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已经成为二尖瓣反流/二尖瓣关闭不全介入领域中最热门、认可度最高的修复技术之一。欧美指南将外科手术高风险、解剖合适列为二尖瓣反流的适应证, 然而目前符合TEER技术适应证的患者仍相对较少。国内尚无学者对TEER疗效相关因素进行总结。该文基于当前已有的临床证据, 主要从临床、解剖、操作、术后因素4个方面综述TEER疗效的预测因素, 期待有助于心脏团队对病例的选择、手术过程中细节的把握、术后病例的随访及药物调整等, 促使这项技术更成熟、更长远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中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临床路径(2022全文版)》旨在推动我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edge-to-edge repair, TEER)安全、规范地开展和普及, 提高我国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患者诊疗水平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本临床路径主要依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医生在真实世界中积累的经验, 专家组针对我国MR患者在经导管介入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撰写了此临床路径。结构 TEER已成为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MR的重要治疗选择, TEER的手术流程复杂, 团队协作要求高, 在中国尚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 针对TEER团队的构成和建设, MR临床评估和治疗策略, TEER相关器械的应用、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规范流程、复杂特殊病变的处理、围术期综合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康复随访路径等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临床路径做出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为TEER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规范开展和推广普及提供全面指导, 并为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建立MR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型诊疗模式提...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二尖瓣修复术是治疗MR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其中,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edge-to-edge repair,TEER)是具有外科手术高危性的MR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随着研究的进展及科技的进步,TEER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器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主要就TEER的手术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器械研发及预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并比较国产机械锁定及弹性自锁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介入修复(TEER)器械在治疗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的方式纳入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22年5月—2023年4月因心力衰竭合并中重度或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行TEER手术的患者。根据使用的手术器械将患者分为Clip2Edge组和ValveCli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随访指标。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0 d器械成功率,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术后即刻技术成功率以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急性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及脑梗死、严重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60例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 其中ValveClip组26例, Clip2Edge组34例, 年龄(63.8±9.3)岁, 女性24例(40%)。两组患者年龄、心功能、合并症等基线指标, 二尖瓣反流4+比例[19例(73%)比29例(85%)],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20.8±91.2)ml比(210.8±71.7)ml],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完成术后30 d随...  相似文献   

5.
外科手术是低中危的二尖瓣反流(MR)患者的黄金标准治疗方法,但许多患者因围术期风险过大禁忌外科手术。近年来,MR在高龄高危手术风险患者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为MR最重要、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耐久性。目前许多其他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技术正在研发中,并处于研究阶段,期待越来越多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技术问世,给治疗MR带来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是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重要手段。基于TEER病理生理特点的全程心脏康复可减少TEER患者手术并发症、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为了规范TEER患者心脏康复,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和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本专家共识,为TEER患者提供从住院到居家全流程综合康复管理方案,对个体化康复评估、康复教育、运动康复、药物治疗,营养、心理、睡眠和戒烟等相关问题干预提供有证据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狭窄(AS)合并二尖瓣狭窄(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 传统治疗策略为外科手术, 但外科手术高风险的严重AS合并MS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开放性手术,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 同期经导管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该文报道了2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AS合并MS的病例, 2例患者的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均得到了有效缓解, 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缘对缘瓣膜修复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外科风险极高的退行性二尖瓣反流及内科最优药物治疗下仍有临床症状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可靠介入微创治疗方式。本病例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自锁式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的首次临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反流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反流。室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合并左心室扩大,导致瓣环扩大及相对性的腱索牵拉拴系所致,由于该类患者心功能及基础情况较差,手术风险及预后均不如常规二尖瓣反流患者。近年来,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逐渐发展为一项成熟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技术,在V-FMR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为V-FMR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成为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TEER的手术流程复杂,团队协作要求高,在中国尚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针对TEER团队建设、患者临床评估、影像评估、手术规范流程、复杂病变处理、围术期管理、全生命周期康复随访等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专家组有针对性撰写了此临床路径,以推动我国TEER安全、规范地开展和普及,进而提高我国二尖瓣反流的诊疗水平以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三尖瓣反流(TR)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根据发病机制,TR可分为原发性(器质性)和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其中功能性TR占比超过90%。重度TR患者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瓣环成形)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TEER)已成为TR经导管治疗的重要方案,为广大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方式。T-TEER通过夹闭瓣叶进而降低反流程度,目前处于早期研发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主要用于功能性TR。T-TEER相关器械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TriClip,PASCAL),我国独立研发的T-TEER器械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DragonFly-TTM,SQ-Kyrin-TTM,NeoBlazarTM)。本文对T-TEER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LVPA)是在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后, 由粘连增厚的脏、壁层心包包裹破出的血流而形成。该文报道了1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年余, 因左心室前侧壁破裂形成的LVPA患者, 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对LVP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经导管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目前尚无成熟的其他新型治疗方式。该文报道了2例经导管冲击波球囊治疗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例, 术后即刻主动脉瓣狭窄明显改善, 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过程中狭窄进一步加重而接受瓣膜置换治疗, 另1例随访至6个月时临床效果仍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 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 39例患者中, 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 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 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 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 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 胰大动脉3例, 脾动脉2例, 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 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 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 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 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 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 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 与DSA一致性较低, Kappa值为0.462。结论 ...  相似文献   

15.
血管置管是ICU常规操作,传统的操作方法是通过体表定位法进行操作,常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随着重症超声的开展,许多临床医生开始应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操作,但仍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只有理解超声基本原理,规范操作方法,同时强化练习,可以真正实现"一针、一眼、一导管"的重症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已成为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TAVR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患者具有年龄较轻、解剖结构更为复杂等特点,这增加了TAVR的难度,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更是一大难点。这一挑战性解剖特点对术前规划、术中操作及瓣膜器械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使用的TAVR瓣膜绝大多数仍是第1代瓣膜,临床上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特编写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二尖瓣反流(MR)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患者伴有心脏或非心脏的合并症。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成为指南推荐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用于治疗严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MR患者。随着我国TEE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相关器械已得到研发并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包括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JensClip系统,其独特的滑块锁定设计实现了二尖瓣夹锁定模式的创新。现报道JensClip用于治疗退行性MR(DMR)患者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19.
多模态影像是指联合多种影像学成像技术不同模态的图像信息,多种学科优势互补,交叉验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综合成像模式。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已经发展成为外科高风险二尖瓣反流患者外科修复的一种替代方案。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对多模态影像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该文主要对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心脏磁共振及二尖瓣3D打印模型在TEER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回顾。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致命性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通常将AAS分为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溃疡(PAU)等。Stanford A型AAS, 因其累及升主动脉而首选外科开放手术。Stanford B型AAS, 因不累及升主动脉, 如近端锚定区足够, 可首选单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如近端锚定区不够, 可选择先外科弓上分流而后TEVAR的"杂交"手术, 或纯腔内的方式施行烟囱、开窗技术或分支支架置入术。复杂型AAS指患者出现反复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器官灌注不良、濒临破裂等临床表现, 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非复杂型AAS可考虑延期至亚急性期进行手术。早期脑脊液引流可改善脊髓缺血患者的预后。术后发热的患者需考虑置入后综合征, 抗炎治疗或许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