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醛固酮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醛固酮在致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以培养的FBs为模型,观察醛固酮刺激FBs增殖,螺内酯阻断醛固酮的作用,用^3H-亮氨酸及^3-胸腺嘧啶掺入量作为反应FBs增殖的指标。结果醛固酮呈浓度依赖性的促FBs蛋白核酸合成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螺内酯能明显抑制醛固酮介导的FBs蛋白核酸合成速率增高,与醛固酮刺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螺内酯抑制醛固酮刺激的FBs增殖。  相似文献   

2.
94例功能性肾上腺皮质疾病的CT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总结了94例肾上腺功能性疾病临床生化、B超、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1例(皮质腺瘤48例,皮质增生13例),皮质醇症33例(皮质腺瘤18例,皮质增生11例,腺癌4例)。用1.5 ̄3mm薄层扫描,醛固酮瘤CT定位准确率达93.3%;皮质腺增生(醛固酮症13例,皮质醇症11例)术前定位准确率83.3%。手术前91%CT可鉴别腺瘤或增生。本文讨论了皮质醇腺瘤和醛固酮腺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进高海拔地区机体对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将海拔10m处的平原大鼠快速带至海拔2261m,再带入海拔3800m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浓度;结果:随海拔递增①大鼠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呈上升趋势,醛固酮浓度逐渐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②急进高海拔地区,醛固酮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钝化,使醛固酮处于低水平状态;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急进高海拔,机体对水、电解质的调节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急性高原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血浆脑钠肽、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与妊高征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对68例西宁地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32例西宁地区无妊高征病史的足月妊娠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血浆脑钠肽、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妊高征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脑钠肽、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心功能越差,血浆脑钠肽、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与妊高征发生的关系含量越高。结论:初步探讨了血浆脑钠肽、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在妊高征合并心衰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西宁地区妊高征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诊治及治疗提供依据,对评价心脏衰竭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血清醛固酮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血清醛固酮水平与心衰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老年人慢性心衰血清醛固酮、肾素及血管紧张素水平,对不同程度的心功能进行比较,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心衰组血清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1)。按NYHA 分级,心衰各组醛固酮水平差异显著(P<0. 05)。LVEF(射血分数)≤40%组血清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40%组(P<0 .01)。心衰治疗后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1)。血清醛固酮水平与NYHA 分级及LVEF差异非常显著(P<0 .01)。结论:血清醛固酮水平与慢性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SCT薄层扫描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病例29例,均有高血压、低血钾病史,使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果本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均为单侧,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密度低且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常形成"柄征"、"樱桃"、"手抓球"征。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T表现有特征性,MSCT薄层扫描可以减少小腺瘤漏诊,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醛固酮是各种皮质激素中在后期被分离出来的一种管理电解质的激素,由于醛固酮腺癌及肾上腺皮质增生,尿中醛固酮增高,使血液电解质紊乱而机体发生病变。因而醛固酮的测定对于醛固酮增多症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与高血压的研究均有其重要意义。其测定方法,先后采用过纸层析法、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其后两种是近几年来采用的新方法,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度高,但需要一些特殊仪器和试剂,目前国内尚难  相似文献   

8.
1955年Conn 氏首次报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其临床和化验特征为高血压、低血钾、血和尿中醛固酮增多及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原醛增多的醛固酮主要  相似文献   

9.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潴钠、排钾,同时还可以使血压升高。以前对该激素的测定,多采用荧光比色的化学方法,但因操作程序繁琐,影响因素较多,各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异较大,因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有人报道用放射免疫测定尿中醛固酮含量,敏感性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往主要是指螺内酯,螺内酯(spirono-lactone)又名安体舒通(antisterone),是人工合成的甾体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是醛固酮的竞争拮抗剂。近年来有依普利酮(eplerenon)是第一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其作用与螺内酯相同,但具有更好的耐受  相似文献   

