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节,同时在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及肿瘤和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目前已上市的BTK靶向药物依鲁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对B细胞恶性肿瘤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此外已有多个药物进入临床研究,表现出较好的开发前景。靶向BTK的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分子的发展,有望解决依鲁替尼引起的耐药,更好地推动BTK靶向药物的研发。本文主要对BTK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合理开发BTK靶向药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4)
依鲁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是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的第一个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至2015年1月,FDA已批准其用于4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扩展研究仍值得期待。依鲁替尼通过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的不可逆抑制机制发挥疗效,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最重要的突破,并有望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死刑判决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笔者就依鲁替尼的研发历程、基本性质、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试验及应用等研发动态作一概述,以期能为医院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F)参与介导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多条信号通路,在其存活、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治疗B细胞相关肿瘤和某些实体肿瘤新的分子靶标。依鲁替尼是首个口服不可逆BTK抑制剂,有效抑制B细胞的恶性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现已批准用于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等B细胞相关肿瘤的临床治疗,现在进行的多项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评估依鲁替尼对其他肿瘤适应证的拓展治疗作用。本文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对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依鲁替尼临床适应证的作用机制及耐药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泽布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通过与BTK结合抑制BTK磷酸化,从而阻断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和下游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套细胞淋巴瘤(MCL)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等获批适应证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且耐受性较传统化疗或化学免疫方案更优。在其他类型的B细胞恶性肿瘤中,泽布替尼也逐步走进临床视野。本文结合近年来最新的临床数据,概述泽布替尼在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9.
10.
蛋白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小分子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抑制剂按其结构类别进行综述.指出PTKs与肿瘤形成、生长过程有密切关系,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一个新靶点.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大量的天然产物及人工合成化合物进行筛选,得到了许多小分子抑制剂,一些活性强、选择性高的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已进入开发研究的不同阶段,有的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3):266-274
目的综述c-ros原癌基因1(c-ros oncogene 1,ROS1)酪氨酸激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47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 ROS1作为一个关键的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控制细胞凋亡、生存、分化及增殖等多个细胞进程,对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发ROS1抑制剂具有重要的价值。2015年4月,克唑替尼(crizotinib)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药物资格,用于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治疗;随后2-氨基嘧啶类、4-芳氨基喹啉类等化合物相继被报道具有较强的ROS1激酶抑制活性,此外,一些选择性ROS1抑制剂(如化合物12)也被开发出来。结论尽管目前对ROS1选择性抑制剂研究较少,但ROS1抑制剂仍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最新发现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结果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细胞生命活动的信号转导途径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筛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EGFR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是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的重要枢纽,它在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各种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许多研究表明,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可抑制肿瘤生长。本文对EGFR酪氨酸激酶及其几种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舒尼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药。通过抑制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磷酸化表现出抗肿瘤和抗血管形成活性。相对于更高选择性的激酶抑制剂,它的多靶点协作既具有可以接受的毒性,又大大提高了抗癌活性。2006年1月舒尼替尼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和服用伊马替尼后疾病出现进展或不耐受伊马替尼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相似文献
16.
酪氨酸激酶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发病机制以及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新药开发已经由传统的底物-受体-基因药理学研究模式向基因-受体-药物这一逆向分子药理学模式转变。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着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多个环节靶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如针对细胞信号传导、凋亡等设计药物。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此,近年来有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非常活跃,本文将对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Ⅱ)治疗老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50例老年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Ⅰ)——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TKI-Ⅱ——尼洛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8+、NK细胞水平分别为(68.10±2.66)%、(1.55±0.13)、(40.11±4.60)%,均高于对照组的(58.97±2.64)%、(1.23±0.15)、(35.45±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92.0%、92.0%、88.0%、44.0%,均高于对照组的68.0%、48.0%、52.0%、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是一类具有内源性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活性的单次跨膜膜受体。它们在调控与细胞增殖、分化等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关键作用。它与配体结合后引起二聚化或结构重排而使胞内区的酪氨酸(Tyr)被自磷酸化、Try的自磷酸化一方面可以激活胞内PTK区的活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的信号蛋白提供结合位点从而完成活化过程。本文对RTK家族成员的晶体结构及其活性调节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由配体诱导RTK活化的结构基础,并简要讨论了RTK抑制剂可能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9.
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尤其是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RTK-Ras-MAPK-CDKs)的紊乱有关。作用于该途径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可阻抑肿瘤细胞增殖信号的细胞内传递,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近10年来.随着一批高效特异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相继研制成功,该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调节细胞生长的细胞外信号经细胞膜上受体转导或直接作用于细胞内受体(胞浆或胞核)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尽管PKA、PKC等细胞内信… 相似文献
20.
癌症治疗的靶点--酪氨酸激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TKs)催化磷酸从ATP转移至多肽链酪氨酸残基上.人类基因组包括了90个TK和43个类似TK的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调节细胞的增生、存活、分化、功能和运动.早在25年前,在逆转录病毒诱导产生的动物肿瘤中,就认为TKs可能是癌基因.然而,因为仅有极少的证据说明其在人类癌症中发挥始动作用,并且考虑到药物的特异性和毒性,所以在开发癌症治疗药物时被忽视了.但随着TK融合蛋白BCR-ABL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商品名为格列卫)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成功应用,TKs的前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现在认为TKs是癌症化疗很好的靶点.本文综述了TKs靶向治疗癌症的情况,并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将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