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艾滋病合并TM感染患者13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消瘦、咳嗽、皮疹、贫血、脾大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少数可有气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1例临床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诊疗思路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我院1例TM感染继发H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疾病诊疗思路进行总结。 结果 患者,男,53岁,无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史,出现持续性发热、咳嗽咯痰、皮疹、黄疸、肝脾大、肝功能损害、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炎症指标、甘油三酯、铁蛋白升高,痰真菌培养、外周血宏基因新一代测序找到TM,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诊断为TM感染继发HPS,予伏立康唑抗真菌,人免疫球蛋白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结论 TM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同时继发HPS者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需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老年HIV/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特殊人群机会性感染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203例老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203例患者在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15(9~26)个/μL。马尔尼菲篮状菌在雨季(4月至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3月)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为96.55%,全身乏力为73.39%,体重下降为75.36%,脐凹样皮疹为26.46%。168例(82.75%)患者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以肺结核所占比例最高(45.81%)。胸部CT表现异常征象为94.89%,其中斑片状病变占91.39%,磨玻璃样病变占38.17%,结节性病变占10.21%,空洞病变占5.37%,粟粒性病变占3.22%,胸腔积液占58.60%。好转占57.14%,放弃治疗占31.03%,死亡占11.82%。结论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老年HIV/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无典型的特征,常合并肺结核等多重感染,死亡率高。临床上需要对老年HIV/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疗和管理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条件致病性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患者是通过吸入获得致病性分生孢子感染TM。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中央坏死样皮疹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体征。血液系统表现为三系不同程度的减少。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具有快速、取材简单等特点;真菌培养报告时间通常大于14 d;组织病理改变大致分为肉芽肿型、化脓型和坏死型。G试验、GM试验有助于诊断;TM MP1P抗原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查是今后TM早期诊断的研究趋势。目前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200 mg/d的剂量维持至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s/μL。近年来建议抗真菌后尽早HAART控制HIV病毒。今后仍需研究快速诊断TM的方法,实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精准诊治。本文从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与预防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克服的困难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预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 TSM)的潜在分布及分析其驱动因素,为监测和预防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6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发表在英文和中文文献中的经实验室确诊的非重复性的TSM资料及坐标信息。利用环境变量、竹鼠分布和HIV/AIDS流行情况建立最大生态模型来预测世界TSM的生态位,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纳入705篇文章(477篇中文文章和228篇英文文章),剔除输入性病例后,共收集到100个疫源地信息纳入模型。所构建的模型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97,测试集的AUC为0.991。Maxent模型表明,竹鼠的分布、最热季度的平均温度、最湿月份的降水量、HIV/AIDS的流行情况和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是影响TSM分布的5个重要变量。除了确定传统的TSM流行地区(中国长江以南、东南亚、印度北部和东北部),还确定了其他潜在的流行地区,包括长江以北部分地区、中美洲...  相似文献   

6.
7.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在体内呈酵母相,易导致血流播散性感染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确诊靠病原学培养,但培养一般需3~14 d,不能快速诊断。本研究选取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外周血人工推片瑞吉氏染色镜检评估血小板数时,快速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诊断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外周血人工推片瑞吉氏染色镜检可在短时间内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明确诊断。此法简单快速,损伤小,易操作,易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早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R_046269对网格蛋白重链基因(CLTC)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析前期TM孢子感染BEAS-2B细胞4 h后的lncRNAmRNA基因芯片表达谱。以BEAS-2B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用TM孢子感染BEAS-2B细胞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lncRNA-NR_046269、CLTC的相对表达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NR_046269与CLTC mRNA的相关性,然后使用慢病毒载体转染BEAS-2B细胞,分别过表达和敲低lncRNA-NR_046269(分为过表达组和敲低组),验证lncRNA-NR_046269对CLTC的表达是否具有靶向调控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ncRNA-NR_046269[(1.05±0.06)vs.(37.17±0.46)]和CLTC[(1.02±0.01)vs.(4.44±0.45)]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49、12.89,P均<0.05),...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 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 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例来自非流行地区且免疫功能正常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反应,一度疑诊为过敏性肺炎,后在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而确诊,经伊曲康唑治疗后康复。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为表现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较为少见,特别是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本例值得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探索Mp1p对宿主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使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表达Mp1p的THP-1巨噬细胞株(THP-1-Mp1p+)。