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兔转移性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及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移植性兔VX2乳腺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进程。方法:采用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VX2乳腺癌模型 28只,测量并记录瘤体大小变化,触诊检查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方法检查有无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记录荷瘤生存时间,兔死亡后解剖并做病理检查。结果: 28只兔植瘤后 1周均在注射部位形成可触及的实体瘤。除去 5只中途意外死亡兔,共有 23只兔进入研究。全部模型肿瘤增长迅速,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21 /23(91. 3% ),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5 /23(21. 7% ),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2 /23 (8. 7% ),肺转移发生率 6 /23(26. 1% ),肝转移发生率 3 /23(13. 0% ),骨转移发生率 1 /23(4. 3% )。肿瘤局部浸润侵犯胸膜腔 2 /23(8. 7% ),胃2 /23(8. 7% )。荷瘤兔平均生存时间(51. 2±8. 6)天,瘤灶病理切片检查符合乳腺鳞状细胞癌。结论:兔VX2乳腺癌模型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程进展与人类转移性乳腺癌相似,是进行人类晚期乳腺癌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130例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并伴有中-重度骨痛的患者,二线使用负荷剂量伊班膦酸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止痛药物的剂量及生活质量(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等变化情况,并记录血生化指标及其它安全性。结果 126例纳入最终分析。患者治疗后第1、2、3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同时治疗后第1、2、3周的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的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后第1、2、3周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其中89例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缓解率70.6%。中度疼痛患者镇痛显效时间短于重度疼痛患者(P<0.05)。治疗不良反应少,未见明显的肝肾毒性反应。结论 负荷剂量的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性骨痛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制备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为骨癌痛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方法:以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接种幼年雌性SD鼠腹腔制备腹水瘤细胞,将15 μl腹水瘤细胞注入雌性成年SD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制备骨癌痛模型;以注射加热灭活瘤细胞的  相似文献   

4.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Walker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制备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为骨癌痛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方法: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接种幼年雌性SD鼠腹腔制备腹水瘤细胞,将15μl腹水瘤细胞注入雌性成年SD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制备骨癌痛模型;以注射加热灭活瘤细胞的SD鼠为假手术对照鼠,以正常鼠为正常对照鼠。造模后1-4周观察模型鼠自由行走痛评分、辐射热痛觉阈值[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缩爪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改变,并对痛觉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进行影像学检测。结果:本方法制备模型的成瘤率为67.3%。模型鼠在造模后15d自由行走痛评分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模型鼠的模型后肢对热刺激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后21d和18d明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也明显低于模型肢对侧后肢(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痛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模型后肢胫骨骨质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结论:采用Walker256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可成功制备与人类骨癌痛体症相似的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高转移潜能的人乳腺癌细胞亚克隆,为人类乳腺癌转移相关的体内外研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和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的单克隆;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体外评价亚克隆的克隆形成、增殖、运动和侵袭能力;将MDA-MB-435S亚克隆细胞通过乳腺脂肪垫接种于免疫双缺陷SCID鼠,验证体外筛选克隆的体内转移能力。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得到MDA-MB-435S的高转移亚克隆14-E5;14-E5与亲代细胞呈梭形、伪足较长的细胞形态明显不同,体积比亲代细胞小,呈多边形,触角增多;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运动能力、侵袭能力及体内自发转移能力均较亲代显著增强(P0.050);细胞周期S期和G2/M期比例比亲代减少,增殖能力较亲代降低(t=7.047,P=0.002);细胞异质黏附能力、体内成瘤率与亲代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筛选并建立了高转移潜能人乳腺癌细胞亚克隆细胞株14-E5,可以用于乳腺癌转移基因筛选、转移机制研究、抗转移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抗转移实验性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30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摘要】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紫杉醇35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1 h,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早晚 2次餐后服用,连用14 d,21 d为 1个周期,至少应用 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每周期化疗前后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结果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5例,疾病稳定(SD)11例,疾病进展(PD)3例,总有效(CR+PR)率53.3 %;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疾病进展时间8.5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均可耐受。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确切,患者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7.
