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黑果腺肋花楸果实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O-乙酰熊果酸(1)、19α-羟基熊果酸(2)、2α,3α-二羟基熊果酸(3)、2α,3α,19α-三羟基熊果酸(4)、2α-羟基齐墩果酸(5)、2,4,6-三羟基苯甲醛(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黄山药 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为我国特有的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 ,根茎含薯蓣皂苷元 1 .7%~2 .3% ,生药能祛风除湿 ,清热解毒[1] 。为了进一步探讨黄山药根茎的化学成分 ,我们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中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薯蓣皂苷元 ( diosgenin, ) ,延令草次苷 ( trillin, ) ,2 6- O-β- D-葡萄吡喃糖基 ( 2 5 R) -呋喃 - 5 ,2 0 ( 2 2 ) -二烯 - 3β,2 6-二羟基 - 3- O- [α- L-鼠李吡喃糖基 ( 1 - 2 ) ]- β- D-葡萄吡喃糖苷 ( ) ,原薯蓣皂苷 ( protodioscin, …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Isodon l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抗乙型肝炎病毒有效部位及其他相关部位中鉴定有效成分和其他化学成分。方法溶剂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单一成分;利用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用2.2.15细胞与鸭乙肝模型测试提取物和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鉴定了7个成分,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线型呋喃香豆素、β-谷甾醇、胡萝卜苷、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2α,19-二羟基熊果酸和迷迭香酸。结论所有成分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线型呋喃香豆素系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发现。首次发现醋酸乙酯部位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其中的2α-羟基熊果酸和2α,19-二羟基熊果酸具有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绵萆薢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并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结构。[结果]从绵萆薢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Tachioside(1)、Isotachioside(2)、3,5-二甲氧基熊果苷(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4)、淫羊藿次苷D2(5)、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和腺苷(7)等7个单体成分。[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薯蓣属中分离得到,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木天蓼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硅胶色谱、HPLC等技术对木天蓼根茎进行分离及纯化,通过1 H-NMR及13C-NMR等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天蓼根茎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β-O-乙酰熊果酸(1)、α-亚麻酸(2)、豆甾-4烯-3酮(3)、月桂酸(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及表儿茶素(7).[结论]化合物1,2,3,4,6,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枇杷花三萜皂甙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枇杷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 (IR,MS,1 HNMR,1 3CNMR)。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 indl〕的花中经乙醇提取分离三萜皂甙元类成分。结果 共获得 4个三萜皂甙元类成分 ,并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 : 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 熊果酸 (ursolic acid) , 2 α,3α,19α-三羟基熊果 - 5 ,12 -二烯 - 2 8-酸 (2 α,3α,19α- trihydroxyurs- 5 ,12 - dien- 2 8- acid) , 2 β,3β,2 3α-三羟基齐墩果 - 12 -烯 - 2 8-酸(2 β,3β,2 3α- trihydroxyolean- 12 - en- 2 8- acid)。结论 化合物 ~ 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研究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运用1H-NMR和13C-NMR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1)、2α,3β,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3,28-二羧酸(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3,28-二羧酸(3)、3β,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4)、邻羟基苯甲酸(5)、间二羟基苯甲酸(6)、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7)、正三十一烷(8)、正三十烷醇(9)、正十八烷酸(10)、α-十四烷酸甘油酯(11)和α-二十二烷酸甘油酯(12)。结论 化合物1~4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区别于常规远志皂苷元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藏药髯花杜鹃 Rhododendron anthopogon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分离其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的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鲨烯(1)、熊果酸(2)、β-谷甾醇(3)、伞形花内酯(4)、3-羟基-3-苯基丙酰胺(5)、苔黑酚(6)、槲皮素(7)、杨梅素(8)、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9)和金丝桃苷(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3个倍半萜:6β,8β-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1)、6β,8α-二羟基里艾莫芬-7(11)-烯-12,8β-内酯(2)、Bullatantriol(3);1个异黄酮:大豆素(4);1个有机酸:反式肉桂酸(5)。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使其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受到极大的重视。溪黄草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系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急性肝炎 ,急性胆囊炎 ,跌打瘀肿等症[1] 。因此我们对采自福建的溪黄草进行了研究 [2~ 5]。本文继续报道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又得到 7个化合物 :3 - O- β- D-葡萄糖基豆甾烯醇 ,2 -羟甲基 - 1 9-羟基 - 2 (3 ) ,1 2 (1 3 ) -二烯 - 2 8- A(1 ) -降 -乌苏酸及 4-羟基 -△8,9- (E) -鞘氨酸 - 2′-羟基 -正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碳酰胺 ,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莫哈韦丝兰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莫哈韦丝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1-O-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4-allylbenzene(3)、2-O-(4-hydroxybenzoyl)-2,4,6-tr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4)、对羟基苯甲酸(5)、原儿茶酸(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7)、丁香酸(8)、对羟基苯甲醛(9)、原儿茶醛(10)、麦芽酚(11)、5-hydroxymaltol(12)、5-羟甲基糠醛(13)和4,4-二甲基-1,7-庚二酸(14)。[结论]化合物2~4、7~14为首次从丝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可食用植物沙葱(Allium mongolicm Rege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羟丙基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并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结构。[结果]从沙葱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异槲皮苷(1)、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4′-二-O--D-吡喃葡萄糖苷(3)、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4)、芦丁(5)、quercetin 3-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7-O-β-D-glucopyranoside(6)等6个单体成分。