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导管封堵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67例,均为外科高危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治疗者。分析并总结经导管封堵瓣周漏的手术成功率、住院与随访期间并发症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3.4±22.5)岁,男性占55.2%。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主动脉根部带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37例。16例置入主动脉生物瓣,余者置入机械金属瓣。中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死亡风险预测(STS-PROM)评分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评分分别为5.7%(3.1%,9.9%)和7.6%(5.8%,11.7%)。经导管封堵瓣周漏成功率为83.6%(56/67),1年生存率为98.5%。住院期间发生的与瓣周漏封堵主要相关事件为术后溶血,发生率为14.9%(10/67),1例因溶血进行性加重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因主动脉瓣周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左心室流出道,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13.0±0.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双导丝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介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改良双导丝技术进行瓣周漏介入封堵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在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评估心功能变化。结果 12例瓣周漏患者包括二尖瓣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瓣周漏7例。所有患者均完成瓣周漏介入封堵操作,介入技术成功率100%(12/12)。瓣周漏严重程度分级由术前的(2.42±0.52)级降至术后的(0.67±0.65)级(P<0.001);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3.33±0.65)级降至术后的(2.08±0.67)级(P<0.001)。2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双导丝技术应用于瓣周漏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瓣周漏介入术后残余分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瓣周组织损伤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但目前临床应用病例数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建立路径,非X线照射下封堵主动脉瓣瓣周漏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入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并发瓣周漏、反复心力衰竭患者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认无误。其中,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各1例。取胸骨右缘第2肋间4 cm切口入路,经升主动脉部,穿刺置入Fustar~(TM)可调弯鞘入主动脉内,在TEE引导下,调整弯鞘头端经瓣周漏入左心室,经弯鞘置入封堵器完成瓣周漏封堵。结果:2例均封堵成功,无残余反流,无卡瓣或瓣膜损伤,无严重心律失常、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手术时间55~70 min,心内操作15~25 min,术中出血量小于100 ml,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左心室内径较前明显缩小。结论:在TEE引导下,采用Fustar~(TM)可调弯鞘协助建立路径,封堵器封堵瓣周漏安全、有效。Fustar~(TM)可调弯鞘在TEE下显影清晰,经胸骨旁途经操作更加可控,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X线照射。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二尖瓣瓣周漏经皮介入封堵术后3个月余,因元明显诱因偶发全程尿血,乏力、气促伴纳差2个月余入院,无胸痛,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尿常规示血尿.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后,二尖瓣瓣周漏介入封堵术后,二尖瓣瓣周漏两处(图1A,封堵器旁左侧及3点钟方向,大小分别为2.5 mm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TEE)技术在人工二尖瓣瓣周漏(PVL)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0例中度及以上的二尖瓣PVL患者接受治疗,在内科介入术前、后择期及外科术前、后即刻均行二维经食管超声(2D-TEE)及RT3D-TEE检查,明确PVL的病理解剖改变,并了解纠治的效果;镶嵌介入封堵术则全程在2D-TEE及RT3D-TEE并配合X-射线的监护与引导下完成。结果:7例PVL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其中6例成功,1例需要做第2次封堵术;另3例行外科手术。在所有患者中,RT3D-TEE均能准确地显示漏口的位置、形态、数目并测量漏口最大径及面积,1例还能清晰地显示出导致PVL的原因。2例外科手术患者因为RT3D-TEE的干预,使外科医生于术前进一步修正了手术方案。介入封堵术中RT3D-TEE能准确地鉴别导引钢丝是通过瓣周缺损还是瓣叶对合处。1例在介入术后复查显示封堵器部分阻碍了人工瓣叶的启闭活动。结论:RT3D-TEE所提供的二尖瓣PVL解剖及功能等的诊断信息,能最大限度帮助临床医生于术前选择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手段及具体的方案,对二尖瓣PVL介入封堵术而言,RT3D-TEE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 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 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 年龄67(64, 71)岁, 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 其中院内死亡13例, 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 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 其中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VL)是外科瓣膜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或)溶血。相较而言,溶血多发生在机械金属瓣置换术后,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易被忽视和误诊。经导管PVL封堵术是外科手术高危患者的替代手段,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死亡率,但该方法对溶血的临床研究较少,且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诱发的溶血加重。本文就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相关性溶血的机制和介入治疗进展予以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VSD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75例(男40例,女35例)。术中通过造影及TTE检查有无残余分流、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原有主动脉瓣反流加重,体表心电图评估介入封堵后是否影响传导系统。术后通过TTE和体表心电图对患儿进行随访,重点观察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和有无心脏传导阻滞。结果 75例患儿平均年龄(51.8±34.6)个月,平均体重(16.7±7.3)kg;嵴内型VSD 31例,膜周型VSD 44例;右冠状瓣脱垂轻度53例,中度22例。其中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3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应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4例,偏心型VSD封堵器30例,ADOⅡ封堵器21例。术后三尖瓣反流3例(同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7例(其中1例同术前),残余漏4例(术后6个月消失),室性早搏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外科取伞并修补VSD后恢复窦性心律),封堵器脱落1例(紧急外科取伞并修补VSD),无左束支传导阻滞、机械性溶血发生。