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病变切除术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央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术中均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脑中央沟位置,根据B超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血运及周边血流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设计,显微镜下切除病灶,术后即时行彩超复查。 结果 36例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均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MRI显示,病变切除程度满意,神经上皮性肿瘤12例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 非神经上皮性肿瘤24例均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均得到改善,术前肌力下降的15例患者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手术疗效满意。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B超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利于大脑中央区病变的切除,减少脑组织损伤,且简单便捷、安全有效、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MIOM)在脊髓髓内病变手术中预测脊髓神经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感觉诱发电位、肌源性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脊髓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数据。结果:34例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全切28例,大部切除6例。术中有21例达到报警标准,一过性改变14例,永久性改变7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脊髓功能加重,超过6个月的长期随访中,其中2例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MIOM远期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57.1%。结论:MIOM在脊髓髓内肿瘤术中能及时发现神经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其信号改变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感诱发电位(SEP)在颈、胸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对脊髓功能的监护作用。方法颈、胸椎椎管内肿瘤病人105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采用SEP监测脊髓功能的变化。结果 105例颈、胸椎椎管内肿瘤病人中,有8例因疾病原因术前记录不到SEP,仍坚持监护,肿瘤切除后有2例出现SEP。余97例中10例肿瘤切除时出现SEP异常,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假阳性5例,均为术前神经症状较重,SEP波幅低、波形弥散者。出现假阴性2例,表现为术后肢体活动不灵,24h内肢体功能均恢复。结论颈、胸椎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应用SEP监测脊髓功能可即时反映脊髓的功能状态,是一种可靠的脊髓功能监护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 EP)监测,比较术前、术后SEP的变化与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以术前、术后JOA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中SEP波幅上升40例,无明显变化16例。术中监测到M EP波形45例,未监测到M EP波形11例,但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术中SEP、M EP均正常,但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活动障碍,立即再次行SEP、M EP检查仍提示正常,术后四肢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了解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联合应用SEP和M EP可以有效预防和尽早检测出颈椎手术中可能存在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诱发电位监护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例脊髓髓内脂肪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结果作出评价.结果 本组4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分块次全或大部切除术,同时行硬膜减张、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全程进行诱发电位监护.3例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1例出院时症状较术前略有好转.结论 MRI检查是目前诊断脊髓髓内脂肪瘤最有效的影像学手段.为避免术中加重脊髓损伤而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张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分块次全或大部切除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监护有助于避免损伤肿瘤周围正常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20例行显微切除术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辅助手术操作。结果: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8例。术后病理诊断:脊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脂肪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Ⅰ级1例,Ⅱ级1例),囊性畸胎瘤2例。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18例,1例复发,1例加重,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及时预警术者,减少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干扰,有效保护脊髓神经,避免术后脊髓功能进一步下降,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30例单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与26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结果:术前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组与未监测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方法,可减少术中脊髓传导功能的损伤,有利于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12例椎管内(胸段至骶段)肿瘤,包括脊膜瘤3例,神经鞘瘤7例,皮样囊肿2例(其中合并脊髓栓系1例),并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2例肿瘤术中均全切.其中1例伴有脊髓栓系者并进行栓系松解术.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1月-1.5年,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McCormick评级均达Ⅰ级或以上.复查MRI未见复发.伴发有脊髓栓系者,其神经源性膀胱术后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多,后行膀胱造瘘手术治疗.结论 与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明显特点: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进行脑干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28例桥小脑角肿瘤(肿瘤直径≥3em)患者,均采取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自由肌电监测.术后观察脑干及颅神经功能.结果肿瘤全切23例(82%),部分切除5例(18%),脑干功能损伤1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89%).结论CPA肿瘤手术中自由肌电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双侧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及时为术者提供脑干功能状态,尽量避免颅神经损伤,通过对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的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侧脑干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hiariⅠ型畸形患者手术前后脑干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为ChiariⅠ型畸形手术疗效的判定提供客观而准确的依据。