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5种细胞色素P450酶亚型的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CYP1A2)、右美沙芬(CYP2D6)、甲苯磺丁脲(CYP2C9)、奥美拉唑(CYP2C19)、咪达唑仑(CYP3A4)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特征,比较两种探针底物法的适用性。[方法] 5种特异性探针底物分别经人或大鼠的肝微粒体代谢反应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特异性探针底物的代谢速率,根据底物浓度-代谢速率曲线计算酶动力学常数。[结果] 单探针与混合探针两种方法在人肝微粒体中所得的VmaxKm值具有一致性;而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所得的Km具有一定差异,表明该混合探针底物法在用于药物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 在人肝微粒体中,两种探针底物法的VmaxKm值具有一致性,因而混合探针底物法可代替单探针法用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探针底物混合后可使得部分探针底物的Km值升高,与酶亲和力下降,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中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LC-MS/MS法研究伊曲康唑4种异构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大鼠分别灌胃伊曲康唑4种异构体后,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曲康唑4种异构体的代谢及主要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的生成情况。采用乙腈直接沉淀蛋白,色谱柱为Durashell HILIC柱(100 mm ×2.1 mm,5.0 m),流动相中有机相为甲醇-乙腈(1∶1),水相为含5 mmol/L 乙酸铵和0.2% 乙酸的超纯水,以0.5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总洗脱时间为5.5 min。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MRM),采用正离子方法检测。大鼠单次灌胃给予15 mg/kg伊曲康唑4种不同异构体后,2S,4R,2R型伊曲康唑和2S,4R,2S型伊曲康唑在大鼠体内的羟基代谢物的生成量明显高于(2R,4S,2R)型伊曲康唑和(2R,4S,2S)型伊曲康唑(P<0.001)。此外,伊曲康唑在大鼠中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雌性大鼠体内的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明显高于雄鼠,半衰期(t1/2)明显长于雄鼠,消除较雄鼠慢。通过检测伊曲康唑4种异构体原药及相应的羟基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经时过程,表明不同异构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存在明显的代谢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以tBuNC(Me)2η5-C5H5)ZrCl2/MAO催化剂催化1-癸烯齐聚,建立了排除扩散影响的动力学模型,考察温度和单体质量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以及温度对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计算得到表观活化能为4.86 kJ/mol,聚合反应速率对单体质量浓度呈1.47级依赖;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分子质量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选择最佳聚合温度为80℃;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接近2,符合茂金属催化剂作为单一活性中心的动力学模型假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乳香提取物中3-乙酰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机制。方法 利用Caco-2、MDCK-MDR1和MDCK-Wild细胞模型,研究AKBA由细胞层顶端(AP)→基底端(BL)和BL→AP的双向转运过程;采用LC-MS/MS法测定AKBA的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在Caco-2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 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7.9×10?7、1.5×10?7 cm/s,在MDCK-MDR1细胞模型中,50 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6×10?7、0.8×10?7 cm/s,在MDCK-Wild细胞模型中,50μmol/L AKBA由AP→BL、BL→AP的Papp分别为2.4×10?7、0.6×10?7 cm/s,3种细胞模型中外排率均小于2。结论 AKBA在肠道中吸收不良,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推测其通过摄入型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机制透过小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并对其酶水解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HPLC-ELSD法检测水解液中黄芪甲苷及水解产物环黄芪醇-6-O-β-D-葡萄糖苷(CMG)的量,以黄芪甲苷的水解转化率为指标,考察各反应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该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 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 ℃,溶液pH值5.0,酶浓度460 U/mL,底物初始浓度0.1 mmol/L,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水解转化率达到90%以上。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该水解反应过程符合单底物Michaelis Menten方程,其中最大反应速率(Vm)值为0.037 mmol/(L?min),米氏常数(Km)值为5.8 mmol/L。结论 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黄芪甲苷制备CMG可行;商品化的β-葡萄糖苷酶并非黄芪甲苷的特异性水解酶。  相似文献   

6.
采用手性色谱LC-MS/MS法同时检测左旋和右旋奥硝唑,比较研究左旋奥硝唑[(S)-ONZ]及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S)-ONZ-P]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并监测是否发生手性转化。结果表明,大鼠单次iv给予25,50,100 mg/kg(S)-ONZ及等物质的量(S)-ONZ-P后,(S)-ONZ-P在SD大鼠体内迅速转化为(S)-ONZ,平均转化时间介于1.57~3.86 min。两组大鼠血浆中(S)-ONZ的t1/2分别为2.04~2.31 h;2.02~2.51 h;AUC0-∞与剂量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呈线性动力学过程。(S)-ONZ,(S)-ONZ-P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显著差异,且二者均不转化生成(R)-ONZ。  相似文献   

7.
首先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N-氨乙基哌嗪反应合成新型B3单体,然后分别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1,6-己二硫醇为A2单体与上述B3单体反应,利用异氰酸-羟基以及巯基-烯的反应,合成了同时含有羟基和烯丙基的双功能性超支化聚(氨酯-胺)和聚(硫醚-胺)。研究了单体种类及投料比与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化学与拓扑结构的关系。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该B3单体同时带有3个羟基与3个烯丙基,当A2和B3单体投料比(物质的量之比)为0.825∶1时,可以成功制备较高分子量的双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α-淀粉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研究金露梅水提物及95%甲醇提取石油醚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水层部位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作用;通过糖耐量实验测定金露梅提取物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露梅水提物及95%甲醇提取石油醚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α-淀粉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32、1.193、0.507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分别为0.164、0.768、0.466 mg/mL;对醛糖还原酶的IC50分别为0.742、2.158、1.098 mg/mL。结果表明,金露梅水提物和金露梅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较高。同时,金露梅水提物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均能显著降低小鼠的餐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考查对象,采用差热分析天平和绝热加速量热仪研究了碳酸钙(CaCO3)、碳酸钠(Na2CO3)对热稳定性的影响性能和机理。研究结果显示CaCO3和Na2CO3对DCP的分解均具有稳定效果;其稳定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起始时刻、起始分解温度、降低分解压和延长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来实现稳定效果。随着CaCO3、Na2CO3的加入,DCP起始分解反应时刻得到延迟,且起始分解温度随稳定剂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步向高温段偏移,加入w=20% 的CaCO3w=20%的Na2CO3后,DCP的起始分解温度从90.52℃分别上升至115.47℃和115.58℃;相同的加入量下,DCP的分解活化能Ea由133.03 kJ/mol分别上升至178.02 kJ/mol和168.71 kJ/mol;DCP的最大分解速率到达时间从273.52 min分别延长至278.90 min和310.33 min,且稳定剂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分解过程的温升速率峰值和压升速率峰值。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锂离子电池中苯衍生物氧化还原穿梭分子的一种稳定性模型。此模型同时考虑了电池中氧化还原穿梭分子的成键/断键反应和还原反应,在100%穿梭分子保护充电次数的实验值(用对数表示)和组合反应指数(Eb(ER)+0.3Eb(Li))之间得到了很好的线性关系,其中Eb(ER)和Eb(Li)分别是氧化还原穿梭分子阳离子在模型反应中与乙基(ER)、Li原子团中单个Li原子的结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