不同程度右冠状瓣脱垂VSD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类型VSD封堵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嵴内型VSD与膜周型VSD患儿手术时间[(15.00±12.66)min比(19.68±13.48)min,P=0.028]、辐射剂量[(93.97±51.45)m Gy比(123.93±58.85)m Gy,P=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1.20±3.59)mm比(27.45±2.96)mm,P=0.09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19.60±2.22)mm比(16.71±1.87)mm,P=0.0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左心室射血分数[(63.85±4.77)%比(66.37±3.05)%,P=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介入封堵治疗合并轻、中度右冠状瓣脱垂VSD是可行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评价其远期疗效,及更大样本量评估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正瓣周漏(paravalvular leak,PVL)是瓣膜置换术后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多数PVL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引起严重临床事件,如心力衰竭和溶血。二次外科修复或二次瓣膜置换是治疗PVL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死亡率高[1-2]。1992年首次报道PVL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以下简称"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的案例[3]。在此后近30年时间里,介入封堵技术及封堵器械不断发展,目前介入封堵治疗已成为PVL的一线治疗方案。在2017年更新的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中,对存在反复溶血和(或)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且外科手术高危的PVL患者,如解剖条件适宜封堵,建议首选介入封堵治疗(Ⅱa类推荐)[4]。循证医学的证据主要源于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后PVL的介入封堵治疗,这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本文就PVL介入封堵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03至2017-03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123例,年龄12~74岁,平均(45±13)岁。首次换瓣手术包括我院手术及外院手术。所有患者入院行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瓣周漏。28例(22.8%)予内科保守治疗,95例(77.2%)再次手术治疗。结果:瓣周漏患者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可见舒张期源于人工瓣瓣周的反流信号,部分二维超声可见人工瓣缝合环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裂隙。根据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分析瓣周漏产生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白塞病23例,大动脉炎4例,疑诊免疫系统疾病5例,主动脉夹层2例,疑手术技术原因所致3例,余41例原因未能确定。全组患者死亡13例,放弃治疗病重出院5例,随访到的83例患者中,仍有瓣周漏中量以上反流者27例,心功能明显减低1例,55例好转或治愈。结论:有临床意义的瓣周漏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再手术比例高,复发率高,预后较差。主动脉瓣瓣周漏的原因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其次为非特异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13.
瓣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瓣反流,轻度瓣周漏。“瓣中瓣”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26例的二维、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26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患者,术中发现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36处,其中6例同时存在2处漏口,2例同时存在3处漏口。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30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100%,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共发现瓣周漏28处,与术中发现符合率77.8%。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有利于术前手术计划的选择和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筛选及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施行介入封堵术的患者术前用超声心动图测量VSD之形状与大小,术中进行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以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12例患者中,膜周部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放置13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直径为3~8mm,平均为(5.2±0.8)mm.1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m/s(低于险值2m/s),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的筛选、确定封堵器释放时间、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 2019年9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HFrEF伴不同程度FMR患者818例, 中位随访24个月, 根据超声心动图FMR严重程度, 将患者分为轻度(118例)、中度(472例)、重度(228例)3 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随访期间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发生率, 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三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HFrEF伴不同程度FMR患者罹患主要复合终点的影响因素。结果在24月随访期间, 共有376例(46.0%)研究对象发生主要复合终点, 其中死亡156例(19.4%), 因心衰再入院302例(36.9%)。随着FMR程度加重, 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升高(轻度、中度及重度FMR分别为 29.7%、46.0%及5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轻度FMR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中、重度FMR患者(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问题。方法:自2002年至2009年间共438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包括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通道)患儿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所有患儿中有15例(3.4%)行再次二尖瓣手术,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2例(组1),二尖瓣置换术3例(组2)。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严重溶血和残余或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根据瓣膜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包括二尖瓣瓣环环缩、腱索转移、双孔成形和瓣膜置换手术。对所有患者均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二尖瓣功能。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病例,所有15例随访患儿亦无死亡。组2患儿年龄、体质量和心胸比均大于组1。组1患儿中术中见原缝线撕裂2例,瓣环扩大4例,瓣叶局部裂3例,组1患儿术后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关闭不全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组2中3例患儿均行二尖瓣双叶机械瓣置换。结论:二尖瓣成形术仍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对术前心功能差且瓣膜条件不理想的患儿行瓣膜置换手术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缺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在经导管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7例连续先心病ASD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RT3DE,测定ASD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二尖瓣、三尖瓣的关系,术后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和残余漏。结果RT3DE显示ASD大多为不规则椭圆状。与TTE比较,RT3DE测得ASD最大径(P<0.05),ASD边缘与二尖瓣距离(P<0.01)及三尖瓣距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3DE在检测封堵后残余分流、封堵器对瓣膜活动影响及封堵器微脱位都优于TTE。结论RT3DE可准确测定ASD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对封堵器选择、手术过程指导及术后疗效评价都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