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采用药物注射配合手法治疗3~5个疗程,并经3~6个月随访,观察其结果。结果:46例中治愈12例,占26.09%;显效27例,占58.70%;好转5例,占10.87%;无效2例,占4.34%,总有效率达95.66%。结论:药物注射配合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又称疼痛综合征),是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长期磨损和撞击或其它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时有60~120°疼痛弧,撞击试验阳性.撞击部位主要发生在肩峰前下1/3,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前下部.对其保守治疗或手术去除肩袖病变组织,扩大肩峰下间隙,减少肩峰下组织压力,达到有效清除撞击因素,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临床应用24例,效果满意,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长期磨损和撞击或其它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时有60-120度疼痛弧,撞击试验阳性。撞击部位主要发生在肩峰前下1/3,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前下部。对其保守治疗或手术去除肩袖病变组织,扩大肩峰下间隙,减少肩峰下组织压力,达到有效清除撞击因素,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临床应用24例,效果满意,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接受前肩峰成形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保守干预无显著疗效的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开展肩峰成形术治疗方案.术后患者接受半年至1年随访,患者肩关节术后功能参考Constant-M 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Constant-M urle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评分(P<0.05),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且肩关节活动经过前肩峰成形术治疗后改善明显.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经过前肩峰成形术治疗后疗效显著,该方案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5.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东亮  杨宁  陈中 《浙江医学》2007,29(1):51-5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常导致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5年7月共诊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45例,其中32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阮永龙  谢杰  黄彰 《安徽医学》2013,34(12):1802-1804
目的 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应用ASD治疗SIS患者15例.所有患者行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依据Bigliani分型,II型10例,III型5例;MRI检查合并肩袖损伤10例,同时镜下行肩袖缝合术.结果 随访3-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术前评分平均为55.27分,术后为86.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1).结论 SIS应用ASD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由Neer于1972年首先提出,又称疼痛弧综合征,是指肩关节外展活动中,间隙内结构与喙肩弓反复磨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包括肩峰下滑液囊炎、肩袖撕裂、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钙化、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二头肌腱长头断裂。在肩部疾病中属多发病,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故对其采月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以往多采用切开手术的方法治疗。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6月,采用肩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1例,收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又称卡压综合征、肩疼痛弧综合征,于1972年由Neer[1]首先提出,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进一步导致肩峰下滑囊的无菌性炎症、肩袖损伤或撕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SIS占肩关节疼痛原因的44%~65%[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本病研究不断深入,其发病率亦逐年提高.由于SIS发病机理复杂,导致诊断较困难,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提示临床更好地认识SIS,本文将SIS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等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肩峰成形减压扩容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1990年12月~2003年i月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经行前肩峰成形术使肩峰下减压扩容。结果:经1~4年的随访,优9例,良1例,差1例。结论:经前肩峰成形肩峰下减压扩容术冶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简单,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肩峰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52岁,Ⅰ度1例,Ⅱ度3例,Ⅲ度8例,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和夜间痛.疼痛弧试验阳性9例,撞击征阳性10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平坦肩峰2 例,弧形肩峰3 例,钩状肩峰7 例.9例行MRI检查.2例行肩关节造影.均行肩峰前部切开成形术.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9个月.终末随访时的UCLA评分,其中优 5例,良 3例,可1例,差1例;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肩峰前部切开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可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体外冲击波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及其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康复科的SIS患者128例,其中理筋手法治疗32例为对照组,96例体外冲击波配合理筋手法,按不同体...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庆 《中外医疗》2012,31(29):143+145-143,145
目的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1年4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患者9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塞米昔布胶囊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参麦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加手法推拿治疗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患者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 1993年 1月至今 ,共应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 8例 ,临床疗效显著 ,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2例。年龄 38~ 6 1岁 ,平均48岁。左肩 4例 ,右肩 4例。病史 5个月~ 18个月 ,平均 8个月。 2例牵拉伤 ,1例轻微直接撞击伤 ,余无外伤史。 2例误诊肩周炎 ,药物治疗半年未奏效。2 .临床表现  8例均有肩前痛 ,夜间痛加重 ,撞击试验阳性 ,4例肩关节摩擦音 ,4例疼痛弧征 ,5例不同程度肩外展、上举受限 ,其中 1例不能外旋。3 .X线征象 肱骨大结节骨疣 1例 ,囊性变 2例 ,肩峰下骨赘 1例 ,岗上肌腱钙化 1例 ,其余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征的病因学分类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按病因学分类分别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结果:42例肩峰下撞击征中手术治疗13例,随访11例,优7例,良4例;非手术治疗29例,优6例,良23例,效果满意.结论:对肩峰下撞击征进行详细的病因学分类是决定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总结行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3例患者的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23例患者均在肩关节镜下顺利完成完成手术治疗,且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2—2小时,平均1.6小时。术后平均4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月,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护理人员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及术后恰当的护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25-92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2例,均行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及肩峰成形术,该术式在关节镜下利用刨刀、磨钻彻底去除肩峰下滑囊,将增生的肩峰磨平。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UCLA、ASES和FUSS评分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术前UCLA、ASES、FUSS评分依次为(21.19±2.14)、(42.29±9.60)、(41.15±6.99)分,终末随访时评分依次为(31.25±1.18)、(90.65±5.17)、(88.15±4.30)分,手术前后各项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5例.予以对照组实施肩峰下局部封闭治疗,予以研究组实施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半年等不同时段的VAS评分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实施肩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疗效显著,可促进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超声介入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超声表现进行分型,并分别采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单纯注射组)以及超声引导肩袖肌腱松解术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3,6月的疗效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1,3,6月的VAS,CMS和OS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术后6月均有复发病例,单纯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9%及10.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SIS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但对于超声诊断为SIS 2型的患者,应采用超声引导肩袖肌腱松解术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以降低晚期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70-73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的继发性肩峰撞击情况(SIS)与肩峰下间隙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患者58例,均手术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前MRI检查并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即肩峰下间隙;术后X线片测量钢板-肱骨头间距(plate-humeral interval,PHI)。根据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有肩峰撞击情况(SIS)患者 12 例,无症状患者 46 例。 随访(13.21±3.84)个月。 SIS 组 AHI:(8.60±1.20)mm,PHI:(6.09±1.99)mm;无 SIS 组 AHI:(9.90±1.31)mm,PHI:(6.73±2.17)mm。 两组 A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I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肩峰下间隙与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具有相关性。SIS组拆除内固定后Karlsson疗效评价:优秀9例,良好2例,较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肩峰下间隙与术后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关,间隙较小术后出现SIS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