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袍  陈群 《河北医药》2006,28(8):762-76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在周围血管病中约占4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国内、外报道约80%~90%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栓子来源于LDVT[2],而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占人类死亡原因第三位.因此,早期诊断成为治疗本病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现将LDVT病因和诊断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 in lowerlimb,LD—VT)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nfarction,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LDVT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近年来,CI并发LDVT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研究显示CI患者并发LDVT的发生率为25%~65%,患者常常由于静脉血流受阻而致下肢肿胀、疼痛、淤积性皮炎,甚至溃烂。而且LDVT还可继发致命眭肺栓塞和远期静脉功能不全,探讨CI并发LDVT形成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雅玲  冷楠楠  朱冬梅 《河北医药》2011,33(24):3820-382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a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栓塞后综合征,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轻者可引起下肢肿痛,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第三位常见心血管疾病,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的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PTE已备受人们关注。但临床对急性PTE的诊断意识较薄弱,对规范化的诊治流程不够熟悉,缺乏急性PTE溶栓治疗经验。本研究旨在提高PTE的诊断意识、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张敏  刘志强  黄小红  杨娜  周静  徐保朝 《江西医药》2011,46(12):1116-11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23例COPD合并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OPD并发PTE的发生率高,临床最突出的症状是突发呼吸困难或较前加重,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有相应改变。结论 COPD合并PTE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提出疑诊,在选择CT肺血管造影或肺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LDV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10例为观察组,同期确诊为脑梗死但未发生LDVT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行D-二聚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081.43±36.42)ng/ml,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402.15±32.27)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合并LDVT有早期诊断价值,可以尽早识别出高危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是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6%~55%~[1]。准确诊断LDVT是临床及时治疗的有效保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venography,CTV)作为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已应用于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2]。本研究拟探讨直接法CTV在创伤性骨折患者LDVT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蔡瑞歆  李奕标 《河北医药》2016,(8):1237-123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愈后。方法随机选择于2010年10月至2014年9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围术期LDVT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以及愈后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患者在第1天、2~7天、8~14天及14 d后的LDVT发生率分别为0、27儋.1%、47.9%以及25.0%,年龄、手术时间、存在合并症、骨折时间均是L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91.6%的患者在术后肢体功能均完全恢复或者恢复良好,仅9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男女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存在合并症、骨折时间均是L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避免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围术期LDVT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肺栓塞(P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所称PE即指PTE。栓子多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PTE常为DVT的并发症。在临床上根据血液动力学改变将PTE分为大面积及次大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已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欧美国家的初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临床上漏诊与误诊情况常见[1]。PTE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和复发。临床上所用的抗凝药主要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血栓栓塞症(PTE)临床特点、诊治方法 ,提从而高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针对36例PTE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PTE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发热、晕厥和心悸等;89%有低氧血症,90%D-二聚体增高;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的诊断准确率达100%;溶栓和抗凝治疗总有效率86.1%。结论 PTE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CTPA是诊断PTE的重要方法 ,溶栓抗凝在治疗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迅速改善缺氧症状,提高氧分压,达到可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肾病综合征并发肺血栓栓塞(PT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 60 例临床怀疑并发 PTE 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TPA)分成 PTE 组 32 例与无 PTE 组 28 例, 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起病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 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 确定基于评价指标在肾病综合征并发 PTE 的阈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2 组患病时间、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D-二聚体以及 P2 亢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浓度 D-二聚体是肾病综合征并发 PTE 的危险因素。 ROC 曲线分析显示 D-二聚体诊断肾病综合征并发 PTE 的最佳临界值为 1 015.50 μg/L。 结论 D-二聚体是肾病综合征并发 PTE 的危险因素, 当肾病综合征患者 D-二聚体> 1 015.50 μg/L 时需警惕 PTE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宁  雷勇  李桂芬  王泳明 《河北医药》2012,34(18):2768-276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4例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并发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血管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明确诊断后即刻给患者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肺栓塞发生.结论 LDVT是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给予高度重视.注意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0年1月我院诊断COPD并发PTE住院患者22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其治疗预后作临床评估分析。结果本组22例经溶栓和/或抗凝治疗后,治愈15例(68.18%),好转6例(27.27%),死亡1例(4.55%)。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改善COPD合并PTE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1]。肺血栓栓塞症(PTE)占PE的绝大部分。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误诊率较高,现将初诊误诊而后明确诊断为PTE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曹允友 《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701-370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LC后并发LDVT患者14例,对LC后下肢肿胀、疼痛,直腿伸踝试验阳性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对无溶栓、抗凝禁忌证患者尽早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4例患者经治疗后,12例患者血液再通,2例患者效果不佳,予以行介入治疗。结论早期溶检、抗凝治疗LC后并发LDVT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总蛋白S(PS)含量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 CI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总PS含量,AT、PC、PLg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青壮年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确诊住院PTE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青壮年患者(〈60岁)24例(24/45,53.35%),平均年龄(35.0&#177;7.9)岁;老年患者(〉60岁)21例(21/45,44.4%),平均年龄(73.0&#177;7.5)岁。(2)青壮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DVT)、手术史、心脑血管病史、骨折、肿瘤,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DVT、心脑血管病史、手术史、肿瘤、骨折;心脑血管病史在青壮年组比老年组低(5/24∶10/21),差异有显著性(P〈0.05)。(3)青壮年和老年组PT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心悸,但均无特异性。(4)老年组死亡率较高(1/21∶0/2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壮年PTE患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危险因素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 LDVT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小腿周径和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完全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后 PT、TT、APTT、PLT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周径差和患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小腿周径差均小于治疗前,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 LDVT 疗效较好,血管再通率高,能避免血小板减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