外透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 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 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微针、超声导入和离子导入3种物理方式促药物吸收技术对芥子碱硫氰酸盐(ST)体外透皮吸收的效果,探讨不同物理方式促进透皮吸收的规律.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SD大鼠腹部皮肤,分别在微针、超声导入或离子导入条件下进行透皮实验.以2 mg/ml ST水溶液为供体溶液,定时从接收池中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药物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和稳态透皮吸收速度.取各促透皮技术处理12 h后的皮肤制作病理切片,观察不同促透技术对皮肤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促吸收机制.结果 单纯透皮条件下,ST累积透过量较少.不同促透技术对ST有较明显促透效果,排序如下:微针>超声导入>离子导入.微针在皮肤表面形成实质性孔道,促进ST透皮吸收的效果最明显.超声导入通过扰乱皮肤角质层的紧密结构促透.离子导入对皮肤结构影响较小.结论 本研究为不同透皮给药促透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丹皮酚脂质体体外透皮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丹皮酚脂质体,考察其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透皮特性。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丹皮酚脂质体;采用透皮扩散仪,以小鼠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考察丹皮酚脂质体的经皮渗透行为及皮内滞留药物量。结果制得的丹皮酚脂质体主要为单室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2.8%,平均粒径为163.8 nm。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表明,与50%的乙醇溶液相比,脂质体透皮速率较慢,但皮肤中药物滞留量明显增加。结论丹皮酚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能使药物在皮肤中蓄积,持续平稳释药。 相似文献
16.
离子导入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查离子导入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腹部皮肤,以阿魏酸溶液为供体溶液,采用改良Franz 扩散池,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受体池中药物含量,考察10 h 内是否施加离子导入对阿魏酸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离子导入明显促进体外模型中阿魏酸的皮肤透过量。结论离子导入能促进阿魏酸的透皮吸收,为中药其他有机酸成分的透皮吸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和一阶导数光谱法考察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药物释放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经离体猪皮的渗透性能。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1.7mg·cm^-2)24h累积释放量均超过95%,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速率为(461.9±41.9)μg·cm^-2·h^-1/2(n=4);贴剂24h累积渗透量为(20.904±3.050)μg·cm^-2,渗透曲线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透皮速率为(1.270±0.229)μg·cm^-2·h^-1,透皮时滞为(6.4±0.7)h(n=6)。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具有良好的药物释放性能和一定程度的体外经皮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制备酮洛芬微乳凝胶,研究其体外透皮特性及可能的机制。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指标,用改进的 Franz扩散池考察微乳处方中各成分的用量及凝胶基质的存在对离体鼠皮透皮特性的影响。运用DSC、HE染色法和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透皮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酮洛芬微乳与微乳凝胶体外透皮8 h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705.13±33.18)和(502.75±28.54)μg/cm2,是溶液对照组的4.66和3.22倍。微乳与微乳凝胶处理后,皮肤角质层类脂结构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加,香豆素标记制剂主要分布于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部位。 相似文献
19.
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茶碱微乳在家兔不同皮肤部位给药后的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茶碱的浓度,应用基于Guass-Newton-Zhu原理设计的NLFTZ计算机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解析。结果:茶碱微乳经背部肺腧穴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高于非穴位给药,有极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渗透促进剂对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吴茱萸次碱、丁香酚和肉桂醛的累积渗透量、透皮渗透速率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低比例氮酮、以及3%氮酮与不同比例丙二醇联合使用时的累积渗透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3%氮酮 10%丙二醇作为复合促进剂时的促渗作用最强。结论通过考察渗透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各指标性成分的影响,为研究其透皮给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