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童学龄前的屈光状况。方法 选取2009 年2 月-2010 年1 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 院接受体检的3 岁早产儿193 例(386 眼)作为早产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到该院接受体检的3 岁足月儿190 例 (380 眼)作为足月组,比较两组儿童学龄前的屈光度和屈光状态。结果 两组儿童的等效球镜值、球镜度数 及柱镜度数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儿童远视率、正视率及近视率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5 和6 岁儿童散光率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早产儿童学龄前的屈光状况较差,更易发展为近视或散光,临床 上应加强对早产儿屈光检查的力度,定期进行随访及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戴琰琰  王勇  姜波 《安徽医学》2022,43(3):253-256
目的 评估环曲面设计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 50例(100只眼)近视伴散光学龄儿童,根据佩戴角膜塑形镜类型不同,分为观察组(佩戴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与对照组(佩戴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每组25例(50只眼)。记录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周、1、6及12个月的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偏心量以及眼轴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戴镜前与戴镜后视力矫正和眼轴控制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矫正角膜散光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戴镜后偏心量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曲面设计和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均能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且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治疗区角膜散光及偏心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吴智敏  李旭东  陈易生  夏青 《浙江医学》2020,42(18):1994-1996
目的探讨环曲面(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吉县中医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患儿56例110眼,按照患儿及其监护人自愿原则将其分成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的塑形镜组30例59眼和普通框架眼镜矫正的框架眼镜组26例51眼。随访观察所有患儿18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18个月随访。塑形镜组患儿戴镜后1d、1周、1、3、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18个月屈光度分别增加(-0.54±0.29)、(-1.55±0.27)D,两组屈光度增加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角膜重度散光,可以长期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优化视觉质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2个月后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膜曲率和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与初始(基线)检查时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曲率和角膜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天津市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3年且配戴3年以上后有停戴≥2个月的患者31例(62眼),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主觉屈光度(包括主觉验光散光即总散光)及角膜中央3 mm、中央8 mm曲率及角膜屈光力并进行分析。31例患者平均年龄(11.42±0.95)岁,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平均为(56.45±14.70)个月,停戴时间平均为(3.68±2.26)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相对检验进行戴镜前后角膜形态的比较。结果 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左右眼主觉散光、3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及8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均比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2个月及以上后,角膜平坦曲率和屈光度未能恢复至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方法选择合肥市10家托幼机构的3 6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伟伦视力筛选仪进行眼屈光度的检查,完成视力异常影响因素调查表的填写。结果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3 428例,应答率95.2%。发生视力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共928例(27.1%),视力异常的发生率没有性别和年龄差异;散光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近视和远视。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包括儿童出生时体重、生活采光条件、户外活动和近距离用眼时间。结论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生时体重、生活采光、户外活动和近距离用眼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连市近年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和弱视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460例(920只眼),分析屈光状态分布、弱视发生状况,同时分析弱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0例儿童中弱视儿童267例(弱视眼434只,矫正视力正常眼100只),矫正视力正常儿童193例(矫正视力正常眼386只)。矫正视力正常眼中近视和远视的占比高于弱视眼(P <0.05);弱视眼中散光的占比高于矫正视力正常眼(P <0.05)。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为主,分别占65.85%和60.81%。弱视和矫正视力正常患儿年龄、出生时窒息、每天睡眠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挑食、每天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及读写姿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出生时窒息是发生弱视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以散光为主,同时弱视发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干预对策.