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已成为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TAVR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患者具有年龄较轻、解剖结构更为复杂等特点,这增加了TAVR的难度,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更是一大难点。这一挑战性解剖特点对术前规划、术中操作及瓣膜器械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使用的TAVR瓣膜绝大多数仍是第1代瓣膜,临床上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特编写该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AV)与三叶式主动脉瓣(TAV)狭窄的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据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BAV组和TAV组。主要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和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1年TAVR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49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6±6.3)岁,男性25例(51.0%)。其中BAV组32例,TAV组17例,随访时间为466(390,664)d。BAV组与TAV组患者的1年期全因死亡和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32)比5.9%(1/17),P=1.00];Kaplan-Meier曲线亦显示该复合事件在两组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3,95%CI 0.09~11.24,Log-rankP=0.98)。...  相似文献   

3.
二叶式主动脉瓣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常伴发主动脉瓣狭窄,老年患者通常需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手术风险极高。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治疗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二叶式主动脉瓣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在早期被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禁忌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现将近期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中约40%为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式主动脉瓣这一主动脉瓣瓣叶形态,因其解剖特殊性,仍属于TAVR治疗的挑战解剖类型。近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撰写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中...  相似文献   

5.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 的相对禁忌证, 其异常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特点增加了TAVR 的难度和风险,手术成功率低于三叶瓣患者。但随着手术策略的不断 优化和新一代人工瓣膜的应用,这类患者的TAVR 治疗效果得到改善。本文将对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特点及其 TAVR 治疗策略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二叶式主动脉瓣(BAV)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在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较常见,且该人群具有年轻、瓣膜钙化严重等特征。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和医疗器械的迭代更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BAV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但BAV复杂的解剖结构对TAVR治疗提出巨大挑战。通过术前充分了解瓣膜解剖形态和制定手术策略,BAV狭窄患者在我国行TAVR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在远期预后、新一代瓣膜的应用等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本文就TAVR治疗BAV狭窄的现有证据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使用国产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AV)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使用国产瓣膜行TAVR治疗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按瓣叶形态分为BAV组与三叶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随机对照及队列研究试验,同时采用Revman 5.3、Stata 15.1软件对纳入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7项研究,共分析13233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BAV组与TAV组在30 d死亡率(OR=1.13,95%CI:0.89~1.44,P=0.32)、1年死亡率(OR=0.91,95%CI:0.77~1.06,P=0.22)、脑卒中(OR=1.26,95%CI:0.94~1.68,P=0.12)、瓣周漏(OR=1.17,95%CI:0.95~1.44,P=0.15)、大出血事件(OR=0.84,95%CI:0.66~1.06,P=0.13)、血管并发症(OR=0.77,95%CI:0.59~1.00,P=0.051)、冠脉阻塞(OR=1.83,95%CI:0.93~3.60,P=0.08)、术后心梗(OR=1.14,95%CI:0.63~2.06,P=0.66)、急性肾损伤(OR=1....  相似文献   