方法:对15例ChiariⅠ型畸形患者行环枕减压术、硬膜成形术,手术前第1~3天和手术后第10~14天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术后随访6个月,然后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和MRI复查。结果:15例ChiariⅠ型畸形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为48.58%,MRI复查显示脊髓空洞明显缩小,脑干诱发电位检测Ⅰ~Ⅴ间期术后比术前缩短(P〈0.05)。结论:脑干诱发电位可以作为评价ChiariⅠ型畸形手术前后效果的客观而相对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hiari I型畸形患者手术前后脑干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为Chiari I型畸形手术疗效的判定提供客观而准确的依据.方法:对15例Chiari I型畸形患者行环枕减压术、硬膜成形术,手术前第1~3天和手术后第10~14天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术后随访6个月,然后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和MRI复查.结果:15例Chiari I型畸形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为48.58%,MRI复查显示脊髓空洞明显缩小,脑干诱发电位检测Ⅰ~Ⅴ峰间期术后比术前缩短(P<0.05).结论:脑干诱发电位可以作为评价Chiari I型畸形手术前后效果的客观而相对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蒋佩龙  庆晓东  贡志刚  雒仁玺  林松  兰青 《浙江医学》2016,38(15):1269-1272,13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在大脑中央区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大脑中央区病变患者,在手术中选择性应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头皮体感诱发电位、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头皮运动诱发电位、头皮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显微操作下切除病灶。结果术中行神经导航8例(其中4例行基于锥体束成像的功能神经导航);行头皮体感诱发电位监测7例,1例波幅下降,调整操作后恢复;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8例,5例能记录到位相倒置波形或主波渐变波形;行头皮运动诱发电位监测2例,直接皮层刺激共4例,1例能引发肢体运动和(或)肌电反应。病变全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例患者症状改善,3例症状无恶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在大脑中央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病灶和重要感觉运动功能区,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手术安全,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前MRI确诊,并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MRI复查.结果:(1)本组52例中48例(92.30%)采用颈后正中入路,2例颈外侧入路(3.85%),2例...  相似文献   

15.
马书伟  郑广顺  栾晓祖 《重庆医学》2012,41(14):1417-1418,1458
目的评估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该院收治经影像学诊断确诊的胶质瘤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A组手术在没有IONM的条件下进行;B组患者术中联合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直接皮层单极电刺激定位中央区,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生存时间、术前和术后的Karnofsky评分及运动功能。结果 A组肿瘤全切19例(79.2%)、次全切5例(20.8%),B组肿瘤全切18例(75.0%)、次全切6例(25.0)。结论功能区的胶质瘤手术时行IONM能够增加手术安全性。IONM对生存时间和切除程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文中拟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监测10例脊柱脊髓病变手术患者,3例术中采用SEP监测,7例术中采用SEP联合MEP监测。结果 SEP均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而MEP只有3例顺利诱发并予以记录。有2例患者术中SEP的波幅较预警基准电位下降,经调整手术操作方式或停止操作后恢复;另有1例患者术后SEP的波幅升高,术后证实患者的症状较术前改善。记录到SEP的3例患者,MEP波幅和潜伏期与预警基准电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外科术中行诱发电位监测,特别是SEP与MEP联合监测,能有效降低脊髓机械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病变的切除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增强术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技术对预防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对5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三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全程监测。结果经过术中联合监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改善30例,无变化24例,下降2例。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出神经功能的变化,术中电生理变化指标变化与切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提高了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54例椎间孔镜下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均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监测等,术中监测为实时监测,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相应节段的肌电图,通过对比术前、术中、术后体感诱发电位(N20)和运动诱发电位(P40)潜伏期,对比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评估神经损伤程度;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作用。结果 54例手术病例中,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发现术中神经损伤1例,术中因操作困难改为开放手术。通过神经监测发现神经根受牵拉提醒术者谨慎操作避免神经损伤14例。术前与术后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椎间孔镜下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电生理监护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 18例脊髓、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胫后神经刺激 ,皮层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结果 :18例中 16例在术中和 /或手术结束时均获得满意的CSEP值。 2例术中及时得到提示 ,术后无瘫痪发生。结论 :CSEP对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护可有效降低脊柱手术术后四肢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一涛   《四川医学》2018,39(5):522-524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正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对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行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即不采取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组;B组,采取术中SEP监测组。B组患者均采用Cadwell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分析两组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37例患者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B组41例患者中,10例术中出现了SEP异常,3例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弯矫正术术中联合应用SEP监测可通过实时监测脊髓功能,可及时发现造成脊髓损伤的因素,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做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常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