于倩  佟仲生  汪旭  史业辉  何丽宏  刘晓东 《肿瘤》2012,32(8):609-614
目的:分析单一机构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6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并具备完整的病历和随访资料的280例MBC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本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9个月(1~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5个月(2~99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59.5%和36.9%.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淋巴血管侵犯、激素受体( hormonal receptor,HR)状态、分子分型、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内脏转移、首次转移部位数目、肝转移、脑转移、解救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放疗与O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侵犯、分子分型、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淋巴血管侵犯、三阴型乳腺癌、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MBC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冷冻联合DC-CIK( dendritic cell-cytokine-induced killer)免疫疗法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共计222个转移灶)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患者接受冷冻联合DC-CIK免疫疗法治疗(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29例患者接受冷冻联合化疗(冷冻联合化疗组),27例患者接受冷冻治疗(冷冻治疗组),29例患者接受化疗(化疗组)。在27例仅接受冷冻治疗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接受单次冷冻治疗,9例患者接受多次冷冻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总生存期以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时开始计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Friedman检验比较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各组患者总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中位生存期为83(69.5~113.0)个月,冷冻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48(30.0~64.0)个月,冷冻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3(30.5~53.0)个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7(18.0~41.0)个月,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 P=0.000);其中,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冷冻联合化疗组、冷冻治疗组和化疗组(χ2=27.58,P=0.000;χ2=27.76,P=0.000;χ2=74.21, P=0.000)。在冷冻治疗组中,多次冷冻组与单次冷冻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4(37.0~67.0)个月和35(28.0~48.5)个月,多次冷冻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单次冷冻组(χ2=6.25,P=0.012)。各组乳腺癌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冷冻联合免疫疗法能显著延长无法手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70%以上的进展期乳腺癌会发生骨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仍不清楚,这也使得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不明显。我们应用氯化锶治疗30例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个有用的癌痛动物模型.方法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造成骨癌痛动物模型.用von Frey细丝刺激足底和后肢负重测量仪分别测量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放射学方法评估骨破坏,同时,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和骨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造模动物在14天左右开始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胫骨X线摄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同时伴有新生的编织骨形成.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骨癌痛模型已复制成功.该癌痛模型的建立,将为我国癌痛新药的评价,尤其是研究治疗癌痛中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Bone metastasis from breast cancer is often recognized clinically, but there are nonetheless several difficulties in diagnosi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n animal model of bone metastasis from breast cancer and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inary Pyd/Cr and Dpd/Cr and the progression of bone metastasis, compared with other bone related markers: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bone isozyme (ALP-BI), osteocalcin, and calcium. Methods  The evalu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as assessed b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vertebrae. According to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4 weeks after the tumor cell injection, 1 1 animals were retrospectively divided into 2 subgroups: (1) tumor-bearing rats with bone destruction due to bone metastasis (TBR-BD(+), n=5), (2) tumor-bearing rats without bone destruction (TBR-BD(-), n = 6). These animals were compared to age-matched controls without tumor cell injection (n=6). An additional 5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2 weeks after the tumor cell injection to evaluate micrometastasis to bone. Results  The values of other markers for bone metastasis in animals with micrometastatic foci in bone marrow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s. Pyd/Cr and Dpd/Cr in the TBR-B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BR-BD(-) and the control group (233 + 78.3 vs 93.8±6.5, 98.5±18.7, 123.1 ±35.9 vs 67.9±6.2, 60.6±9.8, p<0.01), whi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BR-BD(-) and the control. Conclusions  Both Pyd/Cr and Dpd/Cr a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volume of bone metastasis, and are useful for th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progression of bone metastasis compared with other marke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四种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32只4~6周龄雌性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8只,每只裸鼠以5×105个MDA-MB-231细胞按分组分别注射入左第二乳房脂肪垫、尾静脉、左心室和左胫骨骨髓腔。