9.
二叶式主动脉瓣(BAV)畸形是主动脉瓣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瓣膜发育异常.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治疗中、高风险BAV患者的重要方法,但一些围术期因素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TAVR治疗BAV畸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希望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多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BAV)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而言是一个技术难题.尽管BAV被排除在关于TAVR的随机对照研究之外,但临床实践中仍有部分患者接受了 TAVR治疗.多中心注册研究证实了TAVR应用于BAV患者的临床结局与常规三叶式主动脉瓣(TAV)患者类似.本文系统回顾关于TAVR应...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狭窄(AS)合并二尖瓣狭窄(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 传统治疗策略为外科手术, 但外科手术高风险的严重AS合并MS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开放性手术,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 同期经导管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该文报道了2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AS合并MS的病例, 2例患者的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均得到了有效缓解, 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和术前评估要点.方法 纳入阜外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的TAVR患者54例.分析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三组瓣膜选择的oversize(测量瓣环直径/选择瓣环直径-1)为:-0.22±8.62%vs.0.5...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常需要建立一主一副2条动脉入路及1条静脉入路。该文报道了国内首例使用单血管入路技术完成TAVR病例, 将传统TAVR手术需要的两动一静3条血管入路简化为仅需1条动脉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14.
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经导管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目前尚无成熟的其他新型治疗方式。该文报道了2例经导管冲击波球囊治疗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例, 术后即刻主动脉瓣狭窄明显改善, 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过程中狭窄进一步加重而接受瓣膜置换治疗, 另1例随访至6个月时临床效果仍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传导阻滞患者应用过渡起搏器(TPPM)技术减少非必要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筛选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的所有患者, 纳入TAVR术后出现传导阻滞并应用TPPM者。TPPM术后随访4周, 每次随访时进行起搏器程控。研究终点为1个月时成功拔除TPPM, 无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成功拔除的标准为1个月时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无起搏信号, 同时最后一次起搏器程控提示起搏比例为0。拔除TPPM后继续常规随访心电图至6个月。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 年龄(77.0±11.1)岁, 女性7例。其中7例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1例为二度AVB, 2例为一度AVB(PR间期>240 ms)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间期>150 ms)。TPPM放置时间为(35±7)d。8例高度AVB患者中, 3例恢复窦性心律, 3例恢复窦性心律伴束支传导阻滞, 2例仍存在三度AVB并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一度AVB伴LBBB患者PR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二叶式主动脉瓣(BAV)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分析术前多排螺旋CT(MDCT)预测的最佳导丝跨瓣角度、球囊预扩张角度和瓣膜释放角度规律,总结三种投照角度预测值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严重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而行TAVR的BAV患者31例。收集基线资料、术前评估和手术情况。使用MDCT预测TAVR最佳导丝跨瓣角度、球囊预扩张角度和瓣膜释放角度,按照横裂式BAV和纵裂式BAV分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和规律。结果最佳导丝跨瓣角度,横裂式BAV为右前斜(RAO)8°(18°,3°)、足位(CAU)25°(29°,17°),纵裂式BAV为左前斜(LAO)26°(21°,34°)、头位(CRA)13°(6°,2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最佳球囊预扩张角度(显示左冠状动脉开口),横裂式BAV为LAO 11°(9°,26°)、CRA 8°(1°,19°),纵裂式BAV为LAO 36°(30°,39°)、CRA 22°(14°,2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佳球囊预扩张角度(显示右冠状动脉开口),横裂式BAV为LAO 48°(43°,60°)、CRA 26°(3°,29°),纵裂式BAV为LAO 48°(39°,70°)、CRA 25°(22°,33°),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0、P=0.560);最佳瓣膜释放角度,横裂式BAV为RAO 12°(16°,4°)、CAU 25°(28°,19°),纵裂式BAV为LAO 21°(17°,26°)、CRA 3°(-2°,1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术前MDCT可预测BAV行TAVR的最佳导丝跨瓣、球囊预扩张和瓣膜释放投照角度,这些角度与BAV为横裂式还是纵裂式相关,存在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置入Venus-A瓣膜后发生中/重度瓣周漏(PVL)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行TAVR治疗且植入Venus-A瓣膜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依据出院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反流束长度与瓣环周长之比(院内死亡患者参考术中瓣膜释放后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将患者分为中/重度PVL组和轻度/无PV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根部及全主动脉CT扫描与分析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各影响因素对中/重度PVL的预测价值。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 年龄(70.9±6.5)岁, 其中男性46例。中/重度PVL组16例, 轻度/无PVL组66例。中/重度PVL组的男性占比、瓣膜植入深度、瓣环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长短径、LVOT覆盖指数均大于轻度/无PVL组(P均<0.05)。主动脉成角有大于轻度/无PVL组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因瓣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外科低危重度症状性二叶式主动脉瓣(BAV)与三叶式主动脉瓣(TAV)狭窄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TAVR治疗的外科低危[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4%]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我国真实世界中采用第一代自膨胀式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共22个中心行TAVR的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根据CT核心实验室判断将患者按Sievers分型分为0型二叶瓣组和1型二叶瓣组.通过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