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分析对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2003年12月我科确诊的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为黏膜病变,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1例病变累及肌层,出现肠梗阻;1例为全层型,既有消化吸收不良,又有腹水等症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一般对类固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为EC性肉芽肿;后者见于EC性胃肠炎和继发于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EC多症及肿瘤等的胃肠道EC浸润。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0多例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EG患者黏膜型7例,浆膜型1倒.黏膜型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和低热等.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明显增高.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EG的内镜检查表现没有特异性,多为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活检提示病变部位受累黏膜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激素治疗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症状虽可反复发作,激素远期疗效也甚好.结论 EG患者临床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0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黏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腹泻.肌层型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可有腹痛、便闭.浆膜型以腹痛、腹胀、腹水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0.425±0.215,0306±0.025),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正常,IgG可下降.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陈丽 《中原医刊》2007,34(12):83-84
目的探讨胃镜、肠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对有临床症状需要做胃镜或肠镜检查的病人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类。结果本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胃、肠壁结构存在,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见大量散在或成团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腹水者细胞学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其他明显异型细胞。结论对临床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腹水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均需做胃镜或肠镜检查,并取组织做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样可大大降低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漏诊或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东毅  姚宏昌 《医学综述》2008,14(12):1833-183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病理研究证明胃、肠黏膜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细胞浸润可以是弥散性或局限性的,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整个胃肠道壁各层,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
曹鸿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21-122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大部分患者存在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83.3%),内镜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居多。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当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时可以怀疑本病,我们建议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症状的而常规内镜并无特异性发现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本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方法对2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病变部位及累及深度有关。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 分析2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镜检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24例临床、病理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胃肠镜表现,其中电子胃镜检查11例,均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和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14例,6例达回肠末段,8例达回盲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变分布特点:胃镜检查11例中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胃窦(5例)及十二指肠(4例),共9例,占81.8%;肠镜检查14例中回盲部受累7例,占50%,为最好发部位;多为多发病灶(21/25),孤立病灶少见(4/25)。内镜下表现:11例胃镜下最常见的表现为溃疡8例,占72.7%,圆型或椭圆型,其中多发溃疡5例,以浅溃疡为主,薄白苔,孤立溃疡3例,多较深,白苔,直径均≤1.0cm。其次为散在多发糜烂7例,占63.6%,黏膜水肿7例,占63.6%;皱襞增厚6例,占54.5%。隆起病变7例,占63.6%,表现为疣状隆起、结节样及匍型。1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隆起病变,溃疡为多发浅溃疡(7例)占50%,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圆型及不规则型,散在分布,直径0.3~1.0cm,伴黏膜水肿、皱襞增厚、散在多发糜烂,局部肠腔狭窄;隆起病变(7例)占50%,表现为结节状,最大直径约4.0cm。黏膜活检病理检查:黏膜层均可见较多或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共5例,占45.5%(5/11);阴性6例,占54.5%(6/11)。结论 消化内镜检查是诊断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而通过内镜检查行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合甲苯胺蓝染色及硫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内颗粒,观察9例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中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结果在黏膜各层及肉芽组织中,均见到未释放型和释放型2种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聚集区也是嗜酸性粒细胞相对集中区。结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可能是肥大细胞释放的各种介质造成黏膜损伤、肉芽组织及溃疡形成,手术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一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经病理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提示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无效而影像学检查提示胃壁或十二指肠水肿增厚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应及时行内窥镜下黏膜多点活检,将有助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从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肠梗阻、腹水等症状的慢性疾病。具体症状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深度。浆膜型EG因发病率极低和症状不典型,在临床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17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症状,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2例被误诊,误诊率为11.8%。胃肠粘膜型11例,肌型3例,浆膜型2例,黏膜、浆膜混合型1例。17例患者中有2例未治疗自行缓解,15例均在知情同意下给予激素治疗,均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是一种以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容易被误诊,需结合外周血和病理学检查确诊;激素治疗作用迅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孙苏安  田兆方  李巧群 《疑难病杂志》2010,9(1):25-27,F0003
目的探讨疑难食管溃疡性病变——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病理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9例术后诊为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硫堇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等。结果9例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病变特征均呈溃疡型改变,溃疡及其周围黏膜各层及肉芽组织中,见到未释放型和释放型2种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集中区也是肥大细胞聚集区。结论本病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病变过程中可形成溃疡,手术前易误诊为食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