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风药辛能润燥的机理、风药治疗燥证的配伍方法和选用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风药之辛本身并无直接润燥之功效,它是通过辛散宣通之性,宣达脏腑三焦之腠理,使液生津布而间接发生其润操作用的。并例举了风药在外澡、内燥治疗中不同的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临床用药中,中西药同时服用的情况越来越多。中西药同时服用,有些配伍会起到协同作用,而发挥积极疗效,但是也有一些配伍却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甚至还会给身体造成危害。1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1.1 中药能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 如健脾益肾药与化疗药合用,可降低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如在注射链霉素的同时内服中药骨碎补煎剂可以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不良反应。又如由西药5-氟尿嘧啶、鲨肝醇、环磷酰胺、奋乃静与中药白芨粉、海螵蛸粉共同配制的复方氟尿嘧啶片,其中的5-氟尿嘧啶与环磷酰胺易产生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而白芨粉与海螵蛸既能止血消肿,又  相似文献   

3.
川芎是临床常用药,对药配伍,各取其长,补彼此之不足,全个体之未备,乃合群之妙.系统整理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5种川芎"对药"配伍关系(主要包括同类相从、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解析与川芎配伍药物的性味功效,总结对药配伍规律,探讨组方用药比例,发掘用药特点,以期规范川芎对药应用范围、剂量等,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十八反”药方的方药信息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7500首方剂中筛选出119首包含有“十八反”药物配伍的方剂,对其组配形式、剂型、主治病证、组方药物的药性与功效、配伍规律等进行了量化分析,较深入地揭示了反药方的组方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5.
红曲为药食两用型传统中药材,生产与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功效。近年来对红曲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发现,红曲含有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为了更好发挥红曲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唐朝至明清时期中药学文献中关于红曲名称、来源、性味归经、品质鉴别、炮制加工、临床常用配伍方法、功用以及使用注意等多方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红曲的中药学及临床文献学历代沿革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以期为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药七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一、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表现为配伍六情中的药物出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1.具有联系的多样性,如相须相使能增强功效或产生新功效,……相反能增强或产生毒性。2.六情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特,点而成系统。如配伍的整体功能可大于或小于组成它的各药功能之和;一味药随配伍不同而功能有异;配伍药间比例或剂型不同功能亦有异;配伍可以是两味,也可增加药味组成较大或更大的方,具有整体化特点。二、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1.药物配伍后出现功能增强或新功能,药在方中的主次地位又可改变,呈现同一性。2.药物配伍后可消减功效,可增强或产生毒性,呈现斗争性。3.上述两种情况可存一方中,但在总体上呈协同作用。4.相须与相反、相畏与相杀、相使与相恶构成三对矛盾。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山药临床应用特点与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含山药方剂的临床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2013工作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分别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30篇,共含中药373味。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脾经、肺经和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含山药的核心中药组合22个,配伍中药多为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脾系病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1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8类。结论:通过分析含山药方剂的临床应用文献,反映出山药的应用特点和配伍规律,可进一步反馈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或将文献总结所得规律用于相应保健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挖掘中医文献中收录的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配伍的规律,为临床防治产后缺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催乳功效的方剂及中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构建数据库,用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催乳方剂中的中药组成和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286首,涉及中药164味。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通草和漏芦;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川芎-当归(40次);3味中药组合为川芎-当归-甘草(30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产后缺乳的方剂中,木通与黄芪、桔梗与茯苓、猪蹄与人参等都是临床常用的配伍。结论催乳中药可以疏通乳脉,补气补血,进而促进乳汁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选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过敏性鼻炎时,不同途径应用地塞米松对临床治疗效果和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状况的影响。方法 应用地塞米松行SGB时,依照给药途径分组:阻滞药配伍、口服配伍及不应用来对照,然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穿刺部位疼痛状况。结果 星状神经阻滞配伍地塞米松对过敏性鼻炎有肯定疗效,如经阻滞药伍用地塞米松,可有效减低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和程度。结论 在用SGB治疗过敏性鼻炎时,阻滞药物中配伍地塞米松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药蜂房是一味重要的常用动物药,在历代中医药古籍中都有其相关记载.该味动物药临床上有祛风止痛、攻毒杀虫等功效,可单用,也可在复方中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应用广泛.本文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作为依据,对蜂房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介绍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药理作用机制,为蜂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治疗男性不育症中药复方专利的挖掘,研究其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遣药组方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10至2021年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中药复方专利,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中药频次进行统计,通过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方法分析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结果...  相似文献   

12.