11.
醛固酮对鼠心肌成纤维细胞NOS-NO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醛固酮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 (CFs)增殖及对一氧化氮合酶 —氧化氮 (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CFs,采用MTT比色法、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和半定量RT PCR技术 ,观察不同浓度醛固酮对CFs的增殖、NO含量、NOS活性和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 10 -11~ 1× 10 -7mol/L的醛固酮能明显促进CFs的增殖 ,且呈剂量依赖方式 ;不同浓度醛固酮干预下CFs的NO含量、NOS活性及iNOSmRNA表达逐渐下降 (P均 <0 0 5 ) ,呈剂量依赖性 ;醛固酮干预下NO含量随NOS活性降低而降低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r=0 95 8,P <0 0 1) ;螺内酯能阻断醛固酮诱导的CFs的NO含量、NOS活性和iNOSmRNA表达下降。结论 醛固酮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Fs的NOS NO系统活性 ,螺内酯能逆转此作用 ,可能是其致心肌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55年Conn氏首次报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其临床和化验特证为高血压,低血钾,血和尿中醛固酮增多及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原醛增多的醛固酮主要来自肾上腺醛固酮分泌性腺瘤(以下简称醛固酮瘤)(1,2),及时摘除本腺瘤,原醛症状即告消失,故对醛固酮瘤的准确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6年7月-1987年5月手术治疗22例原醛,术前曾采用下列四种检查方法:腹部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核素扫描,超声和CT,本文就以上各方法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手术与病理结果并复习有关文献对各方法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3.
醛固酮是体内调节水盐代谢的主要激素之一,它促进肾远曲小管潴钠、排钾,在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上起着主要作用。测定体液中醛固酮含量,对诊断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引起的内分泌疾病,有其特殊意义。我们在尿醛固酮正常值调查的基础上,对兰州地区正常人群血浆、血清醛固酮值进行了放射免疫测定调查。以便为诊断、评价临床上肾上腺皮质功能引起的内分泌疾病,提供参考指标,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测定正常人78名,其中15名随机采取血清及血浆标本,用于血清醛固酮正常值与血浆醛固酮正常值的测定及比较。该人群均系普通饮食。并将其78名分为5个亚组进行比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临床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瘤型 )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 1985~ 2 0 0 2年 10月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醛固酮瘤 112例 ,其中单侧腺瘤 111例 ,双侧腺瘤 1例。结果发现 ,醛固酮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10 0 % ,其中 1级 14 3% ,2级 37 5 % ,3级4 8 2 % ;高血压病程 1个月~ 2 1年 ,平均 5 5年 ;肿瘤直径为 1~ 5cm(2 1± 0 7cm) ;血压与术前年龄、病程和肿瘤大小均没有相关性 ;高血压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 31 3% ,其中脑卒中 4 5 % ,心肌梗死 1 8% ,蛋白尿 2 2 3% ,肾功能不全 2 7% ;血管并发症发生与否同高血压病程、肿瘤大小、最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无关 ;术前 83 9% (94 / 112 )的患者服用降压药物 ,其中 6 3 8% (6 0 / 94 )应用 2种以上降压药物 ;醛固酮瘤摘除术后 2周内 5 3 6 % (6 0 / 112 )的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4 6 5 % (5 2 / 112 )仍为持续性高血压 ,其中 88 5 % (4 6 / 5 2 )和 11 5 % (6 / 5 2 )的患者分别为 1期和 2期高血压。说明醛固酮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 ,且多为中重度高血压 ;其高血压血管并发症以蛋白尿和脑卒中常见 ;术前高血压难以用药物控制 ,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持续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治疗肾上腺醛固酮瘤的价值。方法利用国产21G三孔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治疗肾上腺醛固酮瘤6例,术后复查CT,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钾和血醛固酮的变化。结果6例肾上腺瘤患者的瘤径均<2cm,术后分次复查瘤体缩小,仅残留少许瘢痕组织。5例患者血压于术后5~7d降至正常;1例患者逐渐减少降压药物用量,术后第28天降至正常。所有病人血钾术后5~10d升至正常,血醛固酮于术后5~7d降至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治疗肾上腺醛固酮瘤是一种弥散程度高、创伤小、操作简便及费用少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常由肾上腺腺瘤所致(conn's 综合症)有时也可因双侧肾上腺增生导致。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前者需手术切除,后者用内科疗法,故对二者的鉴别是很重要的,因为肿瘤有时可能很小,且深在肾上腺内,虽手术探查也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病及生姜合剂抗运动病时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探讨运动病、抗运动病与内分泌功能变化的关系,为运动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诱发运动病的旋转刺激大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此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清醛固酮的水平,并观察生姜合剂(灌胃1.8ml/200g体重,生药含量1g/ml)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旋转刺激组及生姜合剂组血浆肾素水平(ng*ml-1*h-1)分别为(7.26±3.59),(6.59±3.69),(10.8±4.76)(P>0.05);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g/ml)为(302.2±180.4),(303.7±200.7),(607.2±196.1)(P<0.05);血清醛固酮水平(pg/ml)为(546.4±277.3),(664.2±248.6),(1081.5±256.7)(P<0.05)。模拟运动病时大鼠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未见升高,生姜合剂能抗运动病,可提高大鼠血液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结论结合文献及本研究所以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运动病亦是一种应激反应,运动病的发生可能与异常运动刺激下机体应激不足有关,提高机体的应激水平可能有抗运动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肿瘤或增生,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机体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及硷中毒等。近数年来由于生化的进展,对本病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9.
CT引导下经皮注射醋酸治疗肾上腺醛固酮腺瘤(附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经皮注射 5 0 %醋酸治疗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对 9例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注射醋酸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醛固酮、血钾的变化。CT平扫或增强扫描 ,观察肿瘤大小和坏死情况。结果 :1血醛固酮水平 :1月后复查血醛固酮 ,9例患者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随访 2月~ 3年 ,6例患者血醛固酮均在正常范围内 ,3例未再查血醛固酮。 2血钾水平 :9例患者 1月后复查血钾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随访 2月~ 3年 ,9例患者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 3血压变化 :术后用降压药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数量和剂量减少 ,1月后停服所有降压药 ,7例患者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 2例患者 ,术后 1月血压邻近正常 ,服小剂量降压药可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降压药数量和剂量较以前明显减少。 4肾上腺CT扫描 :6例患者进行了肾上腺CT扫描复查。CT表现为原肾上腺肿瘤结节消失或残留一些瘢痕组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注射醋酸治疗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是一种具有简便、微创、安全、费用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摘要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治疗因醛固酮腺瘤(APA)引发的醛固酮增多症后长期的生物化学、临床及复发情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并获得书面知情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