观察A组裸鼠乳腺原位成瘤情况、全组注射致死情况和全组49 d后骨转移发生情况。结果 A组乳腺原位移植瘤形成率为87.5 %(7/8)。仅C组注射致死裸鼠1只。各组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0/8)、12.5 %(1/8)、71.4 %(5/7)、100 %(8/8)。A组和C组、A组和D组、B组和C组、B组和D组之间骨转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细胞经乳腺原位移植和尾静脉注射移植两种方法不适用于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肿瘤细胞经左心室注射移植和骨原位移植方法能稳定地获得骨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构建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是一种间质胶原酶,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类,主要作用是降解胶原及参与炎症反应。在乳腺癌中,MMP-8的表达量高低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及其临床和病理分期是有相关性的,但是其在肿瘤中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将会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一个可靠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对浸润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Ⅱ、Ⅲ期浸润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于NAC前、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增强方式并进行时间强度分析,然后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临床评价35例有效,23例化疗无变化.NAC有效组和无变化组两组之间灌注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达淋巴结皮质时间化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有效组大于化疗无变化组.化疗前的弥散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有效组弥散时间降低.以化疗后弥散时间275秒为最佳临界点,预测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90%.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对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无明显特异性,但到达淋巴结皮质时间、弥散时间对预测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报道1例乳腺癌垂体转移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垂体转移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解放军第222医院1例确诊为乳腺癌垂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近期国内外关于垂体转移癌的相关文献。结果垂体转移癌十分罕见,多来源于乳腺癌和肺癌,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尿崩症、视神经损害和垂体前叶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与腺瘤的主要鉴别要点是具有侵袭性。结论对于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同时影响垂体前后叶功能的鞍区肿瘤需注意和垂体转移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在肺癌复发及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随着目前对CTC的研究及靶向治疗的不断深入,发现CTC可作为一种“液态”肿瘤组织指导临床治疗,对肺癌临床分期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对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合性抗体在乳腺癌继发肺内腺癌患者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乳腺癌继发肺癌患者标本中乳腺珠蛋白(MGB1)等8种抗体的表达,另选266例已确诊的其他部位腺癌及肺内转移性腺癌为对照,评价其鉴别肺内转移性乳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天冬氨酸蛋白酶(Napsin A)、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和B(SP-A和SP-B)在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4.2%、78.9%和42.1%,而在乳腺、胃肠道、肝胆胰、子宫及卵巢腺癌和肺内非乳腺来源的转移性腺癌中呈阴性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在肺癌中阳性率为86.8%,在乳腺癌中呈阴性表达。乳腺珠蛋白(MGB1)、大囊泡病液体蛋白-15(GCDFP-15)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2.9%和42.9%,在肺癌中呈阴性表达,并且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腺癌(P<0.05);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88.6%和71.4%)表达显著高于肺癌(2.6%和2.6%)。将TTF-1、NapsinA、SP-A、SP-B、MGB1、GCDFP-15、ER和PR抗体组合检测39例乳腺癌继发肺癌患者,其鉴别肺内转移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71.4%,阳性预测值为93.3%。结论组合性抗体TTF-1、NapsinA、SP-A、SP-B、MGB1、GCDFP-15、ER和PR有助于准确鉴别乳腺癌患者继发肺癌是转移性乳腺癌或肺原发癌,可为这类患者的临床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单独及联合应用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环氧合酶-2(COX-2)及5-脂氧合酶(5-LOX)抑制剂塞来昔布与多西苯醌(AA861)代谢途径对结肠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分组培养具有高转移能力的人类结肠癌HT-29细胞,药物分别作用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AA861及塞来昔布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不同药物分组对结肠癌HT-2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细胞内ICAM-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变化。结果AA861与塞来昔布单独应用都能以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与迁移,其中AA861与塞莱昔布100μmol/L分别单独应用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3.2%、42.8%,两者100μmol/L联合应用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53.8%,与分别单独应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A861与塞莱昔布100μmol/L分别单独应用时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的抑制率为32.0%、29.3%,两者100μmol/L联合应用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57.8%,与分别单独应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提示两种药物都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内VEGF与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小剂量联合应用都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内VEGF与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且两者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抑制作用强(P〈0.001)。结论小剂量塞来昔布及AA861联合应用能以协同作用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肿瘤转移相关因子VEGF及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