虫类药药力峻猛,其性走窜,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根据辨证论治及异病同治的原理,应用虫类药治疗咳嗽、痛证、皮肤病、肿瘤等疾病均获得良效。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在熟练掌握虫类药的特性功效前提下,适当配伍相应的虫类药物,能较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黄元御辨证审慎,用药精简,配伍得宜,用药沿袭张仲景而多有发挥,善于将仲景未用之药融入经方之中。黄氏临床对何首乌的应用十分广泛,其著作《四圣心源》中运用何首乌组方15首。何首乌滋肝养血,润燥荣筋,入足厥阴肝经,与他药配伍得当,可扩大其治疗范围。黄氏运用何首乌与温补、酸敛、滋润等药配伍,治疗病证包括血瘀、中风、目病、须发不荣以及妇产科诸证。总结黄元御运用何首乌的经验,可为进一步研究何首乌的主治功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临床医师常将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常见病,目的为了增加疗效,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乘之功效。中西药联用也经常出现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药源性疾病等。严重的甚至可危急生命。因此中西药联合应用有其独特的配伍禁忌。了解重视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西药达到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昆布的古今应用情况及用药经验,为昆布临床合理应用及相关产品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医典》等著作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含昆布方剂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共筛选出含昆布方剂342首,来自90种医籍。配伍分析发现,昆布多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等,与海藻配伍频率最高,其次为连翘、甘草、半夏等。分析主治病症发现,昆布多用于治疗瘿气、瘰疬、噎膈、疮等。1993年5月4日至2023年5月4日,中国知网共收录736篇含昆布临床文献,2000年左右,昆布多配伍夏枯草、黄药子等治疗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直至2010年,昆布多糖及昆布多糖硫酸酯在治疗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等疾病中具有更大优势。结论:古代方剂与现代临床研究多集中于以昆布治疗瘿气,但古代含昆布方剂还可以治疗瘰疬、噎膈、咳嗽、疝、疮等病症,应用范围远超现代,且昆布解酒、瘦人等功效并未在现代临床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成方合用在治疗泄泻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观出发,以治疗泄泻为例,说明临床治疗复杂病证应根据多环节病机的主次轻重,选择两个以上具有某些相同功效的成方联合应用,使原方剂中的相关药组及药物间构成新的配伍关系,既增强原有功效,又可产生新的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药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每味药物功效的认定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纵观古今本草中的记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述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空间、医家认识、学术流派、配伍环境等差异有关。中药功效的再衡定值得深度探讨,厘清功效的“源”与“流”、正视基础功效与方药离合、斟酌药物剂量等可作为探讨研究的主要原则。基于传承与创新,提出以重视古今文献中药功效的整理、加强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传承、引入现代临床和药理研究、利用药用植物亲缘学推演功效等作为中药功效研究的主要路径,对中药功效的统一规范化、中药临床疗效的提高及临床应用范围的拓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柴胡劫肝阴"之论,从柴胡的药源药性、应用历史、临床报道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加以总结讨论,认为"柴胡劫肝阴"之论有失偏颇。为了避免出现阴伤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柴胡时应正确辨证、合理用药,注意不同品种功效有异、各功效的取效剂量不同,恰当炮制和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辛温药与苦寒药的特性,探讨了其配伍规律,介绍了其临床运用。辛温与苦寒药配伍主要有协同、相制、反佐等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湿热蕴结、寒热夹杂和气机壅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