采用RNA高通量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技术,在转录组学分析中,检测细胞内mRNA的表达量,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组学分析中,通过数据库比对进行代谢物鉴定,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揭示潜在作用机制。将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结果联合分析,将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进行联合分析,进一步阐述Mp1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THP-1-Mp1p+组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共有1 180个差异基因,上调基因345个、下调基因835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135个,其中BP 105个、CC 28个、MF 2个。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p1p对THP-1巨噬细胞的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高度相关。代谢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艾滋病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年至2021年艾滋病患者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为TM组,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为NTM组,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均小于40岁,NTM组24%患者预后不良,TM组预后不良占17%。相比于NTM组,TM组患者白蛋白更低(P = 0.003),降钙素原更高(P = 0.002),血沉更慢(P = 0.011),真菌D葡聚糖更高(P < 0.001)。NTM组患者内毒素越低,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P = 0.022);白蛋白 < 30 g/L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白蛋白 > 30 g/L的患者(P = 0.017);CD8 < 250/μL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CD8 > 250/μL的患者(P = 0.049)。TM组CD8 < 250/μL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CD8 > 250/μL的患者(P = 0.012);真菌D葡聚糖越低,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P = 0.016)。  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中,与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相比,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者白蛋白更低,血沉相对较慢,真菌D葡聚糖水平明显升高且有利于患者预后。2组患者预后均较差,较高的CD8水平预示着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4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marneffei)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5例HIV感染者按是否合并T.marneffei感染分为合并T.marneffei感染组(15例)和单纯HIV感染组(2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TLR2、TLR4、TLR9的蛋白表达水平,TLR4信号通路中间因子TANK结合激酶1(TBK1)、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合并T.marneffei感染组和单纯HIV感染组间,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患者中合并T.marneffei感染组和单纯HIV感染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合并T.marneffei感染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单纯HIV感染组,TLR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低剂量两性霉素B(AMB)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0例AIDS合并T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MB组(AMB+伊曲康唑治疗)1306例和氟康唑组(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274例.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半导体激光对小鼠遗传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830nm半导体激光照射小鼠胸腺组织。统计腹腔巨噬细胞、胸骨幼红细胞微核出现率及精子畸形率。结果:小剂量照射引起精子畸形,大剂量照射除引起精子畸形外还可引起腹腔巨噬细胞、胸骨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升高。结论:该结果说明830nm半导体激光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甲氨喋呤(MTX)对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培养的BMSC中加入不同浓度MTX(对照组:0μmol/L;浓度Ⅰ组:0.01μmol/L;浓度Ⅱ组:0.1μmol/L;浓度Ⅲ组:1.0μmol/L),对BMSC形态学及生长情况,、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数目、BMSC层粘附率和造血细胞混合集落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浓度Ⅰ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浓度组Ⅱ和浓度Ⅲ组梭形成纤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生长曲线低平(P<0.05,P<0.01),CFU-F计数或粘附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或降低(P<0.01),造血细胞集落生长差,以浓度Ⅲ组改变最明显,结论:高浓度MTX可导致离体小鼠BMSC形态学改变,生长受抑制以及粘附功能和造血支持功能的损伤,其损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疗法(FMT)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CI组(B组)、FMT组(C组),每组12只.A组仅手术暴露,不进行击打,B组和C组用改良Allen's击打法建立SCI模型.C组灌胃给予粪菌液,连续14d.对16SrDNAV3-V4高度保守区进行Hi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转录组的改变,探寻绿原酸对PA01抑菌机制。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绿原酸对PA0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MIC测定结果设置绿原酸组(CA组)和对照组,对两组PA01进行转录组测序;随后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有37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505个表达下调。GO、COG功能分类显示细胞过程、催化活性、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等条目中差异基因数量占优势;GO、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涉及细菌致病机制、细菌分泌系统、膜整体组件、膜的固有成分、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铁载体族非核糖体肽的生物合成和ABC转运蛋白等途径与通路。结论:绿原酸可显著改变PA01的转录谱,Ⅲ型分泌系统、铁载体等有望成为新的抗菌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抗炎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各15只。模型组及干预组制备UC小鼠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对干预组进行粪菌移植,其他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共7 d。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小鼠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价。干预第8天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组织学评分,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组织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水平。结果对照组、干预组、模型组的DAI、CMDI、组织学评分依次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fh及Tfr水平、Tfh/Tfr比值均升高,干预组Tfh及Tfr水平升高,而Tfh/Tfr比值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Tfr水平升高,而Tfh水平及Tfh/Tfr比值降低(均P<0.05)。结论粪菌移植可减轻UC小鼠肠道黏膜炎症,这可能与其降低促炎症因子Tfh的表达并促进保护因子Tf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