[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葱属中分离得到,1、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多裂委陵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多裂委陵菜(Potentilla multifida L.)的化学成分. 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法对多裂委陵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 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1);3β-羟基-乌苏-12-烯-28-酸(2);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3);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 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获得,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获得,1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猫人参Actinidia valvata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猫人参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Ⅰ)、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毛花猕猴桃酸B)(Ⅱ)、2α,3β,19,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Ⅲ)、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Ⅳ)、积雪草酸(Ⅴ),3β-(反式-P-香豆素酰基)-2α,24-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3β-(反式-P-香豆素酰基)-2α,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Ⅶ)、熊果酸(Ⅷ)、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张健  王冰  张宁 《医学教育探索》2006,(8):1142-1144
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laucoca-lyx(Maxin.)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及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蓝萼香茶菜为民间药,性味苦、寒,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等功能,用于治疗胃炎、脘腹胀痛、肝炎初期、感冒发热等。蓝萼香茶菜茎叶中主要含有蓝萼甲素、蓝萼乙素、蓝萼丙素、蓝萼丁素、蓝萼戊素(glau-cocalgxin E)、木栓酮、乙酰熊果酸、齐墩果酸、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2α,3α-羟基熊果酸、ent-7β,14α,15β-三羟基-16-贝壳杉烯-3-酮、山香三萜二烯酸、阿江榄仁酸、毛花猕猴桃酸B等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抗肿瘤中药青龙衣的化学成分。方法 近年大量的药理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青龙衣CHCl3及EtOAc部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且毒性较小。本实验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化合物,并利用1D-NMR及2D-NMR光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青龙衣的CHCl3活性部位中分得8个化合物,并分别确定为20(S)-原人参二醇-3-酮(1)、达玛烷-20,24-二烯-3β-醇(2)、茸毛香杨梅酮(galeon)(3)、胡桃宁A(juglanin A)(4)、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2α,3β-23-三羟基-12-烯-28-熊果酸(6)、齐墩果酸(7)、熊果酸(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天然资源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及5~8均为首次从胡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前未见该属三萜类化合物的报道;化合物3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4):258-261
[目的]研究关龙胆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关龙胆根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5,7,4′-四羟基黄酮(1)、红白金花内酯(2)、gentiaphyllide-D(3)、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4)、龙胆苦苷(5)、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獐牙菜苦苷(7)、落干酸(8)、6′-O-(2-羟基-3-O-β-D-葡萄糖基-苯甲酰基)-獐牙菜苷(9).[结论]化合物2,3,4,6和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秀丽莓(Rubus amabilis Focke)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阐明秀丽莓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水提取、柱色谱法以及结晶法对秀丽莓干燥茎进行分离纯化,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MS-IT-TOF)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SunFire~(TM)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甲醇(A)-0.5%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为质谱离子源,同时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化合物的多级质谱数据。结果从秀丽莓干燥茎中分离出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8-三甲氧基-6-羟基酮、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齐墩果酸、(+)-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根据高分辨质谱结果和MS/MS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质谱信息及相关文献,共鉴定推断出27个化合物,其中1个酮: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1个单萜:7-epiphlomiol;5个二萜类:对映-贝壳杉-16-烯-9-醇、对映-16β,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对映-贝壳杉-3α(β),16β,17-三醇、甜茶苷、甜茶单糖苷;9个三萜类: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8-二烯-28-酸、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9-二烯-28-酸、19α-羟基熊果酸、2α,19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α-羟基乌苏酸、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β,16α,22α,28-四羟基齐墩果-12-烯、3β,16α,22α,23,28-五羟基齐墩果-12-烯及萎陵菜酸;11个黄酮类:原花青素B1~B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及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结论化合物1,2,8-三甲氧基-6-羟基酮为蔷薇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儿茶素与(-)-表儿茶素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秀丽莓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2):106-109
[目的]分析朝药材柞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层析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柞树皮的化学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1 H-NMR和13C-NMR)结合理化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柞树皮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3β,16α,28-trihydroxyolean-12-en-21-one(2)、阿江榄仁酸(3)、3,4-二羟基苯乙醇(4)、3,4-二羟基苯乙醇醋酸酯(5)、1,2-benzenediol-4-(1,2-dimethoxyethyl)(6)、东莨菪素(7)、它乔糖甙(8)、东莨菪苷(9)和秦皮苷(10).[结论]化合物2~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Ⅰ)、1-O-(β-D-葡萄糖基)-(2S,3S,4E,8E)-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E),8(E)-十八二烯-1,3-二醇(Ⅱ)、β-蜕皮激素(Ⅲ)、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Ⅳ)、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Ⅴ)、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Ⅵ)和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