方法 于2015年3~6月随机抽取佛山地区6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共1 421名,采用尼德克AR-20手持自动验光仪、视力表等对学龄前儿童做视力和屈光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近视组和非近视组,调查两组儿童的用眼时间、生活习惯、父母基本情况、用眼卫生习惯和家庭环境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21名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为2.18%(31/1421),3~4岁12名,占0.84%;4~5岁28名,占19.70%;5~6岁9名,占6.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父母近视、近距离用眼、每日看电视时间、做眼保健操方法和眼睛疲劳在近视和非近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近视、每日看电视时间、做眼保健操方法和眼睛疲劳是学龄前儿童出现近视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出现近视的情况并不少见,实施改善用眼环境、加强健康用眼知识宣教及培养良好的用眼行为等干预措施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眼科门诊接待的3~12岁1 000例儿童(2 000只眼)进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屈光状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近视最多,占658只眼(65.8%),远视296只眼(29.6%)混合散光46只眼(4.6%);其中学龄前近视眼29只(2.9%),学龄后近视眼629只(62.9%);学龄前远视眼128只(12.8%),学龄后远视眼168只(16.8%);学龄前混合散光眼25只(2.5%),学龄后混合散光眼21只(2.1%).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6~12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随年龄增长近视人数增多及程度加深,弱视多发于远视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眼科门诊接待的3-12岁1 000例儿童(2 000只眼)进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屈光状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最多,占658只眼(65.8%),远视296只眼(29.6%)混合散光46只眼(4.6%);其中学龄前近视眼29只(2.9%),学龄后近视眼629只(62.9%);学龄前远视眼128只(12.8%),学龄后远视眼168只(16.8%);学龄前混合散光眼25只(2.5%),学龄后混合散光眼21只(2.1%).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6-12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随年龄增长近视人数增多及程度加深,弱视多发于远视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合肥市学龄前儿童散光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合肥市10家托幼机构3~6岁学龄前儿童3 600例,应用伟伦视力筛选仪进行双眼屈光度的检查,并通过调查表调查其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3 428例,应答率95.2%,散光共计219例(占6.4%).各年龄段(χ2 =3.819,P>0.05)和不同性别(χ2 =0.255, P>0.05)散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因素包括出生时体质量、户外活动和近距离用眼时间.结论 散光是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出生时体质量、户外活动和近距离用眼时间是影响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散光患病率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5月北京市海淀区17所幼儿园儿童,使用Spot筛查仪测量其自然瞳孔状态下屈光度并测量视力。根据右眼数据计算散光患病率,比较不同年龄儿童的散光患病率、散光程度构成比、柱镜度组散光轴位以及柱镜度组视力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视力正常儿童散光的95%可信区间。结果 获得完整屈光数据,同时完成视力检查的儿童5 665人,其视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1 D散光患病率为29.0%。不同年龄段散光程度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占比分别为59.7%、5.3%和35.0%;随散光度的增加,顺规散光占比例增加,其中≥2 D顺规散光占比达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儿童视力随散光度的增加而降低,0.25~<1.00 D视力基本正常,1.00~<2.00 D视力轻度下降,≥2.00 D视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视力正常儿童中散光95%可信区间为0~1.25 D。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验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2月至8月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206只眼),分析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与18个月后眼轴变化量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眼轴、角膜散光、平k、陡k、e值、瞳孔直径、可见虹膜直径、镜片定位等参数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进行广义线性模型拟合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向后选择法多因素分析表明,眼轴变化量跟年龄、原始屈光度相关(P<0.001、P<0.001),患者基线年龄越大,眼轴增长越缓慢。将基线屈光度进行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P<0.01),2组组间控制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和基线屈光度是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影响因素。年龄大的患者比年龄小的眼轴增长缓慢,针对年龄小的患者角膜塑形镜各弧区应个性化设计;基线屈光度-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而3.00 D以上和3.00 D以下的近视控制效果却不受屈光度增减的影响,对屈光度-3.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OK镜矫正技术对青少年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51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OK镜矫正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半年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屈光度和提高视力的效果(P均<0.01),屈光度≤-3.00D以下者效果好,但须持续戴镜,一旦停戴,效果波动明显。角膜曲率降低范围在+1.00~+3.00D之间,降低幅度大者近视度数降低也较大。但患者有散光或增加散光度数、重影、角膜上皮点状损伤、视力不稳定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OK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可逆性,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注意角膜上皮损伤及重影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儿童的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及散光等屈光因子及其总散光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295例(590眼)平均年龄为8.43(4~14)岁儿童的AL及K值,屈光不正的度数在睫状肌麻痹后由客观检影得到.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低度远视、中度远视及高度远视7组.比较各组AL、角膜参数的差别,分别分析SE和AL与K、角膜散光和总散光的关系.结果 ①不同屈光状态组中,高度近视组AL最长,高度远视组AL最短,各组的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度和中度近视组的K值最大,虽然这两组间K值无明显差异,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远视组的K值最小,除与高度远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比其他各组都小(P<0.05).③SE与K值呈负相关(r=-0.242,P<0.001),与角膜散光呈正相关(r=0.131,P=0.001),与总散光无相关性;AL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r=-0.218,P<0.001),与K值及总散光无相关性.④用多元直线回归将AL、K及年龄作为自变量,SE作为因变量构造回归模型,得到的方程为:SE(D)=94.302-2.353×AL-0.948×K-0.169×Age.结论 角膜K值越大,眼轴长度越长,眼球的屈光状态越偏向于近视;但高度远视者的角膜K值变大,说明其角膜试图代偿其眼轴长度过短造成的远视成分,以使整个眼球朝正视化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随着近视程度的增高,近视者的角膜变陡,随着远视度数的增长,远视者的角膜变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各种屈光不正分布状况,做好近视眼的防治和弱视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方法对眼科门诊1.5—20岁屈光不正患儿常规散瞳后分别用电脑验光仪、带状光检影镜、主觉插片验光,待瞳孔恢复正常后复查,给予配镜矫正,对记录资料回顾总结。结果7052名儿童、青少年14104眼中有屈光不正眼13726只,占97.32%,其中近视6317眼占46.02%,远视1272眼占9.27%,散光6137眼占44.71%。在6137散光眼中近视性散光3790眼占61.76%,远视性散光2004眼占32.65%,混合性散光343眼占5.59%。结论屈光不正中近视眼随年龄增加比率升高,远视眼随年龄增加比率降低。各类散光眼的比率也与年龄有关,近视性散光随年龄增加比率升高,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随年龄增加比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单眼低度近视儿童45例(90眼)临床资料。经1%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将等效球镜度(SE)-3.00 D~-0.50 D纳入近视眼组,SE+0.25 D~<+2.00D纳入非近视眼组。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计算轴率比(AL/CR)。使用海德堡SD-OCT进行黄斑区水平线性扫描并获取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使用OCTA模块获取3 mm×3 mm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通过Image J图形处理软件获取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血流指标与年龄、AL、CR、AL/CR、SFCT的相关性。结果 近视眼组SE和SFCT均小于未近视眼组,而AL和AL/CR均大于未近视眼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和弱视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和弱视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将确诊的102例视力不良的学前儿童作为研究病例,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喜欢看书(OR=2.53)和喜欢画画(OR=3.87)是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父母近视是一种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近视的父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用眼卫生。预防视力不良应从学前抓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期近视儿童眼前节生物学参数之间,以及与近视屈光度、眼轴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眼科门诊7~15岁双眼近视儿童631例,均选取右眼。所有儿童均使用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并计算获得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通过索维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获得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keratometry,K)、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并计算获得眼前节长度(anterior ocular segment length,AnL)、 LT/AL、 ACD/AL、AnL/AL、AL/角膜曲率半径(corneal radius,CR)值,比较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度、中度及高度近视组,SE(F=571.843,P < 0.01)、AL(F=71.248,P < 0.01)、AnL(F=4.678,P < 0.05)、ACD/AL(F=7.786,P < 0.01)、AnL/AL(F=14.165,P < 0.01)、AL/CR(F=135.263,P < 0.01)、LT/AL(F=4.705,P <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和ACD呈正相关(r=0.208,P < 0.01),和K值呈负相关(r=-0.451,P < 0.01)。AL和LT、AnL之间无显著相关性。ACD和LT呈负相关(r=-0.378,P < 0.01)。SE和AL、LT均呈负相关(r=-0.696,-0.128,P < 0.05)。SE和K值无相关性,但控制变量AL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667,P < 0.01)。SE和LT/AL、AnL/AL均呈正相关(r=0.268,0.465,P < 0.01),和AL/CR比值呈负相关(r=-0.826,P < 0.01)。控制变量AL后,SE和LT/AL呈负相关(r=-0.349,P < 0.01),和AnL/AL则无相关性。结论: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前节各屈光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但相较眼轴的